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我们熟悉的他总是一身军装,手持指挥棒,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最前面,在重大的国家级活动场合中,专注地指挥出雄壮的乐曲。

《义勇军进行曲》精准的46秒

我们在演播室见到了退休后的他,高大英武,即使不穿军装,也是老兵的挺拔身姿,显得格外年轻英俊。

于海1970年当兵,从一名单簧管演奏员到军乐团指挥,再到团长,《义勇军进行曲》毫无悬念地成为他艺术清单上作品的榜首。

于海与这首歌曲有着特殊的缘分,在14岁报考军乐团的时候,没有才艺、也不会演奏乐器的他,凭借哼唱国歌时准确的节奏感获得了当兵的机会。几十年来,他不负这首歌和这份使命。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6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等国家级重大活动中,于海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一次次奏唱国歌,“我差不多演奏了上万次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他生命的旋律。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于海担任解放军千人合唱团团长。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连续十年为国歌立法提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立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被称为推动国歌立法的音乐家。

节目现场,于海以中国政府网公布的标准版本为教材,为大家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还认真地指挥合唱团的孩子们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录制的准确版本演唱国歌,这46秒的标准旋律,是他艺术与人生最虔诚的守护。

“老柴”粉丝

于海在节目现场带来了一根非常珍贵的指挥棒,那是2005年在《柴可夫斯基之夜》音乐会上指挥时用到的指挥棒,“那次真是过瘾”。在他的家里,那根指挥棒就郑重地摆放在柴可夫斯基的照片前。

十几岁时,在一张没有封面的旧谱子上,于海老师看到了一段旋律,并被其深深吸引,一直就这样默默地演奏了很久。直到多年后,有机会听到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时,仿佛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也才了解到了那段旋律的出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老柴”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音乐作品,在它首演9天后,“老柴”过世。它的曲名后来被翻译成“悲怆”,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因为那段旋律的指引,于海听遍了“老柴”的所有音乐作品。还在1994年访问莫斯科期间,拜访了“老柴”故居,故居的桌子上仍旧放着这部交响曲的手稿。

于海老师拿着当时的照片,在栏目组精心还原的“老柴”故居中,用四十多年没有上手的本行乐器——单簧管,演奏了《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片段,尽管有点生疏,但那是替年轻的自己向偶像献礼,更是一位音乐家向另外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致敬!

△198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会上,于海担任千人联合军乐团分指挥。

  老兵的铁汉柔情和思考

我们印象中的于海指挥有着山东人耿直的性格,加上多年军旅生涯的磨砺和军乐团指挥家的飒爽英姿,“老兵硬汉”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今退休后的他,面对过往、面对音乐、面对艺术多了很多柔情和思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于海担任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提起了小时候看到的电影《上甘岭》,“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曲、一个在战友间来回传递的苹果,这些细节是他从军入伍的缘起。

当年,当兵报国的理想高于一切,14岁离家来到北京,于海说他再没有离开过位于北京海淀区军乐团的那个院子,至今都在那里生活。节目现场,他带来了一只风干的鹅蛋,这是当年母亲探亲时给他带的鹅蛋,最后一个舍不得吃 ,保留了五十年,被精心地保存在玻璃罩里,那是对母亲的纪念。

还有他当年的笔记,“只争朝夕”的字样已经泛黄,却仍旧能从里面5:30起床的作息表中,看到那一代的人理想和拼搏精神。

△1982年11月15日,于海写的座右铭。

于海的福尔摩斯情结

于海还给我们列出了他的读书清单,古今中外应有尽有,其中《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他的最爱。这部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于1886年创作的长篇推理小说,100多年来风靡全世界,被译成57种文字,畅销1亿册,并被翻拍成众多版本的电影、电视剧。

而于海直到今天都能熟练背诵出福尔摩斯的名言。“我觉得福尔摩斯爱琢磨事,勤于思考”。这是从年轻一直到今天都反复研读的书,也许只有读者本人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的艺术角色,曾经怎样地陪伴我们的成长、影响过我们的人生!

△200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于海担任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来源:央视文艺

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