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流浪地球2》《满江红》等一批制作精良、类型多元的影片火热银幕。然而,电影市场迅速回暖,并非一时之功。

  一方面,我国电影相关政策、设施有保障。2022年,全国银幕数量超过8万块,巨型银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充裕的银幕资源为疫情后电影市场的复苏增添了底气;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国家电影局、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租金费用核减、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方面,为电影产业恢复生机提供条件。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受疫情影响,我国的银幕总数增速明显放缓,相关投资意愿有所下降,然而观众的观影热情在疫情后十分高涨,地区间的银幕分布有待协调发展。同时,我国的影院银幕基数已十分巨大,但整体技术水平和硬件条件仍有差距,与观众期待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的需求仍有距离,新增长点有待开发。对此,各方需综合考虑,协力建设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

  一是锚定产业发展路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方向明确方能更好发挥合力,当前,部分院线公司仍然存在重放映轻服务、缺乏系统发展规划等问题,应通过先进技术装备进行改造、规范发展方向等方式,提升影院综合发展水平,提高影院上座率及单银幕票房收入,挖掘电影业潜在增长点。

  二是聚焦下沉市场需求。近年来,电影票房下沉于三四线城市,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显著趋势之一,2023年春节档一线城市票房占比11.2%,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首次超过五成。乡镇影院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各地可在政策扶持专资补贴、放映补贴奖励等方面增添力量,扶持乡镇影院建设和运营,形成全国银幕新的增长点。

  三是优化平衡放映结构。目前银幕总数虽多,但放映排片仍有优化改进的空间。相关企业应在放映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在观众获得更好观影体验的同时收获更大的票房收益。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