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看完剧版《三体》后,我仿佛是回到了多年前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重新读了一遍原著,总觉得有话想说。思索再三却又有点无从下笔,直到看过了大家对剧版《三体》的评价,突然意识到它有多么被低估,它的深层价值似乎尚未得到关注和挖掘。
剧版《三体》在1月15日开播首日,便打破了腾讯视频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剧集开播一小时站内热度突破2.5万,豆瓣实时双榜和猫眼全网热度总榜第一。自此开始,剧版《三体》的口碑一直维持在高位。
可无论是上线20多天都排在骨朵剧集热度榜前两名、微博#三体电视剧#话题总阅读量超17亿,还是豆瓣超21万人打分8.2、知乎2万人评分8.5,亦或是原著粉说的“场景台词质感还原,书粉很激动”、“特效真实震撼,符合想象” 等评价,几乎都没有跳出“观剧体验”的范畴。
我想先说一件“小事儿”——看到知乎上有人表示,电视剧调换了原著的剧情顺序,难以接受这个改编。而据我所知,《三体》本来就有两个版本,最开始是大刘在《科幻世界》杂志的连载版,之后正式出版的实体书剧情有所调整,而剧版则是沿用了更多人熟知的实体书版剧情。
透过这个小小的争议点,能看到《三体》原著粉有多么难以取悦,《三体》影视化的艰难程度便可想而知。所以在剧版《三体》立项之初,我是不看好的,毕竟影视化改编的难度太大了。过去几年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三体》IP 潜在的巨大利益,却忽视了这个“中国第一科幻题材”的改编难度也同样十分艰巨。
首先是科幻剧集的市场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相关成功案例可以参考;然后就是《三体》所构建起的天马行空般想象,影视化还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片方无法预判市场回报。所以从2014年开始,众多影视公司尝试过对《三体》的开发,但结果大多都是扑街得“轰轰烈烈”,一时间“香饽饽”变成没人敢轻易接手的“烫手山芋”。
据我所知,腾讯视频在开发初期,也一度有人提议将剧版《三体》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悬疑罪案题材作品。好在最终在平台方以及各主创的坚持下,剧组还是决定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回归原著的风格和气质。也正是基于片方勇于开荒和探索的精神,以及不计成本和代价的决心和态度,让剧版《三体》不仅俘获亿万观众的心,还为中国的科幻影视作品开了个好头、立下了标杆。
然而,即便剧版《三体》被很多自媒体称之为“中国科幻剧的第一座高峰”,但它的受众和影响力仍然受到限制。比如当我看到《三体》这么棒的电视剧,自然会推荐给身边的人,可有朋友却“反馈”说看起来很烧脑,有点看不懂。
这就要说到,相比家庭情感、罪案悬疑等题材的“爽剧”,科幻题材往往涉及大量科学原理、科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因此受众更加垂直。类似《三体》这样的硬科幻作品,更是需要一定相关知识门槛。成功如《三体》,虽然有雨果奖的加持,以及包括商界领袖和名人政要在内诸多书粉的推介,影响力也远不如知名度。
或许是片方顾及到以上因素吧,我看到《三体》电视剧虽十分尊重原著,满足了书粉对于想象的落地,但也同时“照顾”到了不了解原著、慕名而来的路人观众,添加了用于降低门槛的解读部分。如剧中大史的台词,很多都是代替观众向专家提问:“这个问题,你能不能把它讲得能让我听懂?”
至于原著中的几个经典理论片段,如台球对撞试验、火鸡与农场主等,剧版《三体》也以视觉化的形式在剧中呈现。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即便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大概理解剧情的发展脉络。
在我看来,剧组如此的努力,不止成功吸引到更多路人观众追随剧情,更是让一批原本对科幻无感的观众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其中不乏假期观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心中播下了一颗科学探索的种子。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发散,那剧版《三体》真的算是有功于未来了。
毋庸置疑,《三体》之于中国科幻,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们对《三体》电视剧聊得火热时,一些商业投资相关人士已经讨论到《三体》电视剧为腾讯视频带来多少付费会员、植入广告品牌方赚了多少……不得不说,这些还是比较浅!
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2月3日超前点映当晚,腾讯视频宣布除了《三体》电视剧之外,平台还有多部科幻剧集将上线,包括《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大史》《群星》《时间深渊》等。说明对于腾讯视频来讲,剧版《三体》的成功,不仅是广告收入、版权收入外,会员拉新等收入不可小觑,也让其坚定了未来对科幻内容持续开发的大方向。
作为国内少数能够专注科幻剧集赛道、并持续投入其中的视频平台,腾讯视频收获的商业价值远不止于此。随着电视剧的出圈,腾讯视频也称得上是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的科幻赛道,毫无疑问会享受到这个赛道的最大红利。尤其是经过这次成功的尝试之后,从商业意义上讲,腾讯视频已拓展了科幻影视市场的基本盘,意味着之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会吃到这一波红利。
当然,开拓科幻市场并非易事,除了以上说到的知识门槛、受众垂直,科幻影视作品制作本身也存在技术开发成本高、项目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等诸多挑战,极其考验影视工业化的程度。从剧版《三体》历时7年的制作过程中就能看到,好的科幻影视剧都是用海量资本投入和心思时间磨出来的。
在看《三体》电视剧期间,很多特效场景时常就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书中充满想象力的绚烂宇宙,以及宇宙闪烁、三体游戏、古筝行动等名场面,实实在在地“立”在了我面前。
看到剧版《三体》特效场景还原度高、画质精美,很多剧迷直呼“中国科幻电视剧也进入了工业化!”可影视工业化哪里仅仅是技术的先进,包括剧本的梳理打磨、拍摄问题的前置、服道化场景的准备以及后期的剪辑与特效制作,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像“工厂车间”一样,与整个系统以及上下游完成衔接契合,不容分毫误差。
从这个维度讲,剧版《三体》的爆发表现,不仅在“屏幕内”展示出东方民族拯救地球的能力与决心,“屏幕以外”也展示出中国的影视工业化水平,已然和国际完成接轨,对于整个影视行业来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还想聊聊自己在看《三体》电视剧时,在精神层面收获的感动。从伏羲的敬天祭神、周文王的占卜推演到孔子的推崇礼法、墨子的机械模型,再到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模型、牛顿的数学演算,这些游戏中的人物在人类历史中又是如此熟悉,怕是只有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方能包容于此,也只有东方民族能完成这种贯通古今和兼顾中西的天马行空。
剧中还有一些影视化处理,表现出了原汁原味的东方故事。如被网友集体盛赞“封神”的15集,为秦始皇加入关中口音、为“计算机”注入华阴老腔……这些精彩到“令人发指”的细节处理,既能让人沉浸在宇宙般的想象空间,又充满浓烈的东方色彩,很容易让人相信,这就是 “原汁原味”的华夏过往。即便单纯就剧情而言,也让我们意识到,拯救地球的主角不一定就是西方的“变异人”,还可以是中国人;凭借的也不再是近战肉搏,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东方智慧。
总言之,大家对剧版《三体》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依然是它现有的评分、成绩、口碑。即便是许多高质量的好评,大多也只聚焦于剧集传承了大刘深刻细腻的宇宙情怀,几乎没有人思索它在满足大家观剧体验之外,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里程碑式意义。今天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大家相信,《三体》剧版的最大价值,或在于让中国的科幻未来更可期,让东方的文化崛起也更可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