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卡梅隆的《阿凡达2》于2022年12月16日在中国上映,目前上映已经大半个月了,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3亿,超越了第一部在中国的票房。当然两者差距还是很大,毕竟2009年第一部中国票房纪录就是13亿,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是接近60亿。
根据前几天的新闻,《阿凡达2》海外票房已经突破17亿,卡梅隆说回本就在这几天。你看主创果然虚假宣传吧,之前还说要20亿美元才能回本。不管如何,卡梅隆说回本在即,不仅已经拍好的第三部能看到,这个原本规划的第四五部应该也没有问题。
实际上,中国观众对于《阿凡达》的感情还是挺复杂的,我认为这部电影在中国完全能和卡梅隆上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相对应。
《泰坦尼克号》并不是90年代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但是它在工业技术上面,包括美国文化意识给中国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也在当时当时中国市场票房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阿凡达》也是同样的道理,票房破纪录,技术震撼一震年,美国式文化观念趋之若鹜,奉为神明。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阿凡达2》上映而烟消云散。当然说烟消云散也不太准确,我认为《阿凡达2》在国内有一种繁华落尽的寂寞,不管是商业上的票房表现而言,国内舆论的讨论,最后是关于美国式科幻和文化意识的走向。
中国观众呈现的是一种万众期待,有些失望到最后淡然处之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为这样呢?
《阿凡达》为何能创造神话?它就是顶级工业包装的陈旧文化观
《阿凡达》第一部上映时间是2009年,票房25亿美元以上,不考虑什么通货膨胀是世界影史票房第一,这部电影的技术当然是不用提的,至今中国大片都还没有赶上当时的水准。
其实故事剧情和表达呢,它就是美洲土著历史的科幻映射版,甚至很像那部经典的《与狼共舞》。《阿凡达》等作品本身已经概括了“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这句话的所有含义。人类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可以被工业时代的生产力编织出来的,而追求美好事物是人类的共性。
但我们现在回去看呢,2009年的《阿凡达》好像不仅是卡梅隆自己,甚至是好莱坞大片的分界线。因为早一年好莱坞诞生了《钢铁侠》,然后在未来短短几年迅速膨胀,最终形成漫威宇宙,然后整个好莱坞变成了各种知名IP的宇宙。
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是好莱坞作者型特效大片的最后巅峰,之后倒也不是没有,像诺兰的《星际穿越》,哪怕《沙丘》都算得上。但一个商业市场看的还是比例,2010年后好莱坞大片每年都是各种IP的续集、前传、外传、重启和衍生影视剧。
哪怕对于卡梅隆自己,90年代他能拍出《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真实的谎言》等片。同时代的好莱坞自己也是一样的。708090,哪怕2000年代后这几十年可以说都是好莱坞的巅峰。
那么,2010年后的好莱坞大片,包括像《阿凡达2》丧失的是什么呢?
技术层面的震撼虽然没有第一部震撼,但还是较为震撼,其它国家还是赶不上。主要还是出现在剧情,表达和节奏上,《阿凡达》的剧情细节我已经快忘得差不多了,但依稀记得第一部虽然老套,但还像《沙丘》一样是西方黄金时代文化意识的一种体现。
第二部似乎就是2010年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比如论反派行径,我觉得自从反派变成阿凡达后变得矛盾,变得“仁慈”了。他一边对儿子说“我不是你爸爸,我只是有你爸爸的记忆,我跟你都不是一个种族”,另一面又在帮人类做事,并对主角说“你背叛了你的种族(人类)”。
这两种立场似乎不太一样,前者把自己放在阿凡达的立场,后者又是站在人类种族这一立场。而且反派没有在纳威渔村滥杀无辜是我没想到的,确实有挺大一部分是看在儿子的份上。
和阿凡达中人类的他作对比,他在这一部我几乎没有看到他直接杀纳威人,而且这一部的他一直执着于抓男主(也不知道为啥),没有什么征服这片土地,为人类啥啥的想法。
这个大反派上校的变化也可以用到男主角一家的变化上面,电影上映时吐槽就极多。第一部男主还算是有勇有谋,但是第二部就变成“家庭是我的软肋,又是我的盔甲”等各种降智操作。同时电影主要角色是男主角几个儿女的叙事,相信也不用多提了。
票房破17亿美元,中国票房却不行?中国观众为何不爱《阿凡达2》
《阿凡达2》在国内的票房一般,但是世界上的票房又不错。主要原因不是中国观众不行还有放开(有一定影响),而是当今世界处在一个过渡期,中国观众对于新时代美国文化价值观已经变了,但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观众还没有。
2010年后美国顶级影视工业包装的文化价值观,这个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甚至越来越不如西方黄金时代的旧文化价值观。
比如《阿凡达》的核心主题就是人与自然以及美国式的反殖民,但到了第二部里这个主题却被收缩了,转而变成了家庭,还有很多这些年美国电影常见的伐木累,以及虽然是蓝皮纳威人,但常见的多种族政治正确问题,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剧情差劲。
第一部的剧情虽然老套,就好比《沙丘》一样,但好歹还是宏大叙事结构里,有观众想看的大场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流血。
大家对于第二部的期待呢?这里讲讲我个人的期待。
当初看完《阿凡达》猜测潘多拉星球曾经孕育过极为发达的文明,但文明之间的战争彻底陨灭了这个高度发达又贪婪成性文明。虽然当下的潘多拉星球,外表看上去生机勃勃,和谐共生,但是其不为人知的地下、深深的海底掩埋着千万年前的废土世界,甚至悬浮山、巨大拱门都是那个世代难以磨灭的遗迹!
看上去天真无邪、人畜无害的纳美人不过是当时文明极少数异尘余生、残存的后代。而影片中这颗星球上圣树,是为数不多的、仍可以触及的,当初文明残存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没有中央节点,完全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万物互联。
圣树在历史的长河中,既充当着低水平科技族群的宗教场所和灵魂归宿,又担当着类似《三体》“智子”封杀着科技树,以免重现阿凡达先辈们极为悲惨的的灭绝战争。默默地平衡着这个低欲望、低消费的农耕、狩猎文明,直到地球武装掠夺集团“五月花”号的出现。
人类第一阶段拆迁任务失败后,回去噬血动员,卷土重来时,携带了大杀器来毁灭性攻击纳美人,继而将冲突等级从类似强拆的经济纠纷直接升级到类似二战的种族灭绝!触发潘多拉星球圣树这个超感知神经网络的隐藏任务——文明生存之战。
此时圣树撤去温情脉脉生物多样性面纱?直接启封远古神器,灌输纳美人上古技能,甚至悬浮山都化身为堡垒炮,全面反击……
结果事实证明我想多了,《阿凡达2》空洞无物!
《阿凡达2》中国票房不温不火?这对于中国电影有何启示
当然,上面地球人大战纳美人的星际大战理论上可能是第三部,第四部和第五部的故事剧情。但第二部叫做海之道,起码也得做到在讲清楚海洋生态和海洋纳美种族,再和人类基地发生大战的宏观冲突。
哪怕再次一等,第二部把爱娃这个星球规模意识体讲明白一点,超大型统一意识能读取人类记忆,就能学习人类科技,然后一次性分批分类灌顶到全体纳威人脑中,另一方面改造出能够星际航行的动物,纳威人通过简单挂载就能打太空战了(毕竟身体强度够高)。
谁知道却还是讲了一个土著大战捕鲸人士的环保,加上美国式伐木累熊孩子的故事。
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喜欢呢?严格说来现在哪怕西方自己,观众对于这种内容和zzzq的吐槽也挺多的,但是西方国家长期的发达和国力的强势,在文化意识上对于世界还是处于碾压的状态。
美国和西方国民虽然吐槽但还是骄傲且自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受到这种影响。
这就和现实有关系,本来2018年前中国只是国力崛起,观众开始追求民族和文化自信。对于美国和西方并没有对立的态度,相反长久潜移默化吹捧的极多。结果后来现实层面发生的事,相信不用多讲了。
陈旧式西方文化内容和2010年后堕落文化内容本来就没有以前那么吸引观众,这个现实层面的挑明又加速了中国观众的认知。
所以,除了极少数还在吹捧的网友,大众还是用不买票来表达了自己的实际行动。这几年其它好莱坞大片也是如此,中国观众确实越来越不喜欢了。
最后还是谈谈《阿凡达2》吧,我个人觉得最立体得角色是那个海洋博士。全片除开科普得部分他甚至都没有几句话,但这是最矛盾立体得角色,和现实里得有些海洋学家一样,他不喜欢“捕鲸”,但是他改变不了这一现状,喜欢图鲲也是真的,甚至在图鲲终于反击成功得时候,这老兄有种发泄了全部怨气一样得感觉。
这个角色伪善、却又真的能分辨部分善恶,而且哪怕只是话语上,也绝对不想跟船长同流合污,比主角和反派头子更像个正常人。也就是说卡梅隆绝对不只会拍爆米花电影,这种几句话能丰满一个角色得功力,不是想象得那么容易。
《阿凡达2》拍符合现在西方舆论环境更容易成功,毕竟人家一部美国大片主要市场还是美国和西方,以及其它认同文化价值的国家市场,中国并不是主要市场。如同《流浪地球》上映时有采访问郭帆,说海外市场如何如何。
郭帆回答:我才不管外国观众如何呢,我先服务好中国观众。
这个思路其实才是正确的,现在希望《流浪地球2》能服务好中国观众。2009年到2022年只有短短13年,中国观众在科幻上普及和接受的是《三体》和刘慈欣,包括电影《流浪地球》的宏观叙事价值观。
最后希望中国科幻片和中国电影能汲取经验教训,拍中国观众喜欢的大片。《阿凡达》技术当然可以学,但是文化价值观还是要挖掘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像《三体》动画,明明有自己的文化价值,结果还去学西方商业那套。
结果还是一个没有技术的低配配,自己把自己给整废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