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观看电视剧《我们的日子》时,也看了很多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般吐槽这部剧的评论,点赞数量和回复数量都很多,并且不管这些吐槽到底有没有道理,说得到底对不对。
比如下面这几条内容,给人感觉完全是为了吐槽而吐槽。
一
在这部剧刚开始的时候,王宪平和刘淑霞两人曾商量要生七个孩子,有些网友抓住这一点开始进行吐槽,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本不允许生二胎,更别说要生七个孩子了。
但是如果在网上稍微搜索一下就会知道我国虽然是从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是在1982年。
剧中王雪花出生前,问邻居大爷报纸上有什么新闻,邻居大爷说苏联入侵阿富汗,从这段剧情可以知道,当时是1979年末。
王雪花出生后不久,厂里开始宣传计划生育,按照剧情及剧中人物的衣服来推算,这时应该是下一年的秋天,而实际上确实是在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所以这段剧情根本算不上违背历史。
二
剧中对那和人的出身设定是王府里面的格格,在十五岁的时候与一个书生私奔,这个设定看起来确实有点与剧中的人物格格不入,有网友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吐槽,并称这是一个“圆不回来的硬伤”。
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硬伤根本就不用圆,按照剧中的时代背景,完全有可能是真的。
格格本意就是满人对女子的一种敬称,清朝贵族女人都可以被叫格格,只有前面带封号的格格不可以乱叫,必须由皇帝册封。
在满清灭亡之后,实际上还有很多格格流落民间,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第十七女名叫爱新觉罗•显琦,被称为是“清朝最后一位格格”,她出生于1918年,如果那和人与她年龄相仿,那么在剧中雪花出生的时候,她也就61岁。
溥仪最小的一个妹妹名叫爱新觉罗•韫欢,人称“七格格”,后来改名叫金志坚,她出生在1921年,剧中的那和人如果与她年龄相仿,那在剧中也就58岁。
所以剧中这个设定虽然看起来和人物相差有点大,但完全是有可能的。
另外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女子是不可能认字的,而那和人能够自己带着明中去北京、天津看病,说明她还是有见识的,这与她十五岁之前生活在王府很符合,所以这个设定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问题。
三
由于王明中想的首都医科大学需要一大笔费用,王宪平一家犯了难,有网友吐槽说王明中考大学时是1994年,而大学在1996年之前根本不收费, 所以这段剧情是胡编乱造。
但实际上在1996年之前,大学并不是不收费,只是收的费用比较少,在1989年开始,高校就开始对所有学生实行收费,只不不过公费生和自费生收费差别比较大,当时每年的学费是200元,而当时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只有1379元,如果再加上生活费和其他杂费,那么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怎么也在600左右,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了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
到了1996年部分大学开始实行并轨招生,学费变得更贵了,有的甚至增长了十倍,到了2000元钱左右。
所以剧中王宪平一家为了王明中的大学费用发愁是很有可能的。
四
剧中王宪平和刘淑霞的床头挂着一张看起来是彩色的结婚照,有网友对这张结婚照也展开了吐槽,认为在七十年代末不应该有这张彩色的结婚照。
实际上这种照片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这是一种手工着色照片,当时一般大一点的照相馆都会有着色师,专门给照片着色,当然费用确实比较贵。
不过王宪平当初在部队可是连长,刚转业回来的时候还没有两个孩子要养,刘淑霞也是厂里的财务骨干,两人的工资照一张着色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所以这张照片不但不应该是槽点,反而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五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感觉像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吐槽,比如有网友说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东北,东北冬天不应该开门。
说出这样话的人应该是没有住过东北的平房,东北冬天确实不能一直开着门,但是由于那个时代没有油烟机,在做饭的时候,经常会开一下门放放油烟、蒸汽。
剧中开门的镜头正好是姥姥在屋里做饭,并且外面的天气也很不错,王宪平家又是阳面,所以做饭时开门放会儿气很正常。
六
更离谱的是有网友从剧中出现的火车站牌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辽宁省锦州地区,推测完了就吐槽剧中人物说话没有锦州口音。
不知道这位网友平时看不看其他影视剧,如果影视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剧中角色就要用那个地方的方言来说台词的话,那么能让全国观众都听懂的影视剧恐怕就没有多少了。
七
还有剧中王明中小时候吃的蛋糕,也被网友说成是穿帮,说是在那个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蛋糕。
其实随便找一个在那个年代去过供销社买东西的人就应该知道,这种蛋糕在八十年代很常见,剧中故事发生在市里,如果一个市里买不到这样的蛋糕,可能才是不合理的吧。
其实这部剧的毛病确实不少,尤其是在小雪花变成大雪花之后,几乎每一集都有槽点,但是像上面网友找出来的这些问题,好像真的算不上是问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