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扬(湖南师范大学)
1月8日,“春晚小品预测”这一话题冲上B站热搜。各路up主纷纷大开脑洞,献上了自己的“春晚小品模拟卷”,引得一片“疑似原题泄露”的叫好。
这些“模拟卷”的内容大体由往年春晚小品的槽点和up主贡献的笑点组成。当观众守在电视机面前吐槽春晚小品的种种套路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不满和失望。然而,当这些套路和槽点被up主们加以模仿复现,并打上“预测”的标签后,却收获了“这就对味了”的会心一笑。在模仿老套路的同时,up主们也贡献了自己的新笑点,从而交出了“旧瓶装新酒”式的作品。
在笔者看来,“春晚小品预测”背后蕴含的是观众对春晚小品的温和批评。如果说“新酒”引发的笑声是对自创式新包袱的认可,那么“旧瓶”引发的笑声则饱含着对春晚小品反复呈现旧套路的无奈。up主们在复现“旧瓶”的同时,传递的实则是希望春晚小品打破“旧瓶”的愿望。此种“先立后破”的期待,在捧腹大笑中揭下了“旧瓶”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揭下遮羞布后,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旧瓶”的全貌。“旧瓶们”实际上是带有固定成见的产物:初当领导的人为了立威闹出各种笑话,被前同事拆穿后,深刻自省;新婚夫妇为了过年回谁家而吵架,在列车员的开导下,俩人各退一步;婆婆各种找儿媳妇的茬,在儿子的调节下,一家人表示互相理解……大量看似迥异的情节遵循的却是同一个成见——必须要在喜剧的外衣下强凹出催泪式的悲剧。
职场的不易,平常却重要的夫妻矛盾,以及难以缓和的婆媳关系,每个都是极为现实的话题。在缓缓道来的琐屑叙事中,这些悲剧性因素无疑是渐入人心、打动人心的。但在春晚节奏紧凑的表现时间里,它们被硬生生塞进了喜剧的缝隙,试图迸发出催泪式的情节以达到升华主题、感动观众的目的。结果可想而知,它们不仅不催泪,反而破坏了原本的喜剧架构,给除夕这个喜庆的夜晚带去了不合拍的尴尬。
笔者认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不无道理,但这悲剧性应当隐藏在喜剧背后,不能在台面上过多显现。以赵本山的“卖拐三部曲”为例,该系列在塑造“大忽悠”这个形象的时候,明褒暗贬,看似在赞许他的“机智”,实则在讽刺社会上诈骗横行的风气。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包袱频出,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发出肺腑之笑,在笑累了后又幡然醒悟,提高警惕。而如今,强凹出的悲剧在台面上过多显现,喧宾夺主,几乎使人忘了这原本是一出应该引人发笑的喜剧。
当然,“旧瓶”被频繁搬上春晚台面也有其考量。在人人皆可发声、网络节奏易被带偏的当下,稍有不慎便可招来流言:对某行业存在问题的揭示被批评为抹黑该行业,操着地域方言扮演反派被批评为“地域黑”……无故的舆论风波之下,“旧瓶”虽然不够新颖,但足够安全。笔者期望,身为观众的我们在提出温和批评的同时也要明辨节奏是非,营造宽松又不失严谨的舆论氛围,为“新瓶盛新酒”的到来留下一片足够的空间。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