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影片狂潮过后,电影《毒舌律师》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登顶香港电影百年票房纪录,成为第一部突破一亿票房大关的香港电影,吸引了大批影迷的眼球。

《毒舌律师》由编剧吴炜伦自编自导,黄子华、谢君豪、王丹妮等主演,讲述了“国际名模虐待女儿”一案,以林凉水(黄子华 饰演)为代表的律师挑战权贵,捍卫法律尊严的故事。

上周,藤井树小姐与看电影、木易和甘鹏,相约“藤井树说电影”直播间热聊《毒舌律师》,讨论其成功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是《毒舌律师》?

藤井树:因为毒舌律师在上映后打破了香港电影历史的纪录,它创造了百年香港影史目前为止最高的票房——单片票房过亿,在香港有非常好的票房表现,令很多人大吃一惊。首先让我们先聊一聊,它创造的这个历史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是《毒舌律师》?

木易:借着这个提问,我也想起来一个网友和我的互动,他说《毒舌律师》创造票房纪录有什么意义吗?我回答,它最直接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尤其对于香港本土电影市场,有相当大的益处,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力量,也看到了电影的未来,对于电影人本身是一个非常“提气”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追溯《毒舌律师》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成绩,我会觉得还是因为作品本身能够带给我们一股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电影行业,大家都会说,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说的更厉害的甚至是“港片已死”。所以像《毒舌》这样的电影出来之后,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士气上的提正。

从内容上看,主角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逆袭”相对强势的一方,契合了主旋律的价值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十分“解气”的。在刚刚过去的三年疫情的特殊时期,这种类型的电影的出现,对于观众来说是鼓舞人心的,所以有这样的票房表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藤井树:其实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认知上的盲区。我一直认为,周星驰的电影或者《无间道》这种类型,会是在香港票房特别厉害的,结果百年之间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票房是破亿的,所以为什么是《毒舌律师》会有这样的票房成绩?

包包:刚才木易老师提到更多是在剧作方面,这是一部故事很棒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最吸引我的点是,它并没有去展现它的“野心”。现在很多电影急于展现“野心”,将故事叙述地非常宏大,而它将一个小故事讲完善了,这是很难得的。近些年很多电影在故事上是有缺失的,大家在追求某一方面噱头的时候忽视了剧作的重要性。

首先,这部电影在剧作上是没有问题的,整体看下来节奏也非常好,同时时长并不长,让我非常愉快地就看完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在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让我有一种看香港动作片的感觉。反转节奏掌握、情节前期后期的对比、演员演技都得到观众的认可。

另外,不论是《无间道》还是“双周一成”也好,都没有达到过亿的水平,我觉得这里面有同行竞争的原因,当年的好片子实在是太多了,票价也没有现在这么高。《毒舌律师》上映的档期没有太多片子和它竞争,又是一部看完会让人非常畅快的爽片。综合以上这两点来说,就可能造成了它现在既有影片本身的好,又有大环境之下的推动,造就了它在这个时间点拿到票房冠军。‍

甘鹏:虽然《毒舌》票房过亿,但必须站在通货膨胀和货币问题的基础上去看,不能直接说它超越了周星驰的电影。如果将货币贬值的因素考虑进去,相信当年成龙、周星驰的电影票房成绩,应该是高于《毒舌律师》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档期的问题,以及特定时间观众的观影心态。票房能够反映一部分东西,但也不是绝对的标准。

《毒舌律师》的成功,我认为是有必然的成分。首先,大众对于律政片是有需求和喜好的。像当年好莱坞很著名的《十二怒汉》,它的故事很简单。那么很多人去看《毒舌律师》之后也会说,其实故事挺简单的,大家还是需要一些白是白黑是黑的东西,尤其对于世界抱有怀疑的时候。

九十年代TVB港产片之所以那么打动我们,是因为它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譬如“从现在起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你有权保持沉默”,很多人对律政剧的第一次认识就是来自港产片。

另外,我们身边几乎很难接触到律师行业的人,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律师要佩戴假发?所以观众冲着“毒舌律师”四个字,也会愿意到影院一看。

藤井树:我还注意到《毒舌律师》关注到了阶层,平民与豪门、正派与反派的对立,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包括前面提到的案件本身的吸引力,以及情节的反转,满足了观众所有的观影期待。加之疫情过后整体社会氛围的改变,民众的观影需求开始复苏,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其成功。

“小而美”还是“大而全”?

藤井树:之前上映的影片《风再起时》由郭富城和梁朝伟两位影帝领衔主演,然而票房仅五千万。同为黄子华主演的小成本爱情片《还是觉得你最好》却获得不错的票房表现。那么到底是不是影片类型决定了票房?还是因为高举高打、大咖云集的电影成本高风险大?“小而美”的港片反而以小搏大?

木易:如果拿《毒舌律师》和《风再起时》来做比较,《毒舌》取得比较不错成绩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流量效益。黄子华当下可以说是香港市场上的一个“流量”,不论是《毒舌》还是《还是觉得你最好》在香港和内地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大家对于黄子华有了新的认知,使之“翻红”。

另一方面,题材。像《风再起时》这种影片题材十分常见,很多观众是看腻了的。而香港律政题材的影片本就有一定观众基础,加之它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拓宽了传播速度和广度,也契合了观众的预期。

包包:类似《风再起时》的悬疑、犯罪类型的影片在近些年推出过多,观众逐渐审美疲劳。不论从各个方面来说,我们都会认为《风再起时》是一部两大影帝的双雄片,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讨巧的题材。但这部影片并非如此。它是以双雄的名义吸引观众,但并没有讲双雄的事情。导演用碎片化的故事去串两位主角从年轻到年老几十年的跨度,事实上是在串联香港几十年的一个变迁史,而不是主人公的成长,这也是观众比较诟病的一点。

藤井树:刚才听你说的时候,我想到了春节档的《无名》。它的画面非常的精美,又有很强的作者性,而且它也很琐碎,但是《无名》现在票房已经快9亿多,要奔10亿去了。

包包:我觉得不太像,《无名》跟《风再起时》都是有很强烈的作者性的,但作者性的不同点在于程耳和翁子光的个人风格上。《无名》是很典型的一部程耳老师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商业性,有点像低配版的《美国往事》。它类似于《一代宗师》,通过不同的十个人串起一个时代。

藤井树:我们在讲《风在起时》的时候都是“宏大叙事”,但是讲《毒舌律师》我们一直在强调它的“小而简单”。所以最后会发现,大时代宏大叙事和所谓的广博高远的目光,反而可能会导致偏差。相比于大而空,观众更加愿意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点,因此观众可能更乐于为《毒舌律师》这样的故事买单。

香港电影类型片的潮流

藤井树:甘鹏,你觉得香港地区在类型片上有没有什么潮流?本土性和现实主义题材的香港电影,比如《无间道》几部曲和周星驰的喜剧,一直是香港的电影人非常拿手的创作领域,在这方面你有什么观察吗?

甘鹏:近几年的香港电影产生了一个类型——心灵疗愈类电影占据了相当大的趋势,像《桃姐》《幸运是我》,每一年在香港的市场和金像奖的提名和获奖名单上,都会看见它涌现出来。但这类电影除了早年的《桃姐》之外,不太能够走出香港,更大市场的观众没有办法太get到创作者的意图,这个是和观众情绪有所关联的。

刚刚我们讲到《毒舌律师》在香港与《风在起时》正面碰撞产生巨大票房落差时,2012年也出现过。当时梁朝伟主演的《听风者》是他当年香港票房最好的一个电影。但是,同期票房最好的电影是《低俗喜剧》,它和《听风者》正面交撞之后,《听风者》也是败下阵来。

原因归根到底:观众认为,这个电影是为“我”拍的。《毒舌律师》即属如此。它在对抗权贵、伸张正义、支持程序公正。

主角在片中痛斥因为贫穷而抢劫便利店的道德绑架行为,体现了强烈的是非观,你会觉得这样的电影是为我们而拍。当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一样需要正义、善良的人挺身而出替你发声,不然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所以这个电影成功了。

藤井树:影片里面一直提到审判长、法官,以及陪审员,围绕着整个法庭里所能看到的人,包括辩方律师、控方律师。我们在TVB里面看到的法庭戏,在这个电影当中呈现得非常漂亮,它以拍动作片的方式在拍法庭戏,把唇枪舌战这四个字具象化。加之黄子华强大的台词功底,大段大段的台词输出十分精彩。

被诬告的无辜者与权贵的对决,带给观众“鸡蛋碰石头,我永远占鸡蛋”的价值观。同时黄子华饰演的林凉水为弱势群体翻案,满足励志和爽片的基本要素,程序正义的发生非常满足老百姓的观影期待,这可能也是毒舌律师最大的成功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