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年底,“深圳出品”舞剧《咏春》在深圳保利剧院成功首演后,3月4日、5日晚,《咏春》再登保利剧院,并正式开启全国巡演。其中,4月7日—9日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3场。舞剧《咏春》是深圳在打造舞台艺术精品道路上的重要探索,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
首演获“高赞”,“双非遗”走出深圳文艺新路
《咏春》从创排初期开始就备受关注,首演后更是以其强大的主创团队和独特的“双非遗”题材成功“出圈”。剧中五大门派掌门人过招的片段更是在哔哩哔哩跨年晚会上惊艳了全网观众,成为文艺作品在全网被高频提及的热搜词。
《咏春》收到的好评、点赞源自于镌刻在中国人血肉之中对5000年传统文化的热爱。该剧创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链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新的标杆。
据悉,此番《咏春》全国巡演从深启航,足迹覆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杭州、昆明、苏州、南京等城市。全国巡演至9月结束,演出时间跨度达6个月。
“追光者”步履不停,“非遗”说话尽展深圳元素
舞剧《咏春》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英雄,如戏里的“叶师傅”,从“咏春堂”的挂牌到亲手摘牌,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在他身处难以预料的变化时代里播下了咏春的种子,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平凡,如戏外的“电影人”,在导演韩真、周莉亚看来,至今时今日,每一个怀抱着理想奋斗的普通人,皆是这棵大树的枝枝蔓蔓,每一根枝杈都在尽全力输送养分,每一片绿叶都在用生命歌咏春天。
在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的碰撞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现呈现出新的引人之处。舞剧《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及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该剧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电影里的“叶师父”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而该剧的服道化也是广受称赞的一大亮点。演员们的服装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以其为载体,呈现岭南大地的人文史脉,凸显“岭南文脉”。在《咏春》中,主创团队以舞蹈呼吁对广东优秀文化保护、活化、传承。作为深圳设计的代表品牌,见萩香云纱参与了《咏春》的共创。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展现出新的生命色彩,亦让舞剧《咏春》通过艺术的表达,为“咏春拳”、“香云纱”赋予了全新的脉动。
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带来了两个时代同频共振,是本剧的最大亮点。双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剧情与舞台表现中。“戏外”深圳《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问的故事,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两个场景在舞台上旋转交替。追寻理想,追寻心中的那一束光,成为两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基因和核心。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编剧冯双白说。
舞武融合,舞坛“双子星”携手众名家再献舞坛佳作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亦与其创作者息息相关。本剧由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共同执导。早前,二人就曾联手执导《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花木兰》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舞剧作品。
此外,该剧的编剧冯双白亦是业界名家,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主创团队还汇聚了如作曲杨帆、舞美设计胡艳君、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设计阳东霖、执行编导何俊波、张振国、编导吕程亮、门大成、李晨哲、造型设计贾雷、多媒体设计谭英杰、助理编剧徐珺蕊、摄影王徐峰、书法许静等一批国内一线优秀创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咏春》中的功夫对决相当精彩。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悉数登场,而这些高燃打斗片段都是由来自荷花奖、桃李杯、文华奖等殿堂级赛事的舞蹈演员。《咏春》则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地用舞蹈把武术内涵精准表达。韩真、周莉亚常说:“舞剧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一只手朝前,一只手朝后”。在她们看来,朝前那只手,就是要不断地探索,以更高的要求,尝试更多新的创作手法;而朝后那只手,就是每一步的创作均能向后拉住观众的手,让他们走进剧院,跟随演员们一同感受艺术和作品的魅力,感受舞台带来的造梦的空间。
图片:剧方提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