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全国各地疫情反复等原因,多部曾定档在五一假期的电影纷纷宣布撤档。在此背后,文投控股、猫眼娱乐、中国电影、万达影视等多家上市公司将受到影响。

抛开疫情的直接影响,在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正在陷入一个闭环的怪圈

先是随着越来越多有消费能力的观众逐渐审美觉醒,这几年粉丝经济不那么好使了,甚至某些艺人的使用还会直接拖垮电影的口碑以及票房(在现实层面,后者要严重地多),我身边以前对电影来者不拒的人也开始抱怨:这电影/电视剧拍的啥啊,不看了。

而后是在逐渐拉开帷幕的后疫情时代里,因各地防疫政策和经济低迷(这几年里,关于为什么不去电影院的问题下,“一场电影够我吃两顿饭”的回答占比越来越多),进影院的人不断下降。

而这给电影行业带来了一个明面上的风险:不知道电影拍摄以后是否能回本。所以除了资金充足身兼政治宣传任务的主旋律电影,其他领域电影在立项拍摄和择日上映上都异常谨慎。

这就导致了一个直接结果:很多并非是主旋律领域的电影的大投资大制作越来越少,出片量减少,观众观影选项减少,而敢于上映的,多为小成本电影。并不是说小成本电影一定不好,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这个事,如果你是一个小成本电影的制作人或者投资方,如果这部电影真下了功夫,你舍得把心血放在风险极大的如今吗?

大概率不会,而是拖着等到形势明朗。

所以就造成了这几年电影质量在本来就参差不齐的水准上又下一步(当然也有好电影,但整体来看就是在走下坡路)。

目前国外打破此怪圈的方式是流媒体上映,奈飞什么的,这招的确有效,而且其实换到国内,更多时间居家的人其实还是有全剧库观影的需求的。

但问题就是,我国影视行业的作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来看,在过去或者在现在,都没有能够培养观影者正版观影的能力。

说得再直白一点,这一一以贯之的问题遗留,在经济上升期那几年,影视行业对于网络渠道的不重视所导致的没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培养用户正版意识的机会——那几年电影只要有流量明星、只要噱头够大、只要宣发足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如今不过是恶果的一次体现罢了。

而现在搭建流媒体上映的模式,其实已经晚了——怪圈已经以稳定的形式在运转了。

不过说起来,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影院观影体验其实已经可以有很多替代了,家用投影仪、网络现存片源、甚至是中短视频都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影院观影。

民间大众娱乐方式本就会随着娱乐手段的多样化而逐渐演进,电影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