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会让你变得刻薄。爱会让你刻薄。要是你觉得离不开谁了,你就会对他们刻薄。

 

——爱丽丝·门罗《苔藓》

"

 

伴随着张婉婷和宋宁峰屡次上热搜,离婚综艺《再见爱人2》引发热议。这档综艺选取了三对出现感情危机的夫妇,他们或离婚,或处于离婚边缘。和第一季不同的是,这一季加入了六十岁以上的夫妻搭档,嘉宾爆发的冲突也更加激烈。

 

在《再见爱人2》的观察团里,第一季阵容基本保留:胡彦斌、孙怡、郭采洁、沈奕斐、黄执中、千喆,新加入吉娜和易立竞。

 

节目组通过展现三对年龄段不同的夫妻的问题,用意已经不只是探讨婚姻框架内部的问题,也在促使观众思考和他人的相处方式。

 

弗洛姆曾经提倡将“爱”作为一门艺术来修炼,而小说《围城》引用英国古谚语形象地描绘:“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多少满腹经纶的人,在婚姻这门艺术上栽了个大跟头,又有多少人其实都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于是更加怀疑是否有能力长久爱别人。

 

在“爱无能”和“亲密关系”成为公共议题的今天,借助《再见爱人》系列,不仅能使我们探索综艺节目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能反躬自省,在亲密关系这堂课上,我们究竟遗忘了什么。

 

01.

张婉婷和宋宁峰:

亲密关系里的窒息感从何而来

 

“张婉婷让人窒息”、“张婉婷发文”、“张婉婷哭着自我反省”、“张婉婷7次打断宋宁峰说话”……光是看这些词条,不难想象张婉婷在节目中的形象有多么不讨喜。但是在吐槽之前,有一个细节值得留心。

 

节目第二期播出那周,是张婉婷被骂上热搜的时候,而当第三期上线,观众对张婉婷的讨论明显发生转变。虽然仍有辱骂,但有更多人试图从张婉婷的角度思考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期的张婉婷表现得剑拔弩张、咄咄逼人。她屡次打断他人说话的表现,自然会让观众感到厌恶。

 

而在第三期,张婉婷打断别人对话的情况明显变少,她变得节制,宋宁峰与她互换角色表演对方的片段,乃至宋宁峰夜色中站在高处向她呼喊“我不是木头……我们别分开好吗?”都成为二人的加分片段。

 

由此可见,同一个人做出不同的事,在剪辑的放大之下,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观感。你永远不知道,在剪辑的压缩和编排下,一个人在节目里的表现和真实生活相比有多大的变形。

 

张婉婷看似强势,但她的内心其实很脆弱,需要被别人在乎、被别人爱,她所有的愤怒是一只柔软刺猬长出来的刺。

 

当宋宁峰帮别人说理,不跟她站在一起的时候,她表现出愤怒,因为那一刻她感到孤独。当她发现卢歌可以让宋宁峰开心,她对宋宁峰的占有出现动摇时,她用强势表现出一种宣誓主权般的姿态。所谓控制,也是害怕失去。

 

 

或许,“令人窒息”的张婉婷也有她的原因,而不是无缘无故的恨。在家庭中,她是带孩子更多的一方。经纪人的职业身份本就要处理许多人际琐事,回到家又是一地鸡毛——孩子的哭哭啼啼,家庭内部的乱七八糟。想必要顾好一个家,容易让人精神崩溃。张婉婷在学习做一个母亲,可没有人教她这一课。

 

张婉婷的控制欲和屡次打断他人说话的表现被人诟病,但随着节目推进,也有许多观众指出张婉婷是在家庭中承担更多事务的一方,这一方更容易因为琐事消耗而产生情绪波动,而节目组对于素材的剪辑,也是观众不可不察的一点。

 

身为局外人,执着于节目剪辑的张婉婷孰是孰非或许意义不大,但这段亲密关系、在节目中形象的变化、随之引起的舆论,恰好是综艺节目呈现亲密关系的典型范本。

 

通过这组关系的呈现、观察团嘉宾对于二人做法的点评,会促使我们思考在一对一关系中,过于强势是否有助于良性沟通?过于沉默、面对问题习惯性回避,又是否是另一种极端?

 

进一步推演,可以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家庭事务分工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伴侣疑似出现心理病症,自己或朋友应该怎么做;两个人坠入爱河,在短时间内怀孕,怎么协商下一阶段;如何避免让爱情沦为工作,让家成为最窒息的地方?

 

02.

Lisa和艾威:步入老年的婚姻

 

如果说,张婉婷和宋宁峰这组关系处理的是“我很爱对方,但对方有时让人窒息,我该怎么办?”,艾威和Lisa则像更为传统的父权式婚姻。

 

艾威善良、仁义,可他和那些父权式的大家长一样,喜欢妻子听他的话、顺他的意。他习惯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不喜欢做饭,不喜欢做家务,家务活主要交给Lisa,自己在外面努力挣钱。他经常给Lisa下判断,但很少有耐心好好听Lisa讲完一段话。

 

在艾威的叙述版本里,他散尽家财为Lisa治病,术后Lisa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经常打麻将,有一回甚至到第二天上午才回家。

 

但在Lisa的叙述版本里,打麻将并非到上瘾的地步,每周一次的麻将时光是真正属于她的时间。艾威总说为她好,却从来没有真正明白她去打麻将背后的心理原因。而所谓的丧尽家财,其实也是夫妻的共同财产。

 

所以,仅仅根据一面之词来判断一对关系的是非对错,容易陷入“罗生门”式的困境,《再见爱人2》做得较好的一点,是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双方都可以走出原本的环境,有一个契机好好表达自我压抑已久的想法。

 

而观察室嘉宾能做的,就是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乃至专业意见。在演播室加入一个心理学、教育学或社会学专业的嘉宾,其实非常重要。

 

无论是艾威还是张婉婷,他们都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来支配伴侣的意志,这恰恰是他们时而让人感到窒息的重要原因。

 

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婚姻里都给自己灌输了一种献祭感。献祭的一方,会把生命的所有重量都放在婚姻上,所有的生命意义都只能从牺牲与回响中获得。

 

献祭者并非真的甘心献祭,他渴望同等回报。可如果对方做不到,他就会想,“为什么我这么苦这么累,你却一点都不照顾我?你为什么不能跟我付出一样的东西?”

 

当双方朝着疲惫的深渊下坠,爱情成为对错簿,它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这种窒息感观众其实相当熟悉,生活中最喜欢跟我们说“我是为你好”的,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吗?所以,观众一边感到窒息,一边又感同身受,他们在里面看见伴侣,也能看见自己的父辈。令人窒息的亲密关系,不只存在于明星夫妻,它萦绕在父权社会关系网络里的时时刻刻。

 

 

通过Lisa和艾威,观众也可以看见老年伴侣需要面对的问题:爱情、疾病、孤独、死亡。

 

在《一个人最后的旅程》里,日本知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分析了老年人居家看护医疗的实际状况,以及多位临终者的真实案例,探讨了一个人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的可行性,一个人晚年处境背后的社会结构原因,以及性别、亲密关系、看护资源等要素对年长者的影响。

 

无独有偶,作为一对步入老年的伴侣,Lisa艾威夫妇的婚姻问题糅杂着更多生死因素。

 

因为目睹过Lisa重病,艾威对死亡和陪床有难以言喻的恐惧;二人已经分居,他们都在承受着晚年的孤寂,而Lisa同时要克服疾病对身心带来的巨大改变。她曾经是风华绝代的选美小姐,在疾病的摧折下日渐憔悴,她曾经终日与病魔斗争,术后又要克服疾病引发的心理后遗症。

 

Lisa艾威夫妇在节目里也直白地谈到了死亡的问题。艾威说,到这个年纪,两个人都会考虑生死,他们其实都希望对方是先走的一个,那么另一个人就可以帮对方料理身后事。Lisa和艾威都十分在乎对方的健康,却又因为健康问题,不得不分开。

 

借助艾威和Lisa的视角,《再见爱人2》呈现了疾病对亲密关系的冲击和重塑、老年人被压抑的爱欲表达,以及在老年亲密关系中,那些关于爱情又远远不止于爱情的部分。

 

03.

苏诗丁和卢歌:花束般的恋爱?

 

相比之下,卢歌和苏诗丁的关系是非常青年的。就目前播出的节目来看,二人的矛盾相对而言没那么激烈。

 

他们欣赏彼此的才华和容颜,在一起有默契的话题,他们在世界各地笑容欢畅,可是他们在乎自己的理想胜过和另一方生活。

 

从节目中呈现的内容来看,双方的爱还没有到互相牺牲的程度。卢歌想要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觉得苏诗丁更在乎自己音乐事业,可苏诗丁也可以反问,为什么卢歌不能为了她搬去别的城市?

 

他们是最匹配的恋人,却不是能一起为彼此兜底的爱人,他们在一起又分开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太过相似。

 

 

二人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尤其是卢歌,他虽然有才华,但还处于一种充满着玩心的状态。这种状态终会面临生活险滩的考验。

 

在《四种爱》中,C·S·路易斯提到了情爱的重要:“情爱因此奇迹般地把典型的需求之乐变成了所有乐趣中最典型的欣赏之乐……在情爱中,一种最为强烈的需求,最为强烈地把对象看成是本身值得赞赏的,这要比她与爱人的需求关系更加重要。”

 

曾经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然而当情爱变婚姻,他们是否真的了解了对方,爱那个燃烧火焰下灰暗的角落?

 

情爱之后,更大的劫数是生活,是能够看到你最粗糙的一面,知道你脆弱、不安甚至患病的灵魂,是一起吵过不知道几次一起柴米油盐过后,还有底气说一句:“我会为你托底。”

 

04.

离婚综艺的放大与遮蔽

 

或许,离婚综艺的基本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观的机会。它把从前许多被压抑、被认为不重要的问题摆在台面,让我们意识到与他人相处中被默许或忽视的东西。

 

比如艾威和Lisa,如果不上这个节目,真正敞开心扉对话,艾威还要多久才能意识到自己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Lisa在默默忍受的习性下,又会压抑自己内心的表达多久?

 

 

综艺节目通过故事、剪辑、嘉宾点评、话题制造来形成一个情感教育的广场。它不是一个中心化的场景,而是每个人都来点评一番,其中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起到引导作用,但最后还是回到观众对自身及周边问题的思考。

 

说到底,综艺节目不是权威导师,它更像是一个窗口,一个鼓励大家思考的契机。《再见爱人》最大的意义,就是促使观众思考:在亲密关系这堂课上,我们究竟遗忘了什么?

 

但另一层面,综艺节目非纪录片,其固有的模式、对戏剧性的追求,使得它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存在根本的缺陷。

 

首先,在为期半个月的旅途中,离婚综艺提供的是一种“夏令营模式”,一种通过美好景色、生活的例外状态和摄影机共同组成的滤镜式生活。

 

正如观众都能意识到,节目中播出的“夫妇在卧室里吵架”片段一定有摄像机在场,嘉宾们很大程度上存在矫饰自我、刻意隐瞒部分自我问题的可能。当然,这未必是虚伪,只是面对摄像机时人的本能反应。

 

如果这不是一档户外旅行节目,而是把场景更多设置在家庭内部,比如呈现大量女性在家庭中的细节,是否也会影响观众对参与夫妇的评价?

 

这暴露出“夏令营模式”综艺的固有局限,它们确实能呈现爱人在旅途中的悲欢离合,但更接近普通人日常生活质地的,是学校、职场、租房、家庭内部,乃至厨房这样一个关键的场所。

 

夏令营模式的氛围,天然会美化或遮蔽掉一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浪漫化的综艺模式,与更为日常、琐碎的常规生活终究无法混为一谈。

 

 

其次,平台通过剪辑、生成文本、投放热搜、引导话题来左右观众的感受,是不可忽略的一点。

 

当演员在综艺节目里扮演真人,面对七八台摄影机吵架,剪辑师再根据各方要求,把一天的素材量剪辑成两个小时,一个人在节目中的模样和他真实生活的全貌,究竟有多大出入?我们可以言之凿凿地根据几分钟的视频断定一个人的性格或人品,但如果下一期嘉宾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又该如何理解?

 

后期剪辑是可以塑造性格的。在综艺节目里塑造人设甚至不需要剧本,只要把需要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即可。

 

制作组对故事性和流量的需求,使得综艺节目放大了戏剧化场面,诱导观众愤怒、站队评议节目参与者,成为当代舆论场的常见现象。此外,演播室里的观察团就爱情谈爱情,却没有及时延展出心理学或其他维度的讨论时,或许也是一种遗憾。

 

以张婉婷和宋宁峰为例,在争议最大的片段播出时,观察室嘉宾们其实没有跳出“谴责女方”的视角,提出更深层的讨论。

 

此外,明星的婚姻问题,和非明星的工薪群体面临的问题存在参差。

 

在明星面临的婚姻危机中,往往是亲密关系内部的问题。但在普通人面对的婚姻危机里,爱情不只是爱情,门第、出身、阶层、职业发展、家庭事务分工等等,占据了更大的影响比重。

 

倘若照顾小孩太累,明星夫妇可以雇佣保姆,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出这笔钱没那么容易。明星夫妇也许早早就能在大城市安家落户,但对于在大城市打拼、收入普通的更多人来说,即便结婚了可能还过着合租的生活,而合租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其实更容易滋生矛盾,进而影响亲密关系。

 

因此,公众人物的婚姻对普通人有参考价值,但不大。

 

05.

从零开始探索“最小单位的革命”

 

在《爱的艺术》里,弗洛姆强调:“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在罕见这些品质的一种文化中,获得爱的能力注定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他知道有几个真正会爱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阐释了爱情与牺牲的差异、爱情与自我中心主义的差异,如果一段关系只有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对于另一方的宽忍、谦虚、勇气和一起创造生活的信念,那不能称之为爱情。同样,如果这段关系里只有默默忍受而不再有自我的光彩,那不是爱情,而是自愿为奴。

 

在以权力和逻辑构建的父权世界里,征战和事业常常被认为是宏大的,而情感教育却被边缘化。所以从小到大,我们上过很多关于成功的课,不断和他人竞争,但始终没有一堂关于亲密关系的课,教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守护亲密关系。

 

正因如此,离婚综艺才成为了延迟的情感教育。当离婚综艺成为公共议题,它不是爱情这门课的终极答案,但可以是重新出发的第一盏信号灯。

 

知易行难。无论说了再多,亲密关系的实践都能让理论家一败涂地。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光鲜亮丽,又一地鸡毛。除了圣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不起放大镜的审视。

 

当我们看到他人婚姻华袍下的虱子,是否可以想想,如果我进入婚姻,真的能做得更好吗?其实每往下想一步,内心就如临围城深井,甚至会产生婚姻恐惧症。

 

 

倘若说《再见爱人》是一次情感教育,它最后回到的,不是教导别人怎么处理爱情和亲密关系,而是反躬自省。局外人笑局中人,局中人冷暖自知。

 

关于爱情,诗人马雁说过一段话:“爱情就是一种拯救,我想。是对生活无意义的拯救,这种拯救并不能使生活有意义,但却可以使人在快乐中忽略生活意义的问题。”

 

这让人想起巴迪欧说的“爱是最小单位的革命”,在一个保守化回潮、创造性被压抑的年代,探索“最小单位的革命”,一种真正基于平等、互助、从内心深处荡涤奴性的爱情,未尝不是从零开始的改变。

撰文:宗城

编辑: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再见爱人2》及其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