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来杭举行点映宣传。影片由编剧芦苇监制,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讲述货车司机苟仁和留守儿童毛豆“不是冤家不聚头”,踏上为毛豆寻父之旅,并渐渐情同父子。这对“半路父子”在寻人途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苦涩而感人的公路轻喜剧。影片将于2月25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个来自身边、来自土地的故事。“能感受到大银幕上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是现场观影后许多人的感受。这也是白志强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片,在之前他一直从事纪录片创作,这也让影片富有独特的纪实气质——被他称之为“要命的真实”。

  “真实”,是属于这部影片最关键的气质。

  陕北方言,孩子们玩摔炮,热闹的庙会,报数的计算器,黄土高坡上空荡荡的盘山公路,工人们依靠小货车买生活用品,缝在棉服里的百元大钞,建筑工地上讨薪的白色横幅……影片呈现出了真实的中国乡村生活风貌,以及生活在其间人的悲欢离合。

  不仅如此,这段故事,也源于白志强在农村帮扶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个真实事例,出于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原本拍摄纪录片的计划改成了故事影片。

  而这段发生在白志强家乡,榆林最南端清涧县的“父子”故事,所有角色也均由素人出演,“狗仁”的饰演者是导演的同学,原本工作是出租车司机,体验角色期间,还给导演“挣了点儿钱”。演“毛豆”的小演员是他在村子里挑出来的胆子大、有天赋的孩子,群众演员则全部是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是本色出演。

  影片历经5年、改了12稿。最初写剧本时,白志强把自己封闭在秦岭一个村子里,之前观看过的电影全部在脑中回放。表现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但不同的美学体系混在一起,结果差强人意。“每一部分都写得不错,但合在一起就不好了。”在不断尝试中,白志强意识到一个完善的美学体系,绝不是一锅粥乱炖。最终,他重新梳理之前的知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据悉,在第三稿时,监制芦苇还对剧本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扎根普通人,大有可为,要记住故事核心是苟仁移情毛豆。毛豆寻找爸爸,是在寻找最后的希望。苟仁是一个绝望的人,只等着把仇人杀了,然后迎接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是一个找希望的人,和一个绝望的人,争吵着,世界观碰撞着,成为了如父如子的关系。”白志强说。

  影片拍摄完成后,又花了3年时间才正式登陆院线,对于这段艰辛,白志强并不后悔,“中国有十四亿人,大概有十二三亿人是普通人,但他们在银幕上是缺失的,这都是我的主人公群体。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我希望替普通人来展现他们的故事。”

  白志强还透露,即将推出一部50分钟的幕后纪录片,里面有更多有趣的画面,更多电影里没能呈现的细节。

  影片中,有一段关于烟花的情节让现场不少观众泪目。对此,白志强表示,“过年那会拍烟花这场戏,道具烟花放完了,剧组只有七块钱了。正好旁边村里有人放烟花,可以作为这场戏的拍摄背景,我们就让人家等着。结果人家等到十二点不乐意了,一口气把烟花全点了。我们后来觉得那烟花有点太绚烂了,但没法再来一遍,就这样了。”

  导演下功夫,演员露真情,最终能成就一部好电影。影片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提名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奖,也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节展亮相,并被评为第6届迷影精神赏“华语新电影十佳”,而在更早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影片的放映一度“一票难求”。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