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撰稿人 | Simon

 浮光掠影,戏如人生。 

暌违8年,翁子光导演终于带来了新作品。

这是郭富城和梁朝伟的银幕首次合作,主演还有杜鹃、许冠文、春夏、谭耀文、周文健、金燕玲、吴卓羲等明星加盟。

如此群星闪耀的阵容,似乎暗戳戳表示,它并非《踏血寻梅》式的小成本文艺片。

《风再起时》

影片香港历史为背景,讲双雄探长如何纵横黑白两道,走向背叛与决裂的故事。

单看剧情简介,有种火爆警匪片的感觉,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翁子光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把这段灰色记忆,拍得如梦如幻。

但也因为如此,影片面临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昨天(2月5日)上映首日票房1487万,暂列单日票房榜第六名,排在春节档多部“老片”之后。

影片到底咋样?时光君马上揭晓。

真实原型

《风再起时》片长143分钟,时间跨度大,节奏飞起,信息量庞杂。

为了顺畅理解故事,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香港的过去,尤其是那段鱼龙混杂的灰色记忆。

影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讲起,英治时期的香港治安不佳,警匪勾结,贪腐现象严重。

当时的警察猖獗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连出警也要收钱,而且毫不避讳。黑帮为了稳固势力,不仅要贿赂警察,甚至还要在警队里安插关系。

可以说,两方利益捆绑、态度非常暧昧。

当时的部分香港警察,可以用“作威作福”来形容。

《风再起时》就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聚焦了两大华人探长的“发家致富史”。

郭富城饰演的磊乐,原型是吕乐。

他出身贫寒,当差前曾经以擦鞋、拉车等工作为生,后加入香港警队,一路飞升至香港警务处刑事侦缉处前总探长的位置。

吕乐曾建立一套与黑社会制度相关的贪污机制,后沦为香港通缉犯。

这是个黑白通吃的知名人物。

白是指,他任职期间,以扫荡黑社会而闻名。

影片开场,就还原了他1955年大破钻石山14K群英大会的场面。

当时,有上百名14K黑社会成员,在钻石山大摆宴席。吕乐不动声色,带队一网打尽,这件事也成为他一路晋升的起点。

黑是指他贪得无厌,妄图一手遮天。

曾有污点证人指出,当年每一两个月,他需要向吕乐进贡3万-4万港元。

通过贪污手段,吕乐不良资产高达5亿港元,因此有了五亿探长的称号。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后,因吕乐财富官职不相称,随即成为追缉的最大目标。

梁朝伟饰演的南江,原型是蓝刚。

出身富裕家庭,精通七种语言,为人风趣幽默,警方和黑道都很喜欢他。

虽然比吕乐晚4年进警队,但凭借拼命三郎精神屡建绩效,而且枪法神准。

1962年,蓝刚与吕乐一同获晋升为总探长,负责九龙区兼及新界区。

为了尽量贴近原型,导演特意安排了一场枪战戏,来展现他过人的聪明才智,以及稳准狠的枪法。

在迷雾中,他自告奋勇、破门而入,一边口头劝凶手投降,一边用声东击西的障眼法引其现身。最后用精准的枪法,将凶手抓获。

尽管蓝刚家境优渥,有文化有涵养。

但在当时的环境里,他也难免耳濡目染,利字摆中间,道义放两旁。

影片也拍了吕乐和蓝刚一起搞钱的经历。

前者负责发辖区经营牌照,有多少赌档、粉档、烟档都定好,后者负责执行“管理费制度”。

钱越捞越多,身家资产犹如火箭版飞升,直冲云霄。

1967年,警队对调了蓝刚与吕乐的辖区,以避免他们“在地生根”、盘根错节。

在这种情况下,二位开始逐渐隐退,警队里的韩森、颜雄得到提拔。

蓝刚、吕乐、韩森、颜雄就是香港四大探长。

直到廉政公署成立后,才对四大探长发出通缉令。

但在通缉之前,蓝刚和吕乐早就逃到境外,急流勇退了。

以上内容,都有真实历史做背书,也是《风再起时》的主要故事线。

但电影毕竟不是科普书,无法把每个细节和背景都交代清楚。

了解真实原型的经历,再去看影片,会更容易捕捉细节和隐喻。

至于为什么香港电影圈总是拍“五亿探长”,尤其钟情这个时期的警匪故事,《四大探长》《跛豪》《追虎擒龙》一部接一部不断地拍?

因为在那个动荡年代,诞生了太多的传奇江湖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撑起一部港片。

争议来源

影片自点映后,口碑争议开始逐渐发酵。

上映前,影片的物料强调的是“双探争霸”,预告也重点突出激烈的枪战和戏剧化的人物关系。

又是贪污、又是黑帮、又是警匪,看到这些元素,观众肯定以为它是部紧张刺激的枪战大片。

但由于题材敏感,导演舍弃了火爆警匪片的套路,用作者电影的方式来讲述那段历史。

导演把肮脏卑劣的警匪关系,当做背景符号来处理。

故事主线集中在磊乐和南江身上,讲两个男人在乱世中的发迹、爱情、收获与失去。

这样做的好处是剧情塞得很满。缺点同样存在,那就是对于背景历史节点,缺乏基本交代,限制了进一步展开的空间。

尤其是英治时期的政治社会危机,像走马观花似的一笔带过,观众看起来云里雾里,跳跃感强。

包括当时的帮会,像K14、义群、新义安等,他们是如何与四大探长勾连上的?腥风血雨的底层逻辑和矛盾来源,都讲得很含糊。

影片甚至把磊乐与帮会的人情往来,转移到他老婆身上,交给配角支线来处理。

当然,这条线也有种故意为之的神秘感。

所谓的男主双雄对决,也没有太过激烈,更何况,后半生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状态。

整体来看,导演刻意淡化了两位男主身上的枭雄色彩,试图用历史事件和儿女情长,串联起香港几十年来的风云变迁。

这么做的结果,自然引发了一些口碑争议。

影片说完历史背景,再来说儿女情长,没能摆脱出轨三角恋的狗血情感线。

还有令部分观众诟病的问题,导演美化了南江的个人形象,把他塑造成专一、深情、体贴靠谱的男性。

真实情况是,原型人物生性风流,有一妻四妾,暧昧女子不计其数。

这些都加速了影片口碑撕裂的速度。

浪漫视听

关于它引发争议的部分,时光君已经交代完毕。那么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在夸什么呢?

四个字概括:视听风格。

如果把它当做一部文艺片来看的话,会收获非常浪漫的视听享受。

影片有大量精致缓慢的运镜,用走路气场、服装细节、眼角眉梢交代角色立场,隐喻剧情走向。

用火、光、雾、明暗对比,来隐喻人物关系。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导演在处理两位男主同框的镜头时,光线都是暧昧模糊的,二人脸上时明时暗。

这意味着他们拥有黑白双吃的复杂身份,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对或错。

与此同时,导演还喜欢调动回忆、幻觉、意象参与叙事。

比如,用黑豹折射人物内心的怒火和欲望,用濒死的金鱼,隐喻危机降临。

全片充满浪漫色彩的影像语言,丰富了影片的视听感受,每一帧画面都有所表达。

对于晦涩的历史情节,尽管镜头很少,导演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用黑白画面来隐喻时代背景,以及交替使用4:3和16:9的画幅,来形容过去的无力感和破碎感。

综合来看,此前这部片能代表中国香港地区角逐奥斯卡和金球奖,这意味着它当然不是烂片。

它的生存境遇,或许更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戴着镣铐跳舞。

17年开机,18年杀青,5年后才得以上映,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以预想的是,鉴于题材敏感,影片肯定做过多次博弈。

翁子光将片名定为《风再起时》,不仅有导演的创作私心,也有对香港电影的寄语。

港片不死,风将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