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17
编辑 | 嘈坊
大家好,欢迎来到【嘈坊】。
如果第一期1922~1932的关键词是混沌初开、百家争鸣。爱看影视
出自成龙自传《还没长大就老了》
那么这一期1932~1952就是踽踽前行、厚积薄发。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二十年的隐忍和沉淀。
功夫片乃至整个华语影业,才迎来了60~80年代的黄金时期。
01
1933年,时局愈发动荡。
为配合第五次围剿,电影审查力度大大加紧。
任何与进步电影相关的片子,均被删减、扣押,迟迟无法上映。
同时,组织“蓝衣社”派出三十余名打手,捣毁了华艺影片公司。
以此敲山震虎,对其他各大影片公司和影院进行威吓。
一时之间,上海电影界人人自危。
一年后,“电影审查委员会”成立,名义上是正式查禁“左yi思想”电影。
实际上被禁的,几乎全是武侠神怪片。
这就好比一部爆款小说,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读者们还不能“催更”。
那滋味别提多难受。
大家另辟蹊径,于是一本堪称华语武侠资料库的猛书——《蜀山剑侠传》诞生了。
法宝、妖兽、武功、金手指,里面基本全都有。
作者运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国学底蕴,将武侠小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仙侠境界。
他对道、释、儒的独到见解,直接影响了后世金庸等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创作。
此书作者笔名“还珠楼主”,本名李寿民。其父原是苏州知府,为官刚正清廉。
李寿民幼时常随父亲四处游历,后定居京城。
在离他家一公里外的板桥胡同,住着一家姓胡大户。
胡家小孩经常拿着福寿膏,过来贿赂还珠楼主,听他讲故事。
还珠楼主自然不会拒绝这等好事,只是他此时根本想象不到。
就是这个胡姓小孩,在二十多年后,会改写武侠电影。
这个小孩,叫做胡金铨。
当还珠楼主和胡金铨在京都四合院,日夜畅谈的时候,邵仁杰正在计划逃离上海。
除了武侠神怪片,天一最擅长的粤语片也开始受到限制。
邵仁杰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彻底放弃在上海打下的江山。
这年夏天,邵仁杰在九龙清水湾设立香港分厂。
从1935年开始,相继推出了《梁山伯祝英台》、《火烧阿房宫》等十余部电影。
得益于之前向东南亚转移的业务,这些片子均大卖特卖。
邵仁杰有了底气,决心放手一搏。
1937年,上海陷落。
大批后知后觉的电影人,这才明白要逃。
薛觉先带着刘湛、刘家良父子和袁小田来到香港后,日子过得很艰难。
袁小田要在戏班教粤剧演员北派功夫,还要做武替、武行,才能维持生计。
在众多袁小田武替的打星中,要数邬丽珠最出名。
邬丽珠曾跟曹达华合作了《关东大侠》。
曹达华这个人有点厉害,他跟于素秋是经典的荧幕情侣。
于素秋是于占元的女儿,同时也是洪金宝和成龙的大师姐。
可以说没有于素秋,就没有后来的洪家班和成家班。
(左曹达华,右于素秋)
此时天一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在邵仁杰的带领下,早在香港占尽先机。
这次邵仁杰正确且果断的决策,为后来邵氏兄弟制霸香港影坛二十年,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做无线电出身的导演胡鹏和编剧张彻,也先后来到香港。
前文提到,1928年至1931年间,上海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影业中心。
而那时的香港,还只是一个小港口、小渔村。
但随着诸多传奇人物涌入香港,香港的命运,彻底改写。
02
1938年,南洋影片公司在香港的第四座大型拍摄基地竣工。
同时东南亚的业务也遍地开花,电影院多达79家。
邵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大哥。
也是在这一年,把目光全放在粤语片上的邵仁杰,不小心让一个“小作坊”抢了先机。
这个“小作坊”叫三兴贸易公司,如今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但它却拍出了香港第一部有武术指导的影片——《方世玉打擂台》。
导演洪仲豪,早年在外滩创建金龙公司,制作了不少武打片。
如《海上女侠》、《飞龙传》、《荒塔奇侠》等。
他思想前卫,大胆启用新人演员,这次更是最大放权给拳师何斯杰等人。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干。
成片出来,他非常满意,放话:看过此片,不必再看其他武侠片。
然而时也,命也。
洪仲豪眼光独到,但运气不行。
《方世玉打擂台》上映没多久,珍珠港,炸了。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被袭,日本正式向美英宣战。
17天后,港督杨慕琦投降,香港进入“三年零八个月”的至暗时期。
中国电影事业彻底搁浅。
电影人纷纷蛰伏起来,最高调的邵氏兄弟关停一切在港的电影事业,其他人则作鸟兽散。
洪仲豪带着妻子钱似莺隐姓埋名,临走前,他看着《方世玉打擂台》的海报感慨万千。
钱似莺轻轻拉住他的手,安慰道:总有一天……
光复中国这件事,洪仲豪倒是没等太久,但洪家震惊华语影坛,他却等了许多年。
直到他死后变成一把尘土,才在天上,看见他曾期望的景象。
实现他愿望的,是他的孙儿——洪金宝。
03
至暗时期,百业艰难,唯独香港戏曲界依旧繁荣。
其中以关德兴为首的一众戏曲人,通过义演筹集了大量资金。
关德兴,艺名新靓就,祖籍广东开平,1905年生于广州。
老爷子十三岁入行,一生热爱戏曲、爱国爱乡,热心社会公益。
战争爆发后,他本着“粤剧应该上火线”的信念,在美国、香港、广东等多地组织慰问团。
关德兴有两大绝技,一是“打神鞭”,二是“硬弓满弦”。
打神鞭,是他早年在美国演出时所领悟。
美国牛仔酷爱长鞭,舞弄起来虎虎生风,常引得路人欢呼注目。
关德兴暗自揣摩,将中西方鞭术结合起来,独创了一套鞭法。
他能把长鞭在头顶高速挥舞,然后猛地用力一抽,将数米外的烟头抽灭。
这样精湛的巧技令观众叹服不已,纷纷称他为“神鞭大侠”。
1942年,关德兴偕妻前往湛江,辗转于广东、广西两地义演。
他在演出前,会在门口挂一把硬弓。
凡拉得满弦者,就能免费看他唱戏,拉不动也没关系,只要捐出一元钱就可以了。
史称“一元救国”活动。
路人本就有心为国捐款,见关德兴带头,纷纷上来尝试。
绝大多数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弓弦连动都不动。
大家慷慨解囊,同时也有人提议,让关德兴展示一下真功夫。
关德兴虎步稍移,屏息凝神臂膀用力一拉,粗实的弓弦瞬间弯如满月。
要知道这弓足有三百斤,众人无不拍掌称奇。
钦佩地喊他“神弓铁臂”。
1945年,日本投降。
关德兴立刻返回广州,在他着手组建新大陆剧团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再次出山,准备大展拳脚。
邵氏兄弟中的大哥邵仁杰,此时年过半百,他越来越想念上海,极少留港。
老二邵邨人顺势“继位”,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给他打下手。
邵邨人有点私心,他将更多权利给了自己的儿子邵维玫。
不过,邵邨人的这点私心,还不足以让团结无比的邵氏兄弟“反目”。
真正让他们兄弟分崩离析的大事,要在五年后才发生。
04
经过漫长的修养和整顿,从1949年开始,香港正式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
此时来港十多年的胡鹏已经拍了不少电影,高不成低不就,他想玩票“大的”。
翻阅了几天资料,他决心拍摄从1946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并大火的故事——黄飞鸿。
同时黄飞鸿的传人们,也有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
可两个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钱不够,找谁演。
最终胡鹏想到了关德兴。
关德兴在东南亚名声很响,是人尽皆知的侠义之士。
有了他这个活字招牌,原本不看好“黄飞鸿”的老板们纷纷投资。
钱和人的问题解决了,但此时又有了新困难。
——关德兴是戏剧演员,他不会洪拳。
几经商讨,大家决定让黄飞鸿的正统传人,来做关德兴的老师。
那个人,就是刘湛。
49年,黄飞鸿正式开拍,那时刘家良刚满
“刘湛,已故演员、洪拳师傅。著名功夫电影导演,黄飞鸿徒孙(师承林世荣),武术指导刘家良的父亲,导演。
15岁,他被父亲带到片场学习。
他一见到关德兴,就忍不住感慨:关先生的肢体语言和身高,真的很像黄飞鸿。
受落后的片场限制,演员们并不能发挥所长。
刚开始拍写实派的武打片,大家又没经验,剧中的对打,几乎不存在设计。
更别提后来观众们最喜欢的喜剧风格,和视觉效果。
绝大多数场面,就是两个演员对戏,商量一下怎么见招拆招。
打够时常,导演喊“卡”就算结束。
但在当时,却是跨时代的一步。
武侠片终于开始跟戏剧割裂,这是一个由假到真的突破。
从拼唱腔,转化为拼功夫。
关德兴拯救了“黄飞鸿”,“黄飞鸿”拯救了中国功夫片。
“黄飞鸿”像是有魔力,俘获了大量影迷的心。
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让后来两位武打明星的事业大放异彩。
在功夫喜剧上,是成龙。
在功夫戏剧上,是李连杰。
1949年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于占元和众多北派艺人一样,南下来到了香港,以谋出路。
但他一直没有太大的作为。
倒是他的小女儿于素秋,自身素质过硬,又有洪仲豪立捧,一路开挂。
到了50年代初期,于素秋声名鹊起。
老父亲还是寂寂无名,只能偶尔在女儿主演的电影里客串,别说成名成腕,连个配角都算不上。
于占元受了刺激,咬咬牙,迈出了改变他命运的一步。
——创办“中国戏剧研究学院”。
说是“研究学院”,但规模着实不大,在香港众多戏剧学校中,勉强算个中档。
而且校舍破败、偏远,条件十分简陋。
有些家长和学生慕名“于素秋之父”而来,看到学校瞬间就傻眼了。
好在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于占元确实没钱,他开办院校,也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
但他教的十分认真,学生拜师、学艺、签生死契约,全部按照旧式梨园的规矩来办。
严师出高徒,于占元最后桃李满天下,他的徒弟对香港影业乃至华语影业,贡献巨大。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有七人,就是大家熟知的“七小福”。
至此,以黄飞鸿传人,刘湛、刘家良的正统南拳为代表。
和以京剧戏班于占元、袁小田的表演武术为代表,香港电影的武打风格,分为了南北两派。
05
1950年,香港电影进入了第一个上升期。
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以及更激烈的竞争。
此时的香港影坛,是“邵氏”跟“电懋”双分天下。
但在财力和人脉方面,“电懋”更胜一筹,“邵氏”处处被其压制。
偏偏主心骨大哥邵仁杰年事已高,二哥邵邨人正式掌权。
邵邨人在收回所有南洋的产业后,将“南洋影业”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
这一举动,让邵逸夫以为二哥要跟“电懋”死磕到底。
他毅然抛下在南洋拼搏的半壁江山,披星戴月赶回来。
准备跟三哥邵仁枚联手,助二哥重振“邵氏电影”的声威。
结果两人大失所望。
邵邨人竟不再看好家族的电影行业,转而开始投资房地产。
他觉得,娱乐产业更新换代太快,且早晚有天会英雄迟暮,不如住宅实在。
直到21世纪,还有很多国人对房产的重要性,根本没有概念。
但在72年前,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邵邨人就遇见了房地产的不可替代性。
不过人生短短数十载,很多事难分对错。
如果当年邵家兄弟齐心进入房地产,或许他们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拥有更多的财富。
可震撼世界的“东方好莱坞”,震撼一代人的“邵氏帝国”,或许也不会存在了。
为了给房地产让路,邵邨人给电影的投资大大缩水。
这引起了邵仁枚和邵逸夫的极大不满。
他们认为,电影行业还有很长远的发展,其他同僚都在暗暗较劲,他们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
但邵邨人固执己见,对两个弟弟的意见置若罔闻。
要不是邵家兄弟从年轻时就携手,一同在大哥的带领下闯荡江湖,感情非常深厚。
邵仁枚和邵逸夫,恐怕原地就要跟不讲理的二哥翻脸。
为了不伤和气,两个人思来想去,还真让他们想到了一个“坏主意”。
也就是上一期提到的——“鸿门宴”。
距离这场“鸿门宴”开场,还有足足七年。
06
1952年,邵家兄弟的暗斗还在继续。
在他们较劲的时候,黄飞鸿的续集拍了一部又一部。
刘家良对武术和武指的理解,日进千里。
此时,未来会与他成为好友,促进南北两派功夫融合的袁小田和唐佳师徒,开始步入他的生活。
也是在这一年,洪金宝出生。
各路圈内大佬齐聚洪家,向洪仲豪道喜。
其中有个年轻人很不起眼,最开始他来到香港是做胶片洗印的工作。
后受到洪仲豪提携,才导演了处女电影《峨眉飞剑侠》,从而打开了知名度。
他是未来第一个将电影拍摄、剧本与武打技巧引入电视工业的领路人。
他还有个在90年代,与王家卫并称“香港二王”的儿子。
他就是王天林,他的儿子,叫王晶。
我们都知道,王晶这个人很有脾气,偏偏对洪金宝很是尊重。
原来,是因为他们父辈的这层关系。
07结语
讲到这里,1932~1952的故事,基本就结束了。
这二十年,华语影业迎来了至暗时刻,几乎全面停摆。
电影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所幸,大多数人坚持到了最后。
无论是正在暗斗的邵氏兄弟,还是羽翼渐丰的龙虎武师们。
他们梦想的种子,待到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那一刻,并没让大家等太久。
下一个十年,香港影业的黄金时期,震撼世界的东方好莱坞,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我们下一期再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