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曾经是历史爱好者心中的白月光,在节目最开始播出的时候,电视机前总是会围绕着一批人,他们孜孜不倦的听着主讲人把那些未曾触碰过历史娓娓道来,但是时隔多年,《百家讲坛》从红极一时到逐渐走下神坛。
这种变化呈现一种大势所向,《百家讲坛》不如当年已经是一种事实。历史爱好者们曾经把这档节目当作心头好,但是如今也已经不再为它正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百家讲坛》失去了它曾经的光环呢?原因无非有四点。
一、时代改变
如今的时代被各种高科技与新媒体充斥,人们接受文化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快、短两种特点。手机中的短视频成了人们最喜欢接收信息的方式,但是出于商业目的,短视频具有一定的信息,但是真实性和严谨性都不能作为参考。
这也呈现出如今观众们心中的趋势,现代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他们对于文化的接受要求不如之前一样有耐心。这一点就是《百家讲坛》的弊端,由于节目组的初心是根据时代需求来为大众铺垫历史文化,节目从一开始就立意于过程。
过程中包含着历史的叙述以及主讲人的选择,节目经过录制和后期剪辑后都创作出一个小时左右的视频,而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对于习惯碎片化学习的人们来说时间太长,在选择方面就输了。
二、传播方式
《百家讲坛》在早期的时候可以说是央视四台的杀手锏节目,正因为是在央视播出,暴露了节目很大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只局限于电视机这样单一的传播方式。在手机、平板等多种通讯方式上线以来,视频已经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电视机是最古老的一种电子媒体。
根据数据显示,如今仍然保持使用电视机的人群大都呈现老龄化现象,年轻人对于电视机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老年人。在社会主体的面前,《百家讲坛》的传播方式就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它的衰败并非没有原因。
还有一点在于它的内容安排,在《百家讲坛》兴起的最开始,节目组的目标是想把这档节目转变成为多角度,立体层面的一档电视节目,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渊博的主讲人口中把历史重现在人们的面前。
出于这样的目的,在选人以及内容安排和场景布置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严肃的气息,这种气息的背后是整个节目组对历史文化严谨性和准确性要求的体现。对于爱好者而言是一堂精彩的讲座,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打工人来说,这档节目并不适合用来精神放松。
三、内容变化
可能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问题,《百家讲坛》的节目内容出现了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却不一定是好的,最起码对于曾经热爱这个节目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就是如此。
许多人认为《百家讲坛》缺乏趣味性,节目组注意到这些声音并在试图改变。只是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百家讲坛》在录制的过程中用到的东西十分简单,颜色厚重的幕布加上一台讲桌,故事的趣味性全靠着主讲人才能发挥,后期的工作人员添加视频进行润色。
在节目开始改变以后,《百家讲坛》就开始走向滑坡路。原因无他,节目组过分地注重节目的趣味,反而失去了原本的严谨性,对于历史的一些过程会进行夸大描述,对于并不清楚的观众来说是可以包容的玩笑,但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是莫大的侮辱。
在这种操作下,《百家讲坛》失去了它最开始的那群老粉,大家越来越觉得这档节目已经不再是当初心中的神作,曲高和寡,这档节目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忽略的命运。除此以外,节目中的内容和主讲者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桩桩件件都让大家失去了耐心。
对于主讲人的选择来说,节目最开始秉持着严谨性请来的主讲人都是名校当中的教授人物。他们各司其职,每集节目会根据他们最擅长的历史进行编排,因为轻车熟路,所以历史在他们的眼中是故事,我们这些观众才能津津有味地听他们讲。
只是如今的情况已经改变,随着节目组的重心偏移,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当初的严谨性。再加上翻来覆去的故事都是由几位德高望重的主讲人进行讲解,我们对这些内容自然也会感到厌烦,时间一长产生视觉疲劳也并不意外。
四、市场竞争
最后一点来自于市场竞争,结合传播方式的更新,如今的时代在了解历史的途径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正因为方法多了起来,所以内容和质量都有参差不齐的标准,质量可能比不上《百家讲坛》,但是趣味性明显略胜一筹。
《百家讲台》在大家的心中早已经定性为一档学术节目,尽管有人抱怨缺乏趣味性,但是大多数人对它的偏爱也来自于对历史严谨性的态度。节目组从改变上就没有把握好定位,这一改变反而让这档节目变成四不像。
如今的《百家讲台》已经退出视频江湖,取而代之的内容和节目越来越多,每当我们看到那些历史节目的时候,我们都会怀念曾经在电视机前看《百家讲台》的日子。尽管他没能很好地跟上时代变化,但是他却成为了时代的眼泪,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这些记忆里面,有可能是我们找借口看电视的幌子,可能是对历史好奇而孜孜不倦的学习,还有可能是回顾时代想起来的过往。我们留不住它的脚步,幸好能够留得住自己的回忆,哪怕我们终将和它说一声再见,但是我们都会怀念曾经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