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 李艺蘅) 文艺佳作《拨浪鼓咚咚响》正在热映,作为一部没有大投资、没有名导、没有明星的“三无电影”,却收获了业内及观众的认可,得到众多电影人发声支持,徐峥、齐溪、黄渤、周迅、黄晓明、黄轩、李冰冰、李现等知名导演及演员,都在为这部电影进行转发宣传。目前豆瓣评分为7.5分。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光影江苏专访青年导演白志强。
【创作】
这个坚持做了5年的故事,来自一个“巨大的冲击”
《拨浪鼓咚咚响》是白志强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片,在此之前他一直从事纪录片创作,这也使影片富有独特的纪实气质,“要命的真实”成为这部电影能够收获观众认可的关键要素。而这一切的缘起,则要从纪录电影《边走边唱》的拍摄过程说起。
Q:您创作《拨浪鼓咚咚响》的想法,萌生于拍摄纪录电影《边走边唱》时与留守儿童的近距离接触。当时是什么打动了您,让您坚持5年,克服无数困难,也要做这样一部电影?
A:当时拍摄纪录电影《边走边唱》,我凑巧露宿在当地的一个学校,才知道这个学校的学生竟然全部是贫困留守儿童,其中三分之一是孤儿和单亲。当我问到孩子们家况时孩子们低头落泪,那个画面让我至今难忘。
我们还走访了一些其他的学校也是这样。我记得有一个孩子学习特别好,很优秀,满墙都是奖状,被县里中学的重点班录取了。在学习的同时,他每周都要走30公里的山路来照顾爷爷。这些事都让我特别感动,情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一定要完成。
Q:网友评价这部影片有种“要命的真实”,是怎么做到的?
A:第一,要写好一个故事,所有的人物得有出处。这些人物写活了,就会像我们身边的人,比如苟仁可能像我们楼下卖水果的,可能像你的亲戚。毛豆这个人物也都是有现实依据。
第二,从这个故事情节发展上,也要符合生活逻辑,每一场戏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素材。
第三,在拍摄的语言方法上,我们其实用了很多的心思,比如毛豆的家,这个选景是比较符合地理位置的,我们也对这个家进行了重新置景,外墙我们刷了一层泥,屋中的家具都是从当地的那些家里面重新搬过来的。因为我们美术也是陕北人,所以他比较清楚,他把好多照片换成他自己家亲戚的照片,甚至包括镜框掉下来,掉到一块石头上给砸碎了,石头也都是陕北腌菜时压菜的石头。
Q:为什么您选择用公路片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一对特殊的“父与子”的故事?您觉得公路片的形式对于父子关系的塑造有什么优劣之处?
A:首先还是因为人物的原因,因为毛豆这一角色的原型人物小凯(化名),他梦想着坐在爸爸的肩膀上放烟花,一次他跑了出去,被村长找了回来。我想我们拍一个故事的话,想给小孩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让有一个形似他爸爸的人帮他放烟花,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后,为他设计了这么一趟旅程。刚好遇见了苟仁的这一人物,就自然而然有了公路片的性质。
公路片的有一个特点,即遇见模式,人物开启一趟旅程,这一过程是陌生的,它会让这个故事变得纯粹。比如这个故事如果没出去,而是在村里面来来回回的话,那么毛豆的四爷等人物肯定会参与到这个故事中来,反而会稀释主人公之间的戏份。采用公路片的形式,便会遇见一些庞杂的人物,他们都是这个故事的过客,既能丰富电影的空间,也不会干涉苟仁、毛豆之间的主线发展,所以我认为公路片写伙伴情谊这样的剧作,是有这样的好处。
【演员】
“全素人”演员阵容,出租车司机演绎别样“爸爸”
《拨浪鼓咚咚响》采用了“全素人”演员阵容,片中留守儿童毛豆的扮演者白泽泽是从当地村里“海选”出的男孩,货车司机苟仁的扮演者惠王军则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也是导演白志强在小学和初中时代的同学。
正因为这些非职业演员的参演,让这部“要命的真实”的电影,更加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而白志强对于演员的调教能力,也为不少业内人士和影迷称道。
Q:您闭关写剧本长达两年,修改了12版,为什么最终选择设定了一个货车司机苟仁与留守儿童毛豆的搭配和故事?
A:首先得考虑这个故事成立的现实逻辑,因为这个地方来游客是不太现实的,但会有卖货郎来,这样苟仁货车司机的职业就确定了。其实,我最初一稿是偏类型化的犯罪剧情片,故事虽然很紧凑,但这个和我要表达的初衷有所背离。最后这些稿都是不断往回走,让这个故事更加接地气,更加真实。
Q:为什么选择毫无表演经验的惠玉军来饰演苟仁这一角色?
A:苟仁一定与毛豆的世界观不同,他是凶恶的,冷漠的,绝望的。当然,他并非生来如此,是他的惨痛经历和日益自私化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他曾经的善良。我希望观众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身边的某些真实人物的影子。
我想到了我的发小,出租车司机惠王军。他是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同学,他的形象粗犷,但内心极其善良,是我认识的人当中外表和内心反差最大的,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苟仁,由他来演再合适不过了。
我让他在开拍前三个月就开始留胡子和头发,不洗澡也不洗脸,尽量与人少说话,从心里进入角色。他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有些半夜叫车的顾客看到他蓬头垢面的形象吓得都不敢上车,他说有次七块的路费,一个顾客放下十块钱就溜之大吉了。开拍前,他就开着货车像苟仁那样到乡村卖货,每样商品进价多少,售价多少做到了然于心。每天竟然能挣些钱交回来,让我贴补拍摄经费。
Q:饰演毛豆的这个孩子又是如何挑选出来的呢?
A:毛豆的演员白泽泽,是我在当地农村学校一千多人中海选出来的。在符合年龄、性别、形象的同时还满足了其他要求。第一,他胆子大敢举手参演,符合毛豆的人物设定。第二,在摹仿我和副导演表演的时候,他完全相信我所描述的情景,眼神不飘忽,记台词还多,很有表演天赋。第三,试拍河边奔跑的戏份时,很有情感爆发力。OK!是他没错。
虽然他的父母在身边,不算严格意义的留守儿童,但他身边的同学多数是这个样子。于是在拍摄之初,我就安排他的父母与他分离,说是去神木打工了。起初他还很高兴,终于没有人盯着写作业了,但慢慢分离的感觉就会出现在心里。拍摄完烟花那场戏的时候,他硬是多哭了十多分钟,剧组谁都哄不住。
Q:饰演毛豆的小演员白泽泽,他完整地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他能理解吗?您和惠老师在拍摄中如何跟他解释其中的欢乐的部分与悲伤的部分呢?
A:他能理解,白泽泽这个小孩特别有表演天分,当时出演时他只有8岁,但他的实际年龄比其他孩子看上去要大一岁,理解能力会更强一点。有一天他主动找我要剧本,说每个人都有凭啥他没有,我就给了。没想到他竟然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了以后,他觉得这个故事写的就像他的朋友、他的同学,所以他理解起来还挺方便的。
但是我并没有每一场戏都给他讲得那么复杂,在拍摄每一场戏的时候,把现场的气氛和情景做得像真实一样,让他相信当时拍摄的情景,让他不要看摄影机,当我们这些拍戏的人是不存在就行。
【幕后】
三四个人住一间几十块的房,靠热爱拍完整部电影
在采访过程中,面对“穷剧组”这个问题,白志强似乎很坦然。
他在导演自述中写道:“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失败了从头再来,大不了用几年时间挣钱还账呗。老大哥吉龙拉着剧组主创的兄弟们一顿张罗,竟然有一半的兄弟愿意舍弃工资加入进来。大学同学刘杰把住房公积金打到了我账户,摄影师杜斌还给我借钱,开店的老哥张明把摄影灯光器材都供了出来……”
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剧组,却靠着对电影的热爱,坚持了下来,最终让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了《拨浪鼓咚咚响》这部电影。
Q:没有商业元素、没有明星的这样一部题材的影片,想要获得投资是非常难的,听说剧组当时非常穷,具体穷到什么程度?
A:我们的酒店也是几十块钱的,一间房还要住三四个人。其实有些戏是应该要拍两天的,但是就挤成一天拍,片中结尾的那场戏,毛豆拿着拨浪鼓追车,那场戏其实我最希望是晴天,因为当时毛豆奔跑的时候背景是黄河,那个地方很漂亮,我希望那个是画面,整个电影最好看的一个画面,结果很遗憾就是没法等到太阳出来。制片说再等上一天,咱们剧组就没回家的路费了,我就只能遗憾放弃了
Q:我们发现电影中藏了一些彩蛋,比如一辆驶过的货车车身上有几个大字“电影广告招租”,片中包工头的名字也用了白导您的名字。请问为什么设计这些细节?
A:先来说说电影广告招租这一处,本身那个片段是有苟仁“照镜子”这一戏剧功能的,苟仁遇到了另外一个很像自己的人,也是那么自私、那么爱钱,也是开货车的,也是借此让苟仁去反思自己,他虽然骂别人,但是他也是一样的家伙。原来我们想着给车上打个“不孕不育”等类似的标语。但后来选择做了一个自我调侃,大家看着笑一笑,跟观众做个游戏。
包工头用我自己的名字,是因为剧组有一半的人我都是欠着工资的,我说把这里写成我的名字吧(笑),做个纪念。
A:为什么最终选择《拨浪鼓咚咚响》这个名字?
Q:现在网上好多人说这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电影,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商业。我觉得这个名字确实比较偏文学性,因为这个拨浪鼓,其实是苟仁和孩子情感的一个象征。整个故事是围绕着苟仁移情毛豆的故事线索去写作的,最终他把拨浪鼓送给毛豆,也就代表着他的情感的转移。毛豆戳破拨浪鼓和贴创可贴,都是把他情感撕开,然后再让它愈合,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片名。
(受访者供图)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