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对于延边的一些观众来说,被译制成朝鲜语的国产影片令人印象更加深刻,因为听得懂、记得住、感情深。因此,延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尤为重要,不仅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看好、看懂电影的问题,更让少数民族群众聆听党的声音、感受党的温暖,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涂磁录音阶段
电影在延边放映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当时是外埠私商租来片子放映的黑白无声电影。1951年8月,延边州有史以来第一支专业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延吉县(现龙井市)中苏友好协会放映队成立。这支电影放映队当时活跃在全州各地,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1953年,吉林省文化局为延边农村建立了6个电影放映队,由省里统一管理。同年3月3日,第一批朝鲜语译制国产影片《丰收》《南征北战》开始在延边各地上映。1955年起,延边农村电影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州委宣传部出版和版权处处长常金凭曾在州广播电影电视局电影管理处工作。他介绍,朝鲜语电影译制工作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50年至1965年为口语对白解说阶段,1965年至1990年为胶片涂磁录音阶段,2010年至今为电影数字化译制阶段。前两个阶段,由原延边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具体负责,在胶片涂磁录音阶段累计译制故事影片1254部。延边的涂磁录音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被推广到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美国、朝鲜、日本友人及国内西藏、内蒙、湖南等地少数民族电影工作者也纷纷来刷剧网延边参观学习、考察取经译制工作。
记者联系到延边朝鲜语电影译制工作“高光时刻”的译制人员金光铉。20世纪80年代初期,金光铉就职于延边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担任配音演员。那时,朝鲜语电影译制工作已由最初的在电影放映时译制人员现场口译对白发展成为胶片涂磁录音。金光铉说,当时,公司有六七名剧本翻译人员和10名配音演员。一部电影从翻译到完成配音和录音,大致需要一周时间,一年能完成70至80部电影的译制工作。影片译制好后,公司还经常到农村地区进行公益放映,并收集群众对影片配音的评价和意见。
金光铉说:“胶片涂磁录音技术是延边发明的,也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我们延边的译制工作多次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委表彰,先后荣获民族语影片译制、发行放映先进集体奖和故事片、科教片译制奖等多个奖项。”谈起胶片涂磁录音技术,他备感骄傲。
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电影跌入市场低谷,译制经费“断粮”,延边朝鲜语电影译制工作处于长期停滞状态。2009年,为了满足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的观影需求,国家广电总局重新启动了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为9个少数民族地区配发了电影数字化译制设备,电影译制技术也进入到数字化译制阶段。从此,这项技术一直发展沿用到现在。
(延边晨报记者 穆俊英)
掌上延边APP编辑:李英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