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导演邬浪编剧和执导的首部长片,由李康生、李梦和仁科主演的电影《雪云》,入选了2023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奇遇”(Encounter)单元;这也是该单元自2020年设立以来,首次有华语影片入选。此前,《雪云》的同名短片也曾入围202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短片单元。2023年3月1日,《雪云》亦新近成为入围第52届纽约“新导演/新电影”影展的27部故事片中唯一一部华语片。

黑白文娱在本届柏林电影节闭幕之际与邬浪导演进行了对谈,在邬浪看来,这部电影帮助完成了自己现阶段的创作诉求、建立了创作的信心,他也期待着与观众间新的对话会继续借由影像在大银幕上发生。

作者:宜超‍‍‍‍‍‍‍‍‍‍‍‍‍‍‍‍‍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导演邬浪、制片人顿河与演员李梦、仁科在柏林

‍‍‍‍‍‍

“《雪云》给了我创作的信念”‍‍‍‍‍‍‍‍‍‍‍‍‍‍‍‍‍‍‍‍‍‍‍‍‍‍‍‍‍‍‍‍‍‍‍‍‍‍‍‍‍‍‍‍‍‍‍‍‍‍‍‍‍‍‍‍‍‍‍‍‍

第一次来到德国的邬浪所感知到的柏林“像一个巨大的身体”,城市特有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而电影节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连接和互动,在他眼中就像是在用特有的方式“持续给城市提供热量和动能”。

作为三年行业寒冬后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让全世界的电影人重回熟悉的相聚与分享时刻。“对于电影与电影之间的对话,以及电影与世界观众的对话,都是非常好的契机。”在这次收获颇丰的行程中,邬浪也发现了沟通与对话的趣味性——因聚集了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声音,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时,电影节内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反馈,邬浪认为这是电影节非常重要的意义之一。

《雪云》所入围的“奇遇”单元鼓励创作者创新、突破性的视角与表达,组委会曾提及他们看中这部影片的特质是它“独特的审美和诗意的语言”。在柏林电影节《雪云》的放映现场,因不同文化视角产生的丰富回音,是专属于电影节的化学反应——如邬浪所说,“在首映的那一刻,意味着这个影片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电影在抵达大银幕时,也开启了与不同观众自由地对话间。

身处其中,邬浪也做着一些观察,他发现欧洲的很多观众会对影片的呈现产生好奇,即“为什么是”,主动通过感受作品带来的一种思考进而再引发新的延伸性思考,“我觉得他们是以看待作品的概念看这部电影”;与此同时,一些年轻的国内留学生观众则更关心“为什么不是”“为什么不是想象中的‘配方’”,他们或许带着预设或刻板印象带着看商品的属性在观看。”

《雪云》这个从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便开始孕育的“生命体”,对于邬浪来说最重大的意义是给了他“创作的信念和信心”。作为年轻的创作者,他经历过对于作品艺术价值、生存前景的反复考量;而当《雪云》在一个可以提供展示、交流机会的平台上“被看到”时,邬浪曾经的一些犹豫变得更加坚定,更进一步的是,他正在开始意识到用影像“叙述的责任”——不同于一些更私密化的创作媒介,他认为电影创作不止于自我沉浸,而是要在触动自身的前提下去“建立联系和对话”,这种创作是“有所关怀、有所思考的”,透过这种流动的对话去抒写普世的价值观,让艺术表达成为更有价值的媒介。

隐于诗意画面下的底层叙事‍‍‍‍‍‍‍‍‍‍‍‍‍

《雪云》的故事从十年后重回家乡的韩江宇(李康生饰)与昔日恋人苏红(李梦饰)的重逢开始;韩的旧友陈凯(仁科饰)参与其中的购房计划,而韩江宇与苏红不得不面对各自问题,共同直面生活困境——现实主义的背景贯穿影片始终,但作品的叙事节奏是如静海行舟般的不疾不徐,影像风格则显现出作者的精雕细琢。追溯这一特质的来源,曾于2009年就读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后师从周传基老师学习电影的邬浪,谈及了他的专业背景对于作品表达方式的影响。

邬浪了解材质选择对于雕塑创作的意义:“用木材、石材、金属、冰块等不同材料创作的作品所产生的含义、激发的思考是截然不同的。从《雪云》的镜头所构建的形象中,可以看出这位曾学习雕塑艺术的导演对于色彩、空间、不同物体质感直觉性的选择和表达;同时,声音、语言、光影和表情等电影语言也为导演提供了比静态雕塑更为丰富的“材料”,让电影所构建的形象连续、立体,夹带着情绪及意识。

“观众不会记住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邬浪认为观众更可能会对影片“形象的输出”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而自己作为创作者,因此会更关注故事在电影艺术构建的时空中“展现的轮廓”——静止的形象将流动为镜头引导下观众的时空经历,观众的焦点将从一个固定的位置延展为电影故事所承载的长度。

《雪云》故事最初的诞生,也是从邬浪曾经观察到的“一处景观”开始,逐渐延展为电影的纵深。“你在一艘摆渡船上,船上有一些本地的乡民和几个正在喧闹着拍照的游客,风把一顶帽子吹到了空中。”邬浪描述了创作动机意识流般的诞生过程,“旋转的帽子将你的视线引向远处在建的一座桥,摆渡船接下来正要穿过这座桥,这座连接着陆地和岛屿的桥;当船经过桥墩的时候,你会发现桥墩的高度竟有上百米,你所身处的船、桥墩、未建成的大桥形成了剧烈的比例反差,让你感觉自己似乎置身于一片水中树叶之上。”在那个瞬间邬浪意识到:某一天,当这座桥通车之后,摆渡船也许将消失,这种时空的变幻感,连同摆渡船去往的对岸——一个正在经历现代化开发的岛屿一起,让邬浪感受到“巨大的变迁就在你眼前”。

“一切都在被迭代,在被快速地覆盖,一点痕迹都没有。”邬浪在对岛上小镇更深入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和认知了更多人与事:比如不大的小镇竟有20个左右的理发店,年轻的广东姑娘移民小岛、成家生子;《雪云》的剧本创作也从景观感知到落地的故事。

在实际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邬浪选择了现阶段他认为最合适的“观望的视角”,而非一种更激烈和直白的表达,这也是影片所呈现给观众自始至终的“距离感”的源头。“借用一个故事,展开一种底层的叙事。”邬浪从未想要放弃一种讲述,但也不希望就此陷入故事的漩涡;这种克制的视角给予影片一种静观周围变化的脉络,警觉、有自知而不张扬,人们在《雪云》中可以看得到真实生活的状态,但镜头所跟随的人物视角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和。

“我始终觉得说实践或者说行动要比空想要更进一步,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在平和的节奏下,邬浪为男女主人公赋予了隐忍,但也同时赋予了“重拾信心的勇气”——事实上,与其说韩江宇、苏红这样的普通人有面对生活残酷的韧性,不如说这是他们于长期的底层生活中自然生发的一种惯性;《雪云》在诗意画面下实现的底层叙事,试图为观众保有希望和温度。

男女主的饰演者——李康生、李梦都贡献出了契合“诗意画面下进行底层叙事”这一影片基调的表演。邬浪将曾在过往作品中展现出内敛、感性、沉默等银幕张力的李康生比喻为河流中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定在那里,你周围的水带不走它,但是这个石头可以感受周围水的速度,以及流水的方向”,而李康生的表演正可以体现自己希望呈现的观望视角,“他带了一种思辨去看周围,我们要走向哪里,我们要抵达哪里”。

李梦在影片中有大量无台词的表演,她的“观望”,体现在每一次长时间的行走中,也体现在梳妆打扮、与孩子互动等每一个无声的小细节中。邬浪认为“沉默是一种巨大的观望”,李梦所饰演的这个角色是如大多数生活中的女性一样,在用很多的气力去争取家和安定生活。同时,创作者最终也决定为这个以隐忍为主的人物,保留了一处在遇到重大打击之下的爆发、也是为银幕外观众预留的几乎是唯一的情绪出口,即她与售楼处人员的一次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场景内角色的诉说不过是毫无效力的重复陈述——这个场景的情绪依然处于克制的状态,并未脱轨于节奏,于是角色所表现出的无力感,再一次将影片拉回如摆渡船一般摇晃着的、却是相对平缓的基调。

用视觉建构可视化逻辑‍‍‍‍‍‍‍‍‍‍‍‍‍‍‍‍‍‍‍‍‍‍‍‍‍‍‍‍‍‍‍‍‍‍‍‍‍‍‍‍‍‍‍‍‍

在这种平和、克制的叙事节奏中,导演为视觉的表达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作为青年创作者的邬浪在《雪云》中初尝试了各类电影语言的运用,让影片一方面用更丰富的观赏性去争取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视觉所构建的“可视化逻辑”去传递自己对创作主题更进一步的探讨——人们对“家园”的执着,以及“家园”的真正意涵。

可以注意到《雪云》中动用了龙虾、豹、狼、羊、猫、鸭子、蝌蚪等相当多种动物的意象来衔接故事与镜头的递进;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动物以某种方式出现在画面的构图中,有时它们是画面的主体,有时是与人类同框,但它们并不是以闯入的方式出现,而是自然地进入镜头中、融入一段故事的叙述。

“对我来说动物其实就是一个视角”,邬浪希望将银幕内观察者的主体不断地交由动物,让它们来“看待、观察、观望人发生的这些事情”。这种创作企图是基于邬浪对影片世界观的一个主要的设定:人不是唯一存在于这片“家园”的生物,人类与其它动物“共生共建”于这里。“我始终觉得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精神上可以落脚的地方,它不止于人。”邬浪这样认为。

曾在海南堪景阶段发现的一些现象,帮助邬浪对关于“家园”的论题有了更多认知。“那些被闲置的公寓楼、海边别墅,它们最终去了哪里呢?”邬浪发现被人们习惯称为“烂尾楼”的建筑们依旧屹立在原处,逐渐地被蓬勃生长的热带植物包围,一些野生动物会成为这里悠闲的“住客”,你也许还会在联排别墅的空壳里发现当地居民饲养的牛、龙虾、蛇——动物们并不能感知到这些房屋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它们不需要安宅为家,它们可以随处为“家”。

这些现实中可见的场景在电影中得到了聚焦和放大,成为镜头表达的一部分。柏林电影节官方曾给出《雪云》“几乎每个镜头都出乎意料”的评语,而镜头转向的设计也确实是邬浪在创作阶段的发力要点之一;导演有意识地更多使用视觉、听觉去传递信息,“让观众自己去补偿自己的内心想象的那一部分”。比如影片中的商品楼反复以“虚”的形象与现实场景切换,一次又一次地让人们在蒙太奇的拼接与叠加中落入出其不意的观影体验。

邬浪希望用视觉去建构的“可视化逻辑”,也包括在少有台词表达内心的场景中,通过视觉的叙述功能,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迁“外化”。影片中有一幕描绘了苏红乘坐摆渡船前往商品楼工地的行走过程,工地特有的防尘网覆盖着一座座土坡;当邬浪第一次站在这样的景观前,他看见的是仿佛起风时随风波动的水纹,而当剧中人物走过这里时,她也会如“一叶孤舟在海面上航行”,虽然一言不发,也在试图传递她想要寻找“航向”的心思愿望。

演员仁科放松、原生的表演被很多观众注意到,他让那个意气风发的既得利益者增添了“可爱”的一面:仁科本人的特质为陈凯这个人物带来了角色戏剧任务之外的感染力,他在每一次的出场中都有如一只行踪不定的动物,让人捉摸不透却又毫不意外、自然流畅且有细节的趣味,让观众期待着他的一举一动——人物、动物、生活场景等各种元素构建为完整的视觉框架,共同作用于观众的即时观感。

《雪云》与国内观众见面的时间尚不确定,但邬浪表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期待用作品与观众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对话关系,期待来自更多观众的真实反馈,也期待着影片中那些“隐秘的连接”可以被更多的人发现感知。他表示未来的创作仍会关注于人面对“障碍”时的情境,特别的,下一次的话题将聚焦为“人如何跟恐惧共处,并短暂地越过恐惧”。对于一位青年导演来说,对人和生活的影像化探索才刚刚开始。

THE  END

了解黑白文娱更多基因,可以点击,获取我们更多的文章。

黑白文娱X青年艺术家张鉴韬的跨界设计已上线,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使用。

欢迎朋友们把黑白设为星标,这样你的推送会更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