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最后一天,香港变成了这样:
不明所以的人看了,还以为香港没疫情了。
但其实,那是港圈顶流姜涛的生日!香港也有顶流和饭圈
这应援场面,这人群,最近寡到不行的内娱饭圈谁看了不得流下羡慕的泪水。
当然,咱们也不是没节目可看的,最近《声生不息》热播,又让追星女孩pick了爆炸头小鲜肉曾比特。
为此大家一个洛阳铲往TVB的死对头选秀节目铲过去……
恍恍惚惚,原来港圈青年喜欢听这些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港星约等于港普,有些人就是普通话怎么说都烫口
。
已经习惯用广东话,唱歌自然习惯唱广东歌,如果需要登台演唱,没有大会指定,当然是唱自己拿手的歌。
所以很多选秀节目里,国语歌的比例会少些,相对来说,没那么hit的内地歌手作品,较少成为秀人的首选。
但如今,时代变了。
不仅很多你叫得上名字的内地歌手作品会在选秀里出现,连很多难以传唱的爱豆歌,也出现在选秀舞台上了!
海选,你的《小星星》突然出现,@汪苏泷 不要再说不出你的代表作了。
《爱如潮水》也很红……但红的是GAI的版本!小哥哥你为什么不呆在舒适区呢?
敢于挑战GAI版《爱如潮水》的还不止一位,这位唱着唱着还忘词了,只能说勇气可嘉但大可不必。
薛之谦的《病态》也有人唱,还加了舞蹈,可能是要表现出原唱的癫狂感,但刻意“病态”的结局只有淘汰。
就连决赛舞台,都有你熟悉的内娱作品突然出现。
最近也很红的张天赋,第二季决赛时就唱了华晨宇的《我管你》,拿了第三名。
这个决赛现场真的很糟糕,音响差,有选手的麦克风还没声音,张天赋算是hold住了
而拿第一名的Phoebus决赛大玩唱跳,跳的是鹿晗的《Rap on fire》。
鹿老师的歌,在造星舞台上真的受欢迎,不少选手唱过。
姜涛在30强的时候就把鹿晗的《超级冠军》加上罗志祥的《No joke》一起跳。
决赛时更是连唱两首鹿晗,一首《致爱》一首《超级冠军》,喜提冠军。
后来这些歌在他的音乐会上又再唱给“姜糖”听。
以及,姜涛会的内娱歌真的很多,初出场唱的《123我爱你》,原唱新乐尘符我都不知道是谁。
除了鹿晗,张艺兴的歌也是加持冠军的神秘力量,第二季冠军Phoebus初出场表演的就是张艺兴的《Sheep》。
在这个舞台听到“努力努力再努力”的一瞬间我有点恍恍惚惚。
内娱各大舞台爱跳的《莲》,在第三季也出现了
亮点,组队里出现的杨宁,参加过《青春有你》。
除此之外,各种你想不到的歌都在这个选秀上出现过,Jony J、VAVA的歌也有人唱。第三季还有一位选手大家正觉得她长得有几分像刘雨昕……
没想到她真的唱了刘雨昕的歌《节奏病》,昕昕子实红。
另外,第三季的冠军,就是参加了《这就是街舞》一、二季,折骨舞令人闻风丧胆的Ben,妙吧?
《这街》第一季没看清脸,第二季记不住脸,如今终于记住他长怎样了
所以,内娱的春天到了?作品开始反向输出到港圈了?
“懒音”改变乐坛?
先别激动,再来围观TVB的选秀。
相比隔壁台选秀骑呢的画风,《声梦传奇》要严肃得多。
选手有台前幕后各位导师教唱歌,选的歌也很TVB——多是耳熟能详的广东歌,从千禧小天王天后到陈百强、许冠杰等老歌也有人唱,可以给师奶当晚餐bgm,直接上《声生不息》介绍港乐也没有违和感。
国语歌也是有一定比例的,像炎明熹首秀就唱了《永不失联的爱》,也是大热歌。其他选手还有唱《洋葱》《Lydia》什么的,但总体都是台湾hit歌居多。
内娱爱豆的舞台,基本没有太多机会在TVB节目上出现。
所以,节目的属性和受众,有一定程度会影响选手的选歌。
隔壁台一开始只做男生,说好了要选偶像,但是港人又不太待见韩风,于是一众“韩仔”就摸索着挑战了有点韩味但又不那么“韩”的内娱爱豆舞台;而TVB受众还是以师奶为主,自然沿袭一贯以来的“星秀”思路。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今的港圈年轻人,确实有在听内娱的音乐。
否则,选手们不会在总决赛那么重要的舞台,拿这些歌出来唱,有底气唱的,一般是觉得自己能唱好,并且能展现个人优势的歌。
影响选歌的其中一个关键点,还有港圈的“懒音”现象。
懒音,简单概括就是有些人讲广东话,为了说得快或省力,简化或合并了一些音韵,听起来就发音不准。最典型的,女仔(neoi5)读成(leoi5)铝仔——看看你是不是有这样读过?
像《声梦》的衍生节目《声梦JUNIOR》,简直是“正音派”噩梦,里面的小朋友,很多都有懒音,严重到影响听歌的程度……
以至于评委一边diss,一边只能耐心地教他们讲好“正字”。
贵圈也有一些艺人爱用懒音唱歌,又影响很多年轻人,令“正音派”深恶痛绝,所以有比赛的时候,大部分评委面对“懒音选手”都是毫不客气公开处刑。
不想被骂,能怎么办?
有小机灵鬼想出妙招:唱国语歌!让“港普”评委听不出毛病!(其实国语唱不好评委也听得出来的)
有一说一,现在很多香港年轻人有学普通话,许多人能讲得没什么口音,如果父母有一方是内地人,家里是新移民之类的,更自带语言优势。
炎明熹父母都是内地人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连土生土长的曾比特也广东话发音不标准,被Eric kwok指出后,比赛他就唱更多英文歌……
并且,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容易被拿来和原唱比较,而选传唱度不那么高,但又很有“舞台感”的歌,就能展示更多表演细节啊!
所以另一些小机灵鬼就把内娱综艺舞台上的一些表演给搬过来了,只是人类的悲(yan)欢(zhi)总不能相通,有的人能成“顶流”,有的当场翻车。
就这样,节目定位加上选手心理,造就了如今港圈被内娱舞台“反输出“的场面。
并且随着唱片公司力捧男团女团,照着某些模板打造,终于令爱豆风席卷香江,他们推出的一些作品也可盐可甜很“电”很舞台,和传统入心的广东歌不一样。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作品多为“粉丝经济”产物,传唱度不高。
在这方面,内娱和港圈终于达成一致。
“反向输出”不是第一次,但这次是“主动接受”
说起来,我们觉得内娱的作品在香港流行,属于“反向输出”,那是因为在我们的记忆里,港台音乐总是来势汹汹。
唱片流水工业的发达,决定了这些地方的流行音乐输入输出都更为强势些。
相对来说,内地流行音乐起步晚,内地歌手想红遍两岸三地,还得去港台公司磨一磨,比如那英,比如早期的胡彦斌以及现在的李荣浩等,连人带歌先“输出”再“输入”红回来。
当然,内娱不是没有歌能红到港圈,业内一直是有人看好内娱作品的。
比如《超女》走红的时候,香港“演唱会之父”张耀荣看好,把超女演唱会“接”到了红馆举行,结果上座率超低,承办商都亏破产。
在网络音乐兴起那几年,《老鼠爱大米》歌带人红,香香等人都到香港演出,谭校长也觉得网络音乐会是未来的趋势,还带众星一起唱《老鼠爱大米》。
后来校长还和刀郎合作,但其实这些歌想“输出”到港圈,还是得改编成接受度更高的广东歌。
于是《老鼠爱大米》有了粤语版,《爱情买卖》也有了粤语版。但那并不意味着在内地走红的这些歌曲,到了港圈也必红,很多人还是“被动”听到一些内地流行歌的。
但现在,“被动”变成了“主动”。
很多港圈青年其实和我们一样,也会在长视频平台上煲剧看综艺,有的人则爱在短视频上刷小短片,看多了,你能喜欢上GAI的《爱如潮水》也不奇怪。
而且很多人通过选秀走上花路,也令人心生向往,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一些港圈青年来到内地参加选秀,有的还签了公司当练习生,不行就回炉……
慢慢地,他们变成了有经验的“回锅肉”。
姜涛也上过《快男》
继而把在内地选秀的经验带到港圈来,也把一些作品带进来了。
以至于有人觉得,像姜涛那样的选手,实力谈不上能碾压全场,但他确实很会选歌,懂得扬长避短,精准发放“比心”,临场表现也稳,自然能虏获姐姐们的心。
种种“反向输出“的小细节,业内或许也有人看到了,才会有TVB与内地的各种合作,舞台、作品也慢慢出圈。内地资源多硬件好,港圈有成熟的工业模式和制作经验,融合起来才有机会碰撞出更多火花。
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娱作品的出圈,是有意义的。
E姐结语:
世界大同,打破壁垒,放下成见,不在意语言隔阂,什么都可以成为你的pick,什么都可以流行起来。
这是好事,我们本来就不该只被某一种审美禁锢。
但这种“融合”有时也会把事物推向“百花齐放”的对立面,比如有些港圈年轻歌手就觉得,以前父母辈喜欢的那些经典广东歌很老土,欣赏无能。
继而在音乐里绕滚影视融入更多所谓韩系、炸燃的元素,看似新潮,实则空洞无物。
最终这种“流行”也只会变成一阵风,风潮过去之后,没能在人心里留下些什么,会很可惜。
所以,新秀们,花路可以走,创新可以做,但请多吸收有料的内容,千万别把自己做成流量泡沫,最终港圈内娱殊途同归,那才是真的挞Q。
你喜欢哪位香港新人?
来评论区说说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