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迟迟不退,从上周开始,我也光荣加入了居家办公的大部队。通勤时间减少了,但做饭的时间大大增多了。早中晚三餐,几乎餐餐不落,而我能坚持做饭的一个原因就是,一边做饭一边看电视。

做饭时能看的电视选择着实有限。首先必须是中文,其他语言奈何我听不懂。其次还不能太有可看性,费点儿琢磨的也不适合看。比如《十三邀》、《圆桌派》之类的,看着看着,可能就在嘈杂的炒菜声中把重要的一段访谈给略去了。

也试着看《声生不息》,里面不少怀旧金曲还是能掀起一波回忆杀的。奈何节目更新集数有限,且一边听着排油烟机的噪音,一边听歌,对我喜欢的歌手和歌曲来说,着实有点不敬。

于是乎,《新居之约》、《请叫我总监》两部职场剧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范围。

如今两部剧基本都已观看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多年看电视剧无数的观众,自认还是有资格评价一下的。

《新居之约》是讲跟装修有关的二三事,《请叫我总监》是讲跟投资圈有关的三两事。两者的水平可以说是半斤八两,“旗鼓相当”。

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是真像我一样,需要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干别的(比如做饭、吃饭、锻炼等等),建议可以尝试,否则完全可以绕道。

毕竟好剧千千万,人生诚有限。

《新居之约》开始是冲着潘粤明潘老师去的,如果没有潘粤明,估计这部剧连凑数的资格也木有。可惜的是潘老师才华仍在,但在颜值管理上实在有点不过关。发福的脸比黄磊当年发福的速度还要惊人。

不过论人设基本没有崩塌的程度太说,潘老师饰演的包工头子杨光的形象,还是立得住的。

杨光除了老好人到有点夸张的地步:比如冒险潜入售卖假冒伪劣瓷砖的黑工厂内部,只为帮业主讨要被骗的材料款;比如替接私活的工人背上几十万的债,而来讨债的小姑娘连张欠条都没拿出来;比如为了照顾曾经和师父一起干活的师兄,常年对他外接私活、坑蒙拐骗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以致被网友们戏称“这样的包工头请给我来一打”。

但作为一个要努力揽活的小施工队的领导,还是具备了包工头身上的一些必须拥有的特质。譬如擅于揽活,擅长和不同人处理关系,该服软时能服软,该和稀泥就和稀泥,还不算太脱离现实。

可惜,有接地气的包工头,就一定要给他搭配一个高冷如霜的设计师。

于是,我们的陈曦大设计师就闪亮登场了。

王鸥的演技其实算不上差,之前饰演的不管是《伪装者》里狠辣的国民党特务,还是《芝麻胡同》里倔强又聪明的北京大妞,个人认为都还算演绎得不错。可惜,不知道是导演和编剧的锅,还是王鸥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能力有限。

名牌大设计师不是要天天昂着头,对业主不管合不合理的诉求都是一副“你找了我来设计,就要一切都听我的”的爱答不理的状态。或者就是任性到总想找有挑战性的房子来装修,业主看着像暴发户不顺眼的不想接,业主品味差的接了也懒得沟通。

不知道的还以为陈大设计师并不是拿了一个公司自己主办的家居设计比赛的大奖,而是拿了国际顶尖设计的奖项。

况且退一万步讲,其实很多真正有才华的大师级人物,往往是谦逊而平和的,并不总是鼻孔朝天,不会正常说话的风格。

所以,陈曦这个本来应该很出彩的,从工装设计转行到家装设计,既有光环又隐藏着可能水土不服风险的角色,就生生变成了一个基本不会好好与客户沟通交流的“酷帅拽上天”的扁平化人物形象。

电视剧的开始,好歹还有不准备做饭,也不想和老人一起住的小年轻夫妻,对比隔壁大爷大妈对于装修同样户型房子的诉求截然不同,也映现出杨光和陈曦在处理装修问题时截然不同的办事风格。

那些以次充好的装修材料,和物业提前搞好关系才能顺利打掉非承重墙等等情节,让我觉得这个剧还可以一看,有些情节还是与现实结合挺紧密的。

没想到,忽略了陈曦“拽得二五八万”的特质,却没能抵抗后面剧情的一步步向“越来越无聊”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陈曦所在公司内斗,老板的儿子景宇衡想要查明装修中的猫腻,踢玩儿心计的实际公司控制人和从中捞好处的人出局,两方还都找到了杨光,杨光就此成为一个“双料间谍”;

OK,即便内斗已经挺无聊了,你还可以勉强挽尊这也是与装修有关的一部分故事。

那关于装修业主,离婚富婆对杨光的穷追不舍,关于公司小太子爷对陈曦的痴恋,以致后期步步黑化

还有杨光一直从小看护的师傅的女儿,开始演出了一副精明世故,自以为可以把公司小老板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状态,却为了公司太子爷景宇衡,分分钟变成了恋爱脑,被PUA还不能自拔。

这都是什么剧情,忍不住让人想咆哮。

本来杨光这个角色是接地气的,陈曦这个角色后期也是会有所变化的。

“新居之约”,就把关于装修的那些纷繁复杂的矛盾讲讲好,把作为装修人和业主之间的那些故事讲讲好,既能更引起观众刷剧鸭的共鸣,预测热搜也不会少上。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种剧情大杂烩,看似什么都有了,三角恋爱有、公司内斗有、大妈卖萌有(专指饰演陈曦妈妈的张凯丽女士,我真不知道作为一个老演员,这样演戏真的不会雷到自己吗)、职场的阴谋陷害有、无知少女误入歧途有,却独独少了装修这个主旨。

给苏州弄堂里做了一辈子定制服装的沈伯翻修老宅的剧情,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剧情也刻意加入了一些关于“香山帮”的描述,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宅的翻修和家具的整修,也是可以拍出不少东西的。

结果,真正有价值的没拍出来多少,反而是关于沈伯儿女不孝顺,天天算计老人钱财和房屋的剧情,拍了一集又一集,真是老奶奶的裹脚布,臭长。

再说到《请叫我总监》这部剧。

说实话,看前几集时我有一种欣喜,虽然仍有嫌林更新饰演的投资公司老总陆既明嘴毒舌到已经超越人际交往正常水准太多的问题。

虽然我个人挺喜欢谭松韵,但她肉嘟嘟的包子脸和有点矮的个头的确饰演一个一心向往投资行业的职场女性有那么一点违和。

但这都不是重点,前几集的剧情紧凑而有张力。

干了三年秘书的宁檬,想转行做投资,这其中和她服务的毒舌老板陆既明之间发生的那些从配合,到争执,到最终妥协同意其去投资部的整个过程,虽然也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笑料有、情节有。

而宁檬作为一个秘书却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对公司的项目情况娓娓道来,让人看到她身上对于投资事业的热爱,日常的积累与准备,很有职场女性的特色。

包括宁檬被迫离开了她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奋斗的公司,改投别的投资公司,在面试时处处碰壁,因为过往三年的经验都是秘书而阻碍了其做投资的憧憬与意愿,都还是相对比较真实的。

可惜,不知道是编剧总觉得观众喜欢看简单的不费脑子的剧也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也罢,之后的剧情,就仿佛注了水一般,一泄而不可收拾。

职场的元素被大大削减,虽然我知道这些投资情节可能让那些真正干过投资的人看了,一定会觉得过于小儿科。

但即便是这些小儿科,剧情也在用拼命地注水把这些关于投资的零零总总逐渐稀释化。

也许是我高攀了,毕竟可能人家骨子里也只是想拍一部披着投资外衣的爱情片。

所以,宁檬的投资事业所能遇到的波折无非也就是对方公司总助不配合,不按期提交相关资料,或者即便遇到投资人突然撤出不投的境地,宁檬也能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让各方都满意,也让自己步步升职。

当然,在国产剧中,这样给职场小白兔开金手指,一路受到赞许、褒奖与肯定,而遭遇的挫折和挑战都能被一一化解掉的情节,《请叫我总监》绝不是第一部。

而我,只是一开始以为它会有所不同而已。毕竟,宁檬一开始也并不是柔弱可欺的小白兔。

而国内职场剧总喜欢一用再用的狗血桥段,这部剧也绝对不能少。

譬如原来大学时偷偷喜欢还表白过的学长回国后突然出现在宁檬身旁,不仅事业有成,样貌俊朗,还对宁檬倍加呵护,但其实这个学长身上藏着好多暗黑的秘密;

譬如宁檬的闺蜜老公哪怕前期再爱妻,再呵护,一定要出个轨,还要联合多方恶势力对娇小的宁檬和其前老板陆既明发出一系列猛攻;

譬如陆既明一定要有一个自己年少时喜欢过的青梅竹马的姐姐,而一定要和姐姐相处过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内心喜欢的只有宁檬。

等等桥段,足以把一个本来尚勉强可以拿个良好的电视剧,生生拉到了一个及格都勉强的分数。

平心而论,《请叫我总监》还是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剧情的。

比如说对于“科技发展与劳动力替代”这样话题的讨论;

比如说对于离婚后独立女性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开发小家电系列产品的主旨表达;

比如说投资圈的欺骗与做局,还有尔虞我诈中一个投资人该如何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和职业道德。

但很可惜,如果剧情能更紧凑些,如果感情戏能更水到渠成而不是各种掺杂不清,最关键的是,如果它能真正拍出投资人更真实的工作状态和职场的无论光鲜面还有黑暗面,那这部剧,绝不止于此。

经常在看电视剧时感慨,中国能拍出好看经典的历史剧,如《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能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家庭剧,如《金婚》、《父母爱情》,也曾经拍出过极具张力的年代剧、扣人心弦的谍战剧,还有催人泪下的爱情剧。

但在我印象里,怎么就没有拍出过真正出彩的职场剧呢?(刑侦题材的可能曾经还拍出过一些,但也是重点在破案或悬疑,而非聚焦在警察这个职业)。

看看欧美国家涉及法律、医学、金融、警察、IT等多种多样领域的经典职业剧,再瞅瞅隔壁国家趋于现实主义的日本职场剧,犀利尖锐的韩国职场剧,还有曾经香港TVB在90年代就拍出的那些至今还让我们时不时会翻出来重看一遍的经典职场剧,真是有点无奈,也有点汗颜。

说白了,编剧没有相关领域的职场经验,也不搜集过多素材就敢动笔,而改编原著剧本就经常为了所谓的迎合观众口味而胡删乱减,不该砍的剧情砍了,不该增加的冗长剧情又增加了好多。

明明身边有那么多精彩的职场故事,却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关注、去表现,而只在狗血和瞎编乱造的剧情中转圈圈。

只能当画外背景音的国内职场剧,给你一点希望又瞬间鸡肋的职场剧,看还是不看,都成了个问题。悲哉,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