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魔传》电影海报(1986-1987),詹同设计、绘制
编辑部按语
文|傅广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的“霹雳布袋戏”方兴未艾。鲜为人知的是,同一时期,大陆地区也曾做过类似的探索。
198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六集宽银幕布袋木偶片《擒魔传》(原名《姜子牙》)。有些动画史著作或动画影片目录将《擒魔传》列为动画影片,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该片并不是逐格拍摄的偶动画,而是影视化的布袋木偶剧。这一认知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造成的。
1986年夏,《擒魔传》(原名《姜子牙》)摄制组在福建漳州军分区(原龙溪军分区)俱乐部举行开拍仪式 肖淮海提供
事实上,上海美影厂除了拍摄动画影片外,还拍摄过许多与戏剧、美术相关的纪录片(如《掌中戏》《画的歌》),以及《擒魔传》这样的木偶连续剧或系列片。虽说“美术电影”或“美术片”的官方定义是运用逐格拍摄法制作的影片(包含手绘动画片、剪纸动画片、偶动画片、折纸动画片等形式,与英文“Animation”相对应),但动画业内、发行公司和媒体又常常将上述纪录片或木偶剧纳入美术电影的范畴进行宣传和讨论,于是就造成了公众认知上的混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视听语言风格与动画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担当这些影片的主创也多是造诣深厚的动画艺术家。
《擒魔传》的情节取材于《封神演义》,编剧将姜子牙和闻太师定为核心主角,通过两人的政治理想和性格冲突结构全片。该片由著名动画、漫画艺术家詹同任总导演兼造型设计,剪辑师肖淮海兼任执行导演,漳州木偶剧团、福建艺术学校龙溪木偶班、福建省漳州军分区协助拍摄。传统布袋木偶戏表演、漫画式的造型及场景风格、电影化的场面调度与视听语言在片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擒魔传》角色造型美术设计图 詹同设计、绘制(《中国漫画书系·詹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擒魔传》角色木偶造型
作为试水之作,《擒魔传》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情节过于平铺直叙、节奏拖沓、人物个性化塑造不充分等。尤为可惜的是,该片舍弃了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程式化表演风格和擅演“武戏”的特长,转而采取了较为写实的表演和声音设计,难免有舍长就短之嫌。相比之下,《掌中戏》里的“抢亲”一折就既保留了舞台演出的表演风格和节奏,又适当融入了电影的场面调度,在整体艺术风格上更完整、统一。
《掌中戏》(1963)影片画面
当然,《擒魔传》的尝试也体现了1980年代动画电影创作者的全新审美观念,以及面向市场的诸多考量,自有其积极意义。不论如何,该片为传统布袋木偶戏的影视化、商业化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令人惋惜的是,美影厂和漳州木偶剧团不久后都被卷入了体制改革大潮的洪流之中,需要经年累月、循序渐进的艺术探索和实验就此中断。“闻太师归西”后,《擒魔传》宣告落幕,观众们没能等到第七集“妲己乱朝歌”。
本期推文是肖淮海老师访谈录节选的最后一篇,主要谈《擒魔传》的拍摄始末。
《擒魔传》电影剧照宣传画 空藏动漫资料馆收藏
动画片剪辑师的主观能动性
——肖淮海访谈录节选(三)
采访:傅广超
拍摄:王宏佳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6日、7月23日
采访地点:上海·肖淮海寓所
访谈抄本整理、校注、编辑:傅广超
詹同(右)、肖淮海在《擒魔传》拍摄现场 肖淮海提供
傅广超:您在美影厂工作期间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品就是《擒魔传》了,您是在什么情况下被任命为执行导演的?
肖淮海:拍《擒魔传》事先根本就没有想到。我当时是被领导弄到生产技术办公室去了,生产和技术混在一起,让我管技术,结果没多久又发现两个部门合在一起不合适,干脆又分开。其实我不愿意干,搞行政很烦的,整天就是坐办公室、开会,又没有直接搞业务的自由。实际上这个技术办公室只是管管设备,没太多和业务直接相关的事。
当时厂里想抓连续剧,动画片拍《邋遢大王奇遇记》,剪纸片拍《葫芦兄弟》,两个片种主要的创作力量大部分投入到这两个片子里去了。后来想把木偶片推上去,那时候木偶片也一直在拍,但光靠传统的木偶动画片产量上不去。怎么办呢?想到了漳州木偶剧团,和他们合拍布袋木偶片。剧团也很愿意,拍电影能给他们带来收入,出品以后可能还有分成。
《擒魔传》拍摄现场 肖淮海提供
当时漳州木偶剧团最有名的演员叫杨烽,他的父亲杨胜就是剧团的元老,我们厂1963年拍过一个叫《掌中戏》的纪录片,拍的就是他们爷俩,所以他们家跟我们厂是有渊源的,有感情的。开拍前,副厂长王柏荣叫我一起去打前站,先到福建电影制片厂,因为是和他们联合拍摄的,完了以后再一起到漳州去。一开始是叫我作为技术部门负责人管理设备、器材,后来突然让我去下组。
杨胜、杨烽父子参加《掌中戏》拍摄 焦达提供
杨烽操纵闻太师木偶进行表演 肖淮海提供
这部片子的总导演是詹同,他是很有艺术涵养的一个老导演,但是身体不好,所以在厂里面他创作的都是短小的、艺术品位高一点的影片,周期一长他就顶不住了。这次王柏荣让我做助理导演多帮帮詹同导演,他和我说老导演有老导演的功力,他是搞绘画出身的,在造型上、美术上非常讲究,让我在影片结构、节奏、技术方面多给他一点支持。我呢,当时心里面想,只要让我离开办公室我就干,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去了。去了以后住在当地驻军部队院子里面,用他们的大礼堂改建成摄影场。在那边扎了4个月,从木偶制作、场景制作、服装、道具,什么东西都得管。
开拍之后,詹同导演突然有一天跟我开口了,他说我在后面盯着,你在前面指挥吧,有问题我跟你商量。我一下懵了,现场没干过。但是咱们这些人一旦到了这种时候,不太愿意打退堂鼓,琢磨琢磨,往上冲吧。老导演身体确实也不太好,多帮他干一点也是应该的。
《擒魔传》拍摄现场 肖淮海提供
拍了一段时间以后演员们意见很多,说有时候半天一个动作还不结束,有时候又不让他们表演,经常把木偶支在架子上摆好就不动了,拿电风扇吹,让旁边的飘带动。为什么这么做?因为电影和舞台演出不一样,演员套上木偶后习惯不停地动,比如一个近景推上去,木偶头一动就出画面了。摄影师把着机器像机枪扫射一样到处乱扫,拍着拍着就急了,头哪儿去了?后来我想了一招,拍对话镜头的时候,把不需要表演的木偶全绑在架子上,和说话的人物前后呼应一下就行。拍摄方法上变了很多,才能保证到现在这个质量。
肖淮海(中)在《擒魔传》拍摄现场 肖淮海提供
傅广超:您觉得这个戏的拍摄方法区别于以往木偶纪录片的地方有哪些?
肖淮海:纪录片是纯粹记录他的掌上木偶艺术,告诉人家他的技巧在哪里。而《擒魔传》是要通过木偶表演讲故事,这个概念会不一样。以前记录的是舞台演出的效果,而现在是完全从电影的角度去把它拆开,所有的东西都是镜头里的元素。我需要告诉演员动作做到什么分寸,摆动值有多大,你最后表达了一个什么感情。
《掌中戏》(1963)影片画面
你像有一个镜头很明显,太监从城楼上面往下一看,看到伯邑考在下面,一摇头,得意地缩回去了,足够了。如果按照一般舞台表演的方法,动作幅度很大。观众看了会觉得奇怪,城楼下面就一个人,这个太监找什么呢?舞台上这么小的木偶,放在镜头里会很大,一个宽银幕特写画面中间只出现闻太师上半部的脸,你多出去一毫米,构图就变了,这个道理演员们当时没概念。后来等到我把第一批样片剪好拿回来,放给当地的居民看,全场轰动,演员也就知道拍摄出来的效果是什么样了。
《擒魔传》电影剧照宣传画 空藏动漫资料馆收藏
傅广超:您记忆中美影厂最好的创作氛围是什么样的?
肖淮海:八十年代初,全国搞了一次电影剪辑学习班,全国各个电影厂去了将近七八十人,我也去了,一个月里全部集中在北京,那样的学术交流确实是很有作用。老师都是电影剪辑方面很有名的前辈,我印象中有傅正义。我们看了大概五六十部外国影片,当时就把剪辑的工作定义为是结构影片,是导演非常强的助手。你再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去看人家的片子为什么成功,你会很兴奋。后来这种学术氛围就没有了。
以前美影厂行政办公楼的一楼有一个大办公室,摆着咖啡炉,摆了很多小桌子,四个人坐一圈,摄制组平常都在这儿聊。大家一边想,一边拿纸画点东西,突然一帮人就“轰”的笑起来……隔不几天,一个影片方案就出来了。可惜这样的氛围就那一段时间,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当然现在有些事情也是比较讨厌,比如说创意、版权归谁?以前这个问题不明显,搞创作总是以摄制组为单位。现在呢,大家比较计较某个点子是谁想出来的,这个确实也难弄。我到现在也离开比较长时间了,所以不太去想这些事情,但是我总觉得这是个问题。
《擒魔传》电影剧照宣传画 空藏动漫资料馆收藏
傅广超:您觉得研究历史能给今天的动画事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肖淮海:这个题目好像有点大。(笑)作为过来人,我经历过那一段比较辉煌的时候,确实很感慨。美影厂建厂三十周年的时候,我曾经自发做过一部纪录片,把大家工作中的影像画面和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剪辑在一起,加上旁白,梳理了我们新中国美术片事业的发展历史。很遗憾,当时很多人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我也很灰心。可是自己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你怎么往前发展?我最起码知道我以前曾经是什么样,我现在是什么样,拥有过什么,缺少什么,然后考虑今后发展到什么样。很多人都不清楚这点,很盲目,一来就要如何大干一场,但是你这条路准确不?不知道。
(完)
2014年7月16日,肖淮海接受空藏动漫资料馆采访 王宏佳拍摄
受访人简介
肖淮海,生于1949年11月20日,祖籍宁波,在上海长大。1962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1973年1月任成都军区歌舞团团员。1976年1月复员分配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剪辑组,先后参与数十部美术电影的剪辑工作,期间曾兼任生产技术办公室副主任、生产办公室主任。1993年8月成为自由职业者,参与多部影视剧和动画片的剪辑、联合编剧、制片、导演工作。2021年2月6日逝世。
剪辑代表作有《哪吒闹海》(1979,合作)、《三个和尚》(1980)、《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画的歌》(1981)、《阿凡提的故事》(前4集,1981-1983)、《蝴蝶泉》(1983)、《老鼠嫁女》(1983)、《除夕的故事》(1984)、《黑猫警长》(前2集,兼对白设计,1984)、《三十六个字》(1984)、《金猴降妖》(1984-1985,合作)、《擒魔传》(兼执行导演,1986-1987)、《魔方大厦》(第1集,1990)、《莲花公主》(1992)、《特别车队》(前4集,合作,1992)等。
-END-
感谢随手转发至朋友圈并点击“在看”
分享您的感到与收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