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两位“素人”主演大象点映摄

中新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 李佳佳)在癸卯兔年春节档的花团锦簇之后,一部以陕北留守儿童为创作题材的作品25日与全国观众见面。“素人”+“方言”的配置,本不被看好的《拨浪鼓咚咚响》却意外地在上海赢得高口碑,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的话说:“就好比当其他电影都在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时候,突然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个素颜的美人。”

《拨浪鼓咚咚响》讲述了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留守孩子,从“不共戴天”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影片的英文译名《如父如子》似乎更能切中影片内核。虽然影片宣传语叫做“好好笑,不许哭”,但是影片末尾,当小演员白泽泽扮演的留守儿童毛豆举着拨浪鼓一边哭喊着“苟叔”,一边追赶着男主人公、货车司机苟仁的车子不断奔跑的时候,很多观众还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年前,《拨浪鼓咚咚响》曾荣获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优秀制作中项目”。在导演白志强的悉心培育,以及资深编剧芦苇的倾力帮助下,这朵精心呵护的花骨朵终于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说起拍摄该部影片的契机,白志强如是说道,“我原来在拍摄一部纪录片《边走边唱》,在一个乡村学校露宿,没想到学校里面的160位孩子都是贫困留守儿童,其中有60多位都是孤儿和单亲。如此集中的情况把我吓了一跳,我们采访了几位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让人触目惊心。后来我们发起了一个叫‘星星火支援帮扶’的工作,两年的帮扶过程中发现,这些孩子特别缺少关爱,给钱其实根本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送点衣物都是暂时性,他们对未来没有憧憬,对生活不抱有希望,生活中也没有榜样,所以他们就像荒草一样在野蛮生长。如果拍成纪录片,他们终将会长大,我担心长大了以后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所以萌生了拍摄第一部剧情长片的想法。”

“要命的真实”大概是这部影片给观影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这片剧情来自乡土,风格质朴粗粝,主创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素人,却拿出了一部品相上乘的优质作品。”观看了《拨浪鼓咚咚响》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给予此片相当高的评价,他说:“正应了那句话,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这片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取向,有面对边缘草根无助处境的冷峻和犀利,也有悲人悯人的共情和温暖,更有在我们视线中消失已久的乡土回味和无尽乡愁。春节档的热潮消退之后,这部朴实无华的诚意小片应该会给市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说,这是一部未加任何雕饰的粗粝的西北乡村温情故事,“那种由服化道和原生外景加上两位素人演员本色呈现的质感令人惊讶”。

刘海波认为这部影片真实、朴实、粗糙的风格类似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早期的作品,“现在我们中国,一方面是一个在高速发展的、繁荣的中国,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还有着乡村的传统、却被我们遗忘在身后的中国。这部影片正巧在春节档的‘满汉全席’‘大鱼大肉’中跳脱出来,让我们不得不回望我们身后的来路。”刘海波说。

网站上,一位名叫“辽北著名狠人”的网友给这部影片打出了9分的高分。他写道:“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在很认真地讲述一个故事,故事看似没有波澜,但是又很不平淡、很真实,我甚至觉得更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一部发生在我身边的纪录片。”另一位名叫“一团小肉球”的网友更是打出了10分的满分,他写道:“的确是奇妙的一天,一部在路上治愈伤口(的电影),平实的镜头语言却传达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共鸣,欢笑过后都是泪水盈眶,毫不意外的‘包场’了,其实有点心酸。温暖,平实,真诚,不绝望的一个故事。希望多一些人能去看,很好看,97分钟哭了4次,明明是喜剧却赚足眼泪,不是悲情是温馨,希望能多给这部电影一些排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