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部漫威片《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和《黑豹2》在国内遇冷,也引发了关于“国人审美是否提升了”和“进口片是否垮了”的讨论。与此同时,国内电影市场的“乍暖还寒”受到关注,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似乎后续乏力,电影市场如何才能持续回暖升温?在电影市场发展繁荣的道路上,进口片和国产片各自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客观来讲,漫威旗下的《黑豹》和《蚁人》系列等确实存在套路老化、叙述单一等问题。在经历漫威席卷全球的近十年时间里,不只是中国观众,全世界观众都渐渐熟悉了漫威电影工厂的制造模式,观众似乎渐渐无感于英雄不断闯关杀怪的过程,也对这类美式英雄主义开始有些疲惫。这就导致系列电影与本土电影相比,其票房号召力和票房组成逐渐减少,主观上也让国内观众形成一种“进口片式微”的印象。
那么进口片真的式微了吗?这里不多讨论全球电影市场目前的趋态,依然以国内电影受众为目标,进口大片,依然是一种能够诱惑到观众进入影院的存在。如春节前夕的《阿凡达:水之道》,这个IP中断时间达十年之久,再度上片时依然能够引起观众的热情,不只是情怀加持,还有相对于国内影人依然辽阔的叙事视角和细节刻画。即便脱离《阿凡达2》看其他进口片的票房构成,依然无需用“没落”去断言其存在的价值,当然更无需用“口碑爆棚”简单地认定进口大片质量比我们的要好。
作为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口片,或者说进口大片既是吸引历届年轻观众观影的主要动力,客观上也是能够促使中国电影人学习、消化、转为己用的必需品。它对于中国电影乃至整个行业的意义,是能够发挥“1+1>2”的效果。电影是文化生活的一种,既然是文化生活,就意味着其多元化的基调。进口片是多元化的构成元素,其他故事类型和题材也是其构成元素。
反观国产电影,笔者则认为有一些更为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国产电影的主要制造者过于集中发力于某一类特定素材,致使内容趋同化、形式单一化、口碑营销化。而疫情以来这三年,受到影响的不只是观众的观影意识,还有行业内原本相对成熟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对电影产品的产业生产包装和后续发力,包括IP塑形与资金接纳归流等一系列的环节,都需要极其专业的、从一线奋战上来有丰富经验的人。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这些人才离开了电影产业,导致电影产业上中下游的人才断层。
如今的观众,是懂套路的,无论是进口片还是国产片,他们知道一个故事的立场和思想是否符合现实情形,并由此决定是否为一部电影埋单。单一化的题材、趋同的思想设计,很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这一点不管是对进口片,还是国产品,都是一样的。因此,用简单的上座率和场次来回答一种审美的趋势都是很短暂的,“如何讲吸引年轻人的故事”才是影响趋势的关键因素。(作者是监制、策划人、四味毒叔创始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