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电视剧《相逢时节》中有一个情节,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母亲陈昕儿吃饭的时候给孩子小地瓜立规矩,对着孩子大吼道:“干嘛呢?坐好了,把饭吃了!”

父亲简宏成却认为陈昕儿的教育方式华而不实,他愤怒地质问陈昕儿:“讲规矩是吧?你以身作则了吗?”

夫妻两人从“是否要给孩子立规矩”,上升到了对彼此家庭责任的指责,在孩子面前大吵一架,此时,小地瓜手足无措,只能深深地把头埋了下去。

这两个人到底谁有道理呢?

01

这场争吵,是很多家庭育儿时的一个缩影。夫妻两个人育儿观念不同,点燃了情绪的火药桶,进而引发了进一步的互相指责、谩骂,让家庭的战火越演越烈。

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不仅没有完成对孩子的有效教育,还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夫妻沟通模式示范。

谈到“立规矩”,家长首先就应该给自己立规矩。

简宏成犯的错误,就是在给对方做“拆台式”育儿:我正在拼命教育孩子,你却在使劲拆我的台。

不认同对方的教育方式,可以换一种说法或者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再好好跟妻子沟通,而不是立刻劈头盖脸地指责妻子,让战火升级。这样做,无疑是三败俱伤。

心理学上,有一个“手表定律”。 它指的是,当一个人只带一个手表时,他可以清晰知道时间。 但当他带两块或以上的表时,他就容易被混淆,同时也失去对准确时间把握的信心。

亲子教育其实也是如此。 当孩子总是听到两个声音,一个让他往左走,一个让他往右走,尤其当孩子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时,往往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伤害,让他分不清是非,也让他处于撕裂自责的环境中。

有句话说得好: “父母本是孩子世界中的两根顶梁柱,如果这两根柱子不仅不和睦,还互相拆台称对方不高大、不牢固。孩子的世界将变得低矮、狭小,甚至可能崩塌。”

02

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陈昕儿就做得很好吗?

并不是。在教育小地瓜时,她的语气严苛,口吻命令,气急败坏,立刻就把小地瓜吓住了。

这种吼叫式的亲子相处模式,是不是很熟悉?

美国社会学家莫里·斯特劳斯的一项研究表明:亲子相处有问题的家庭中,90%的父母都吼过孩子。

家长们很多都是以爱的名义,以吼叫的方式在“管教”和“帮助”孩子,其实那个沉默的孩子已经伤痕累累,亲子关系也在日薄西山。

正如书籍《不吼不叫》所说:

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始终观察着我们,把我们当作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见最亲爱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

所以,陈昕儿这种立规矩的方式,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一定是差的,只有不吼不叫,孩子才能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健康成长。

03

在剧中,简宏成曾说:“孩子还小,你要这么教育,这孩子以后天赋、天性都压抑没了!”

那么,是不是该鼓励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呢?

当然不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有规矩”的家庭,不仅能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更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的天性高于一切,遏制天性,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更会束缚孩子的发展。 事实上,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边界在哪,规则为何物。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遵守规则是自由的前提,天性也应在约束之内。”

04

在剧中,陈昕儿和简宏成的育儿理念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控制型,一个是放纵型,那到底怎么做才最好呢?

父母们可以借鉴《正面管教》中的方法:和善而且坚定地管教孩子,给孩子立规矩。

父母首先要保持“和善”,对孩子表现出关爱和尊重。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要“坚定”地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事法则。

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孩子才能建立起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既不惩罚也不纵容,在和善坚定的氛围中正面管教,才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得好: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真爱孩子,就先给自己立规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