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王击凡

“港乐在我的少年时期扮演了一个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它能疏解很多额外的情感。愉快是少年的本能,而敏感的少年也最懂得真正的愁滋味。”李健在《声生不息》里说的一席话,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而《声生不息》开播以来所引发的种种热议,也证明了“港乐”确实承载过一代代人的青春。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香港乐坛”的影响力曾无远弗届,到现在被中西流行音乐大融合所削弱,但“港乐”和“粤语歌”的传奇,却一直在坊间以不同的方式流传着,它可以是“热歌”里的一句歌词,也可以是视频里的回眸一瞥,“港乐”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某个角落里存在着,声生不息。

正因为如此,当“港乐”以综艺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就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时间毕竟已经来到2022,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声生不息》里再次唱响的“港乐”,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跟我们建立起新的联系。

单依纯

“港乐”的少年气

《声生不息》一公的主题,是“愉快少年事”。

如果把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的“港乐”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ta今年已经是一名风华正茂的25岁年轻人了。《声生不息》这个节目,就相当于是把“港乐”的前世今生,全部都以某种方式聚合在同一个时空,然后再谱写出更扎实的人物小传。有了这一份记录时代故事的传记,新时代的“港乐”,才能走得更远。

在不同的年代,“港乐”都会因应不一样的时代气候,衍生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从上世纪中叶脱胎自旧上海的时代曲,到七八十年代接地气的草根广东歌,再到九十年代竞争空前激烈的粤语流行乐坛,还有进入21世纪后的新新人类……无论环境如何转变,“港乐”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它的少年心气,这是最难得的。

林子祥和曾比特

每一期的《声生不息》,都试图从不同的维度来解读“港乐”。一公的歌单里,有1957年葛兰的《我要你的爱》、1991年刘德华的《来生缘》、1993年Beyond的《情人》,还有2000年后陈奕迅的《单车》、梁咏琪的《花火》、杨千嬅的《勇》……穿越长达数十年的时光隧道,《声生不息》所展现的,正是“港乐”的广度与深度。

这些歌,可能是某一代人在少年时反复聆听的宝藏歌曲。它们各自都记录了一个无法再重来的黄金时代,所以,当它们集体出现在《声生不息》的舞台上,观众就像是一口气读完了好几代人的听觉断代史。令人高兴的是,《声生不息》并没有把一公做成怀旧老歌的年代秀,而是选择以新时代的角度,赋予这些歌新的时代价值。

我们深知,要想让“港乐”重现辉煌时期最生机勃勃的巅峰状态,就必须要用自由自在的少年心气,取代暮气沉沉的老气横秋绕滚影视官方网站入口。于是,在编曲跟制作上,《声生不息》团队也试图用更年轻化的方式,来表达、诠释出现在节目中的每一首歌。与其说这个节目在做“翻唱”,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实现一趟别开生面的“二次创作”。

周笔畅、叶蒨文、李玟

在一公的人员分配上,有好几组艺人是“以老带新”的传帮带组合。像是杨千嬅+炎明熹、林子祥+曾比特、林晓峰+马赛克乐队+魔动闪霸等,都是不同世代的音乐风格共冶一炉。而“愉快少年事”的一公主题,正好也能透过这些乐坛前辈+后辈在音乐上的碰撞与交流,表达出更淋漓尽致的“港乐”少年气。

有新意的慢音综

很多人心里,大概都有同样的疑问:《声生不息》,是粤语版的《我是歌手》吗?

虽然同样是由湖南广电《我是歌手》的原班人马打造,但《声生不息》这两期节目看下来,我们却在看似非常熟悉的配方里,品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用网友的话来讲,这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慢音综”。尽管因为不设排名,竞技色彩相对有所减弱,但观众反而更能静下心来,认真去体会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背后的无限深意。

李健和李克勤

正因为《声生不息》有意识地把整个节目的节奏放缓,所以在对每一个舞台的精心打造上,节目组都花了比以往多好几倍的心思,去创造出更多的新鲜感。尤其是舞台的设计细节、编曲的细致处理、选曲的惊喜度等,都是《声生不息》的加分项。有心的乐迷,自然能从这个注重音乐性的节目里,感受到它的处处用心。

让新人曾比特赢尽坊间掌声的《初恋》,间奏用上了周星驰《喜剧之王》的经典配乐;叶蒨文技惊四座的《祝福》,前奏原来是向梅艳芳《亲密爱人》的致敬;林子祥+曾比特的《单车》里加入了夏韶声的《空凳》;李健+李克勤的《花火》,也用上了谭咏麟《滔滔千里心》的前奏……《声生不息》的这些“港乐”密码,就藏在每一首歌与歌之间,静待有心人慢慢自行发掘。

毛不易

鉴于电视音综节目的受众局限,不少音综的选曲范围,大都以耳熟能详的怀旧金曲为主,这也使得不少年轻一代的观众选择观望。《声生不息》则希望能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在选择大家热爱的经典作品的同时,《声生不息》也会为一些极具流行潜质、但在公众层面上稍欠知名度的沧海遗珠,提供一个让更多人听见的渠道。

像首期节目炎明熹的《蜚蜚》,就是其中一首值得被大家听见的好歌。这首歌是香港已故歌手陈僖仪的遗作,虽然在内地知名度不算太高,但在节目播出后,《蜚蜚》就已经成功激起了一大波的讨论热度。杨千嬅的《勇》、梁咏琪的《花火》这两首令人难忘的一公作品,也透过《声生不息》的平台,得以被更广阔层面的听众熟知。

炎明熹和杨千嬅

重新诠释“港乐”

到底什么是“港乐”?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尽相同。

“港乐”一词在香港地区,是香港管弦乐团的缩写。后来,有内地网友开始用“港乐”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粤语歌。时至今日,无论是内地乐迷还是香港歌手,大家早已越来越习惯以“港乐”这个词,来指代香港的流行音乐。这一次的《声生不息》,则用新时代的方式诠释“港乐”。

从首期节目安崎的《抱一抱》(陈小春《犯贱》国语版),到一公李健+李克勤的《花火》(梁咏琪原唱)、刘惜君+单依纯的《来生缘》(刘德华《一起走过的日子》国语版)等作品,出现在《声生不息》舞台上的香港流行曲,除了脍炙人口的粤语歌,还有香港歌手的经典国语金曲。

单依纯和刘惜君

一首歌有多个不同语言的版本,这种“一鱼两吃”的做法,曾经是上世纪香港流行音乐鼎盛时期的标志之一。为了顺利打入不同地区的唱片市场,即使是全粤语专辑,也会在十首广东歌以外,加插一至两首国语歌;反之,当香港歌手推出国语专辑,也会在专辑的末尾,放上主打歌的粤语版本。

有网友看完《声生不息》之后,会把讨论焦点放在内地艺人的粤语咬字上。在节目上演唱国语歌的歌手,更成了众矢之的。但其实,“港乐”所包含的范畴,一直都是相当广阔的。从来没有人说过,一定要唱粤语歌,才算得上是“港乐”。不管你唱的是什么普通话还是粤语,只要能向听众传递出“港乐”的精神,那就可以被归入“港乐”的范畴。

上世纪90年代,许茹芸、许美静、张信哲、苏慧伦这一批赴港发展的外地歌手,粤语大都不甚标准,但他们极具个人特色的粤语歌,却在“港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出现在首期《声生不息》的《倾城》)。至于邓紫棋、方大同等以国语作品为主的香港艺人,虽然也很少发表粤语歌,但他们创作的音乐,都自带“港乐”的精气神。

魔动闪霸、马赛克乐队和林晓峰

像李玟、莫文蔚、王嘉尔这些生于香港、扬威海外的国际化艺人,很多路人粉都不太知道他们的“根”,竟然是在中国香港。事实上,香港这个中西合璧的大城市,一直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互融的核心所在。透过《声生不息》这个节目,大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李玟早年也发过粤语专辑,她的母语广东话甚至还讲得那么好!

所以,《声生不息》的一公,并没有拘泥于歌曲只用粤语来唱,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歌曲本身对“港乐”精神的传递上。无论是《花火》的国语+粤语版,还是《来生缘》+《一起走过的日子》的双版本,都是“港乐”精神的一体两面。两个不同语言的版本,仿佛就如同一块镜子,照见了“港乐”的多元内蕴与丰富性。

很多人都对杨千嬅+炎明熹《勇》的舞台津津乐道。一开始,困在忧伤情绪里的少女炎明熹,只能无助地伏在杨千嬅的腿上;但经过一首歌的彼此鼓励,炎明熹终于有勇气踏上眼前的独木桥,“望着是万马千军都直冲”。身为前辈的杨千嬅,则站在一旁目送炎明熹勇敢向目标进发,这,又何尝不是《声生不息》这个节目“港乐传承”的最佳写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