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2》票房飘红,剧集《三体》在春节期间热播,两部戏的续作已被观众和媒体纳入热盼序列,现在如果有谁再说内地影视的科幻类型尚未到最佳建设时机,那就多少有些强词夺理了。

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十全十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下大热的两部作品也并非没有令人后怕之处。《流浪地球2》剧情与影迷期待不符,是部“前传”。凡系列电影,只要第二部剧情不接续第一部,拍成前传的,票房收益通常都比较“憋屈”。著名的《教父2》,奥斯卡奖拿得比第一部都多,但全球票房才4800万美元,也就是《教父1》2.46亿美元的零头。中文片里近乎被“神化”的《无间道》三部曲,其中第二部演员阵容不弱,可就因为是前传,影迷不买账,投资4000万港币,在香港仅仅收获2491万港币票房,内地票房更是只有几百万人民币,口碑也不如前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2》的票房目前仅比《流浪地球》差几亿元,且随着密钥延期,这一差距还在日渐缩小,当属意外之喜。

《流浪地球2》的成绩得自“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春节档,且疫情见缓后生活恢复常态,人们的观影热情处在强势反弹的高峰期;地利是大家对成熟国产科幻片的期待和召唤;人和是“刘慈欣+吴京+刘德华+郭帆”这一主创组合,以及李雪健、宁理、沙溢等演员的加盟……

剧集《三体》的口碑也不弱,考虑到该剧才是刘慈欣“《三体》三部曲”第一部的改编,原著书迷对该剧评价不低,已属难得。毕竟,剧情及人物对白里有不少枯燥的科学理念,且对中华上古文明的诠释与过往大家的理解有一定差异,应该说这样的剧还是冒了不小的风险。《三体》的主演找得好,张鲁一、于和伟、林永健、陈瑾的剧中角色,看着都像那么回事。唯一遗憾是剧集沿用了原著的当代生活时间点,看起来幻想味道稍弱了一点,否则观众更易随着剧情放飞想象。

《流浪地球2》《三体》的原著作者都是刘慈欣,这是另一个“现象级”的因素。影视界自王朔(《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轮回》)、刘恒(《菊豆》《本命年》)以来,好像很久没有出现几部作品近乎同时上线,且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的盛况了。没办法,小说能否受到万众欢迎这个事,既靠作家的天赋,又要靠那么一点运气(是不是和受众的兴趣碰撞到一起),至于书红了还适合转化成影像表达,那就更有点儿老天爷赏饭的意思了。今天的科幻影视如果想乘势而上,除了刘慈欣、郝景芳这样的“雨果”奖作者,显然还需要再发掘出三两个量级接近、处在当打之年的作家。这样,“类型”才能在初创之后,进一步打好观众基础,这是非常艰巨的一项工作。

也别忽略汉语小说的历史积淀。谈起《流浪地球》前的中文科幻影视,大家最先想起的肯定是《蓝血人》等“卫斯理系列”。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经出现过一波中文科幻电影的潜流。1977年,中国香港左翼电影长城影业曾推出过《生死搏斗》(傅奇导演,石慧、江龙等主演),讲述大富豪试图霸占年轻救生员奇特的血液,妄图青春永驻的故事。剧情惊险,即便今天拿来翻拍,估计依然会受欢迎。不少中年观众对1980年上影厂的大热科幻谍战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应该还有印象,该片出自科幻小说家童恩正之手。童恩正是考古学者,小说于未来之外,还有许多纵横古今的神思,现在想来,可能倒适合当代人口味。

刘慈欣之前,擅写宇航题材,且在国际同行中获得一定认可的是郑文光,他的《飞向人马座》当时被视为中文科幻里程碑式作品,却从未被改编并搬上银幕或电视。还有肖建亨(《奇异的机器狗》《金星人之谜》《布克的奇遇》)、迟叔昌(《大鲸牧场》)等一批作者的作品,都有待于有心人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内地的科幻之王是叶永烈,其著作除了系列科学童话和传世名作《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以精通科学探案的警官金明及其助手戈亮为主角的“科学福尔摩斯探案”系列。“科学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有几部曾被改编成电视剧,如《熊猫计划》等。

如果能有效发掘上述这些作家、作品,相信也会对目前初步成型的科幻影视潮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