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片酬一直大众关注的问题,虽然经过“限薪令”的调控,但演员的高片酬依然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从业者。

众所周知,不算广告代言等,只看演一部戏片酬都是百万起步,18线小演员也能拿到几十万片酬。

今日,柠萌影业发布了去年4月的招股书,其中曝光了几位演员的片酬。

首当其冲就是黄磊,黄磊这几年被指演技退步,在各种家庭剧中打转,饰演同类型的角色乐此不疲。

可以看到,即使在“限薪令”下,演员片酬依旧可观。

黄磊上千万的片酬看着貌似不高,那是因为片酬在投资中的占比是固定的,都市家庭剧投资本来就比古装、仙侠要低。

但有一条描述吸引了网友的注意。

其中,黄磊担任《小舍得》艺术指导,费用为1680万,相当于他《小敏家》的片酬。

《小敏家》这部剧黄磊既没有出演、也没有担任编剧,剧方花絮和后期采访中,也没有黄磊的身影。

这艺术指导是什么职位?

《小敏家》页面中黄磊的职位赫然出现在后期团队里,点进详情资料中,下面这位王竞倒是担任过很多剧的美术指导。

但大部分剧相关的部门中并没有艺术指导这个职位,让人不禁怀疑这个职位难道是为了黄磊特别设置的吗?

当然,《小敏家》、《小别离》、《小舍得》等“小字辈”系列的剧本来是黄磊开起来的项目。

前期他还参与过编剧,如果是这样他担任出品人就已经能分一部分利润了,又何必还要挂名一个“艺术指导”呢?

柠萌招股书中海曝光了其他几位明星的片酬。

毛晓彤在新剧《赤子之心》中出演女一号,而毛晓彤在该片中拿到的片酬是1360万元。

相较于毛晓彤没红的时候,在2017年就能拿到1672万的片酬,另外在2018年拍摄的《画江湖之不良人》这部剧中毛晓彤的片酬高达2500万元。

周雨彤在《爱情而已》中片酬为770万,按目前公布的38集来看,集均20万,基本是黄磊和毛晓彤的片酬的一半。

从目前数据来看,2021年发布的“限薪令”对演员片酬还是很大影响的。

之前片酬越高的明星,降幅就越明显。

毕竟“限薪令”的规定已经限定了成本比例,演员的片酬不能再无故增加,只能跟着总成本走。

当然,降薪一方面也跟近几年的“影视寒冬”有关系。

过去三年,由于大环境影响,行业“热钱”的浪潮退去,一些被浪潮淘汰的影视公司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制作公司“消失”,虽然每年电视剧总产量还在300部左右,但其中占比最多的是自制剧,曾经投资上亿的版权剧甚至沦为“20万一集甩卖”。

资本退去、广告收入下滑,老百姓手里钱少了,自然平台会员充值人数增速放缓,各大平台制作剧都变得谨慎起来。

面对“影视寒冬”,各路明星也纷纷调整了自己的价格,不得不接受片酬对半砍的现状。

曾经那些拿过八九千万,甚至上亿片酬的顶流,有的人很难接受对半砍的片酬。

他们就会选择不接戏或者少接戏,有的人则会通过提高剧集捆绑的商务提成增加收益。

一些这两年才升上来的新一线演员,他们本来也没拿过高的片酬,所以三四千万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很不错了。

一些曾经在都市剧中担纲男一女一的中生代演员,他们虽然也尝过高片酬的甜头,但当行业遭遇寒冬,他们也迅速回归了冷静。

网传某硬汉转型都市型男的演员,片酬水涨船高的那几年,一部戏可以要价7000万,如今2000万也能拿下来。

面对如今各大平台网站做剧的势头,题材偏于年轻化,各种95后、00后兴起。

一些中生代的老牌演员也能立刻适应,毕竟比起降片酬和演配角,没有戏拍更可怕。

毕竟在过去的一年,已经有很多的“腰部演员”几个月没戏拍,没进组都是正常现象。

市场蛋糕就那么大,狼多肉少,只有拿到角色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有些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甚至不惜降片酬或者0片酬出演。

比如刚结束热播的《狂飙》,据传这部剧中张译的片酬为3000万,而戏份只多不少的张颂文只有500万左右。

但相信这部剧播完之后,张颂文的片酬可翻三倍不止。

谈到如何选到合适的演员参演,就要牵扯到制作前期的一个重要部门——选角团队。

之前有些剧组选用使用团队中的选角导演,这个职位需要几乎一个人包揽如今整个选角团队做的事。

早晨安排演员化妆,在现场接演员、接群演、接特约,给特约台词、试戏,安排第二天的演员通告。

再往后,借鉴好莱坞的行业体系,选角工作室开始在国内盛行,牧星人、浩瀚星盘、同人星光、CD HOME等公司先后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选角的工作模式从个人转为团队,演员副导演渐渐分化成不同的岗位:选角导演、演员统筹、演员副导演助理等。

以开年的几步大剧为例,,从《人世间》《开端》到《三体》《狂飙》,在市场上引发大量关注的剧集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群像剧。

群像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剧本刻画、人物塑造足够到位,也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选角。

精准的选角能为群像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而这正充分体现了选角团队的综合能力。

整体而言,各公司的选角流程一般是:

第一轮:通读剧本或者人物小传之后,工作人员分别写下角色的三个关键词,再从演员库或者经纪人投递的资料中寻找外型看上去合适的演员。

第二轮:看初选合适的演员以往的作品。

第三轮:联系经过前两轮筛选合适的演员,问经纪人要自我介绍和试戏片段,之后约合适的演员见面。

       演员当场进行试戏,由同一个人和面试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员搭戏。

第四轮:以上每一轮筛选都会淘汰一般人选,实习之后,人选被锁定到最小范围,联系服化道给剩下演员做造型,由导演和摄影从监视器中看最终效果。

第五轮:结合演员的档期、费用,做最后决定。

在选角时,选角团队会不断优化整体的备选方案,项目情况不同,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

此外,每个角色都需要准备3到5个备选演员,除了给最终决定留下一定的衡量空间,也因为选角像一场博弈,直到与演员签下合同的前一刻,任何变化都可能发生。

除了与角色的匹配度,选角通常更青睐配合度高的演员。

由于戏份有限,出演配角的演员往往不会全程跟组,配角一旦多起来,协调档期的难度便又上了个台阶。

此外,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愿意多留在剧组,和其他主创一起完成创作也是制作团队更愿意看见的。

当角色众多、“僧多肉少”的时候,选角会尝试找合适且关系好的演员来帮忙。

而所谓“帮忙”,指的是以低于市场价的片酬来参演。如果是足够好的角色和团队,演员的降价意愿会更强。

从总体来看,“限薪令”和“影视寒冬”带来的影响积极的部分很多。

演员这里由于片酬是固定,在演员里形成了良性竞争,剧组更青睐演技好、价格合理和更敬业的演员。

毕竟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是“208万”,只有对自己内容不自信的制作方才会用钱砸人。

你怎么看到演员片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