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追完39集的《狂飙》之后,我的心情一直很复杂。

结局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不如前半部分精彩,确实是“烂尾”了。

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深了不好写,浅了没必要写。

故此左右徘徊,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思来想去,还是粗粗分了以下三方面来写。

首先,叶秋臣想从电视剧的角度聊聊。

很显然,目前的《狂飙》存在大量删减,造成了剧情链条上的断裂,某些部分甚至会让我觉得漏看了一集。

除了删减的问题,后期配音修改内容也做得比较粗糙,很多能力强的网友通过唇语还原了本来的故事情节。

例如孟德海本身也被腐化了,并非只是知情不报,他当初是叫女儿和女婿逃跑而不是劝其自首;

例如黄瑶坦白自己才是杀害大嫂陈书婷的真凶,目的就是为了向高启强报杀父之仇,也让对方尝尝家破人亡的滋味。

等等。

通过唇语番外版,观众能够更顺畅地理解大结局强转折的尴尬和突兀,以及部分人物行为举止的荒诞和怪异。

电视剧播出后,同名小说《狂飙》已经上线,更精彩的部分可以通过文字找到相应答案。

未来如有机会,叶秋臣会像当初《都挺好》的剧评系列那样,把电视剧和小说里的内容做一个对比,写一篇长文出来。

聊完电视剧,再谈一谈自己对剧中角色的理解和感触。

其实贯穿《狂飙》整部剧全时期的各色人物中,只有安欣和高启强是作为两个绝对的核心主线角色来描写的。

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要么是戏份太少不足以称其为“完整”,要么是一直露脸但没什么太强的存在感,要么是早早下线过于“短暂”地交代了一生。

徐忠和纪泽这队人,是为了引剧情而安排的,属于讲述人视角,他们本身的故事性并不强,人物没有延展和分析的必要。

像高启盛、大嫂陈书婷、李响、徐江、李有田和李宏伟父子、陈泰、程程(我总觉得她的能力配不上当高启强的对手)、老默等等,都在不同的时点相继离开观众的视线。

孟德海、安长林和赵立冬戏份不多,仅在关键时刻亮相几次,还涉及删减和修改人设的问题,无法知其全貌。

诸如高启兰、成年高晓晨、杨健、蒋天这些后期冒出来的人物,本身就没有展开得很充分,否则也有更多可探讨的空间。

孟钰的设定,更多的是想表现安欣在追求正义的路上,不存软肋和牵挂的特点,这个角色单独拎出来是没有太多分析空间的。

而唐家兄弟则是为了体现高启强的重情义,本质上也属于服务性质的“工具人”。

但有三个角色,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我认为塑造得非常有滋味。

第一个是王秘书,第二个是陆寒,第三个是黄瑶。

王秘书代表了一种权力的连接体,现实里能找到极多同类,他这种借力打力的手法,越想越有意思。

陆寒是毫无保护壳的“安欣”,他拥有一样的执拗和坚持,但也仅有这些而已。如果安欣没有多重的罩子来将其围住,下场或许就是陆寒的模样。

《狂飙》这部剧始于黄翠翠的凶杀案,终于黄瑶的举报和坦白。

黄瑶是本剧的暗线主角,如果能多给一些篇幅,精彩程度也会令人惊喜的。

最后,叶秋臣想与大家讨论一下人物塑造的导向性问题。

观众一般会对层次丰富的角色存有偏高的好感,在如今的影视剧设置里也存在比较一致的现象——

反面角色塑造得比较立体。

正面角色塑造得比较克制。

很多人都喜欢高启强,觉得他有勇有谋,做事有张有弛,为人有情有义。

诚然,拥有这些特质的反派的确很具有吸引力。

但高启强同时也有其残忍冷酷的一面,狠下心做事根本不留任何余地。

用黄瑶让老默赴死,一言不合就清除异己,拉更多的人下水来保全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看剧是看剧,喜欢角色是喜欢角色。

但我真的很不喜欢高启强这类人,也不希望看到有太多这样的人存在。

受苦受难的,是那些如蝼蚁般活着的普通老百姓们。

仅仅是因为大部分的观众只将其看做一个故事,而并非是剧中的“受害者”,故此无法完成沉浸式的代入。

试想一下,倘若我们买了高启强操纵杨健等人在供电上搞手脚的房子,而被迫接受更高的贷款金额,加重了自身的生活负担,那又会怎样?

想明白这个道理,你便会讨厌“高启强”了。

当人物的特质被拆分来看时,很多东西便清晰明了。

早期的高启强是可怜的,他受人欺负,明明只想过平凡普通的日子但未能如愿。

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可怜”,他才认清现实,企图让别人成为比自己更“可怜”的存在。

为了能不被欺负,那我就欺负别人,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思想。

他的所有伪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和结果来服务的。

这是高启强的人物成长之路。

受欺压的部分就像导火索一般,令其成为了所谓的反派,但也令同样有被欺负经历的观众可以更快共情。

但共情之后呢?

《狂飙》的故事,只能帮助我们理解“高启强”们为什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但绝对不能为那些罪责提供借口。

现实中,我还是渴望有更多的安欣。

而并非这种充满反派魅力的高启强。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