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镜像娱乐

“你一票,我一票,心凌八十还能跳。”

《乘风破浪》播出后,王心凌再度走红,成为了热搜的新常客,王心凌男孩和王心凌女孩们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掀起了一波考古热潮。

王心凌的热度,为新一季《浪姐》带来了第一个热度峰值,但从首期仅四分钟的正面镜头来看,一开始王心凌显然并不是《浪姐》的“官推”。

大众偏爱王心凌,更多在于她代表的是那些逝去的青春,是曾经内娱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王心凌当年形成的粉丝基本盘,成就了今日这场天时地利人和的翻红。

所以,与其说《浪姐》翻红了姐姐们,不如说姐姐们带火了《浪姐》。

但是,在王心凌的回忆杀下,《浪姐》其实已显疲态。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浪姐》的高开低走之势明显,单看前两季的表现,每一季也都呈高开低走态势。

这与《浪姐》“真实感的消失”和“新鲜感的递减”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最初让《浪姐》一炮走红的时势,已经不再了。

真正的“乘风者”

是姐姐们捧红了《浪姐》,还是《浪姐》翻红了姐姐们,需要辩证来看。

不可否认,不少姐姐登上《浪姐》后,确实再度翻红了。第一季结束后,不少姐姐的身价飙涨,孟佳、王霏霏、李斯丹妮等连连合体登上综艺,成功拿下第一名的宁静更是广告、直播、访谈接到手软。

相比于参加《浪姐》前,这些姐姐们的人气和商业价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浪姐》出现前,综艺市场并没有一档聚焦于姐姐们的综艺,站在聚光灯中央的都是年轻的女孩,《浪姐》的出现,为姐姐们带来了一个舞台和一种可能。但是,它的价值似乎也就止步于此了。

王心凌的再度走红,便是最直观的证明。

与王心凌有关的热搜,基本都聚焦于艺人本身,与节目的关联并不大。大家由王心凌开始讨论张栋梁、讨论台偶、讨论内娱的黄金年代,却鲜少由王心凌探讨到《浪姐》本身。

一档综艺的核心要素,诸如舞美、赛制、编排设计等无人问津,甚至面临不少质疑,也足以证明,仅从综艺的角度来看,《浪姐》稍显平庸。

毕竟三季以来,赛制虽然一改再改,但公演、竞技、成团那一套流程,观众再熟悉不过,以至于都变得有点枯燥无味。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浪姐》出圈的,本质上还是姐姐们自带的话题度和影响力。

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话,风口上谁都能起飞,表面来看,《浪姐》确实是姐姐们的风口,但准确来说,其实是《浪姐》抓住了“姐姐们”这个风口,《浪姐》出现时,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

《披荆斩棘的哥哥》也是类似的。说到底,大家追的是情怀,看的是时代的眼泪,陈小春、赵文卓、林志炫这群哥哥们只要站在舞台上,就是流量和话题的保障。

毕竟,内娱的尽头是考古,比起追流量,大家更愿意看二十年前的前辈们重操旧业。

王心凌再度走红后,有人吐槽她频繁登上热搜,有位粉丝回击道:“就要热搜,就要热搜,才不要一天看流量们霸占热搜。”

由此也不难看出,哥哥和姐姐们之所以具有能量,不仅源于他们的实力和外界的情怀,也代表了不少娱乐受众对市场大环境的反击。

不过,《浪姐》虽然成功选中了风口,并成为了“乘风者”,但长线来看,姐姐们带来的助力,是在不断弱化的。

消失的真实性

最直观的证明是,从第一季播出至今,《浪姐》一直在高开低走。

《浪姐》高开低走的态势究竟有多明显,百度指数体现得非常直观。首先,《浪姐》三季以来的百度指数整体呈高开低走之势,第一季的巅峰指数为193547,第二季的巅峰指数为96985,第三季迄今为止的巅峰指数为66423。

其次,单独看《浪姐》前两季的曲线,仍呈高开低走之势。

2020年6月22日,《浪姐》第一季的百度指数达到最高峰值,随后一路下跌,那时《浪姐》第一季播出两期;2021年1月22日,《浪姐》第二季首播之日迎来最高峰值,之后就开始一路下跌。

至于第三季,王心凌的翻红已经为《浪姐》带来了一个峰值,但如果后继无力,那《浪姐》大概率仍是高开低走。

《浪姐》高开低走的核心,在于“真实感的消失”。

第一季时,登上《浪姐》的姐姐们不少都带着争议。对于以女王之姿示人的宁静,有人认为她有傲视群雄的资本,也有人认为她不懂得收敛锋芒;有人讨厌蓝盈盈的争强好胜,也有人可以共情她的生存法则;有人认为黄圣依一身公主病,也有人认为她不乏可爱之处。

不论褒贬,第一季的姐姐们大多是真实的,也都在做自己。

观众乐见明星们在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却不一定喜欢她们在综艺依然表演,所谓真人秀,要的就是“真”。况且,真实与《浪姐》问世时打刷剧鸭出的旗号也是相衬的。

一开始,节目宣传的就是要让姐姐们“展现女性的自信智慧和生活态度”、“不受限制地呈现自我”、“希望她们鼓励每一个人欣赏自己”,唯有真实,观众才能从这些姐姐身上得到启示。

但到了第二季,这种真实就迅速消失在了风中。

第一季时,宁静敢于坦然坐上C位,但第二季中,姐姐们纷纷对C位避之不及,即便是有资历的,也视之为烫手山芋;第一季时,姐姐们面对超长的录制纷纷叫苦,有人累到不计形象直接躺下休息,但第二季、第三季中,大家的表现都分外得体,没有人喊累,无论是台前还是休息室,一个比一个端庄。

第二季中,大多数姐姐们在做的,就是呈现最完美的自己,因此,真实色彩淡去,表演痕迹浓厚了起来。

姐姐们之间的相处变得越来越融洽友好,互夸互捧更是张口就来,节目组更是时不时就强行煽情一把。于是,《浪姐》逐渐变得无趣,不好玩了,也不好笑了,成为了一杯不咸不淡的白开水。

行至第三季,《浪姐》的柔光色彩愈发重了,那些少有的“真性情”和“冲突”,也处处充斥着表演痕迹。

只有《再见前任》一部代表作的于文文,电影火爆后一直未曾大肆营销,但在《浪姐》中却犹如“拽姐附体”,成为了公认的“祭天剧本”拥有者;张天爱“向自己身体道歉”的发言被观众吐槽“尬到抠出两室一厅”,却感动了台下一帮听众。

被综艺市场洗礼多年,是真是假,观众心里自有一杆秤。

很难说这些人设和发言是艺人们自导自演还是节目组有意为之,但无论是哪一个,显然都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了。

于文文拽出天际,张天爱感动自己,两人在第一期中拥有大量镜头,却都没有收获当时蓝盈盈亦或是黄圣依的热度。最后火的,反而是镜头少得可怜,只用一首《爱你》便掀起全民回忆杀的王心凌。

客观来讲,真实感消失是《浪姐》必然走向的命运。

无法复制的成功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形容《浪姐》最初的成功。

如今,《浪姐》新一季拿到了金典这位综艺老金主的冠名赞助,但在第一季时,《浪姐》的独家冠名商只是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微商品牌梵蜜琳。

这代表了《浪姐》诞生时的大背景:即便创意大胆,但湖南卫视和多数广告商们都不能笃定这档节目未来是能一鸣惊人,还是在综艺市场泯然众人,姐姐们同样不知道。

对她们而言,《浪姐》是一次可以搏一搏的机会,大多数人在想的,或许就是如何抓住这次机会。所以,随着比赛逐渐焦灼,几乎每个人都进入了拼尽全力的状态中。

王霏霏和孟佳带着姐姐们一遍又一遍地练动作、黄龄大胆挑战钢管舞、万茜在手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登台、唱跳不佳的张雨绮一直在努力学习,更别提还有多位姐姐因为舞台表现不佳直接泪洒当场。

第一季时,《浪姐》还处于创业阶段,因为前途未卜,姐姐们真实也努力。到了第二季、第三季,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浪姐》成为了一个金字招牌,成为了一个巨大而诱人的蛋糕,因此,登上节目的姐姐们大多数变得小心翼翼,像宁静、伊能静这种敢于直怼节目组的姐姐们消失不见。

同时,不少人也变得功利、变得取巧,有人复刻第一季姐姐们的人设,有人复刻第一季的火爆舞台,翻红的野心写在了她们的脸上,就如外界评价的一般,就像是一群默认吃到蛋糕的女艺人们的提前狂欢。对于舞台的专注和虔诚,对于努力的重视,逐渐被一些人排在末位。

《浪姐》第一季里,《大碗宽面》《兰花草》《花样年华》等皆是经典舞台,但到了第二季,能被回忆起的优质舞台寥寥无几。

行至第三季,目前只有王心凌出圈其实并不意外,因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姐姐太少了。宁静虽然对初舞台给出了“都很优秀”的评价,但后面一句“看完反而觉得记不住了”或许才是重点。

观众的观感或许和宁静不相上下,不然除了王心凌,讨论最多的也不会是“那英和宁静的化学反应”、“谢娜的主持能力”这些话题了。

很多人希望《浪姐》可以找回初心,认为《浪姐》的高开低走在于赛制问题,需要优化赛制,尽可能地展现姐姐们的闪光点。

诚然,新一季中被大多数观众吐槽的“队长竞选规则”确实不合理,但这不是根本问题,最关键的是当初让《浪姐》真情实感的大环境已经不在了。

《浪姐》没法复刻创业阶段的自己,不少后来的姐姐们也无法拥有第一批姐姐们的心境。当时势不再,《浪姐》的下行是必然的,综艺本身就有边际递减效应,更何况《浪姐》还是一档资源消耗类节目。

边际递减很好理解,《浪姐》问世前,市场并没有同类型节目,所以观众的新鲜感和期待值都被拉到了极致,但到了第二季、第三季,观众的新鲜感已经淡化,也在被《披荆斩棘的哥哥》《追光吧哥哥》等同类型节目消耗。

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谈,诸如第一季中孟佳、王霏霏、张含韵等唱跳俱佳的女艺人,数量本身就不多,这也是节目第二季开始偏科的姐姐越来越多的原因。新一季中,谭维维、唐诗逸等稳定发挥的选手们也比较偏科,黄奕、张天爱等人就更不用说了。

此外,像宁静、张雨绮这样的话题性选手也是不可多得的,第三季选手中普遍缺乏此类苗子,这或许也是节目组更改赛制,将宁静和那英请回来镇场子的原因。

当然,如今的《浪姐》依然挺火,开播后多日稳居综艺热榜第一,但综艺市场当下整体疲软,《浪姐》缺乏竞争对手也是不争的事实。

之后,当王心凌带来的流量逐渐褪去,《浪姐》新一季能否继续乘风破浪,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