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 20230206

前两天,带老大去看了《流浪地球2》。之前特地让她看了第一集。这两部电影,剧情内容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上基本没有问题。

以下是对本电影的一些点评和吐槽。无剧透。

正面的评价,我估计网上很多,就不多说了,都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对于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有帮助,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二是特别强调了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里的责任担当。里面对中国的价值刻画,比如看重全局、长期主义、坚韧坚持,这些我都认同,确实属于我们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文明);

三是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科技主题大片对于提升社会对科技的认知和投入肯定是有帮助的。人类搞航天、搞登月计划,看上去代价很大,但对科技提升是有带动和溢出效益的,这一点,往往会被算经济账的人忽略;

四是对于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电影的地位、影响力,都是有正面作用的;

这些方面我就一笔带过了,就写写吐槽部分。另外,吐槽的是电影,不是原著;吐槽不代表说电影不好,而是认为电影还有提高的空间,希望电影拍得更好。

1.我觉得以这部电影的节奏而言,三个小时有点长。拍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看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是有乏味感的(特别对于该类型体裁电影观影经验不算少的观众而言)

2.内容比较套路,谁死还是不死,剧情发展,怎么在高潮收尾,比较套路,没有什么意外的地方。这也是中年观影人觉得电影乏味的原因之一

3.节奏很快,全部都是高潮,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看着有些累。这些年看国产片似乎都有这种感觉。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一浪接一浪,蹭蹭蹭的,看着觉得很累

4.看完就知道了:电影要求在三个小时内覆盖数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危机”),结果就是节奏搞得非常快。不这么拍肯定是拍不完的。结果,对很多危机、事件、人物、概念是交代不足的,比如说“数字生命”是个什么东西,可以适当展开,稍微介绍一下。喜欢科幻、关注人类科技发展及未来的人大概知道,但不常关注的人可能就一头雾水。这些东西可以展开、铺垫。还有剧情线方面的,恐怖袭击是谁组织的,怎么组织的,背景是什么,诸如此类。稍微得给点信息,不然感觉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噼里啪啦、稀里哗啦,一堆特效,糊里糊涂就过去了,跟赶集似的,没有办法细品

5.人物形象比较的单薄、粗糙、刻板的,直接提供的信息非常少,主要通过演员的“本色”形象、“脸谱”、“人设”刻画。所以,人们需要透过吴京的形象去理解刘培强,通过李雪健的形象去理解周喆直,而不能从电影直接获取太多信息。这个电影的节奏就不允许提供这种人物刻画。另外,我读过《三体》,一直认为刘慈欣见长的还是硬科幻本身,但不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他小说里的人物,我觉得是比较同质、刻板、脸谱化的,缺乏细节、温度和可信度,另外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烙印很深。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流浪地球》是中短篇小说,那么信息量就更加先天不足了,有必要将剧本在原著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延展和再创作,丰富里面的人物形象。这一条指出,改编剧本是极其重要的,不能只依赖原著。原著绝对是不够的

6.因此,在一部电影里,不妨就少拍几个事件(做“减法”),认真拍好出现的每一个故事,交代好每一个人物、剧情、背景、事件、概念,这样可能更饱满。《流浪地球》显然可以发展为一个大IP,就慢慢拍,多拍个几集,把每一个集都拍成真正的精品

7.还有一类争执,往往会由读过原著的原著粉丝提出:“不理解的话,谁叫你不看原著啊”——搞得好像观影者不尊重作品了似的,看不懂不是电影有问题,是自己有毛病。但这些原著粉丝评价的其实是原著,而不是电影,没有用对电影的评价方法。要强调:电影是不能假设观众看过原著的(如此,那统共就没几个观众),也不能假设观众要靠在后面看原著去补充获得电影里没有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观众也是不会去看的)。电影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自己能够站得住的作品,是对原著的发展、衍生、再创作,帮助原著获得更大的受众,要独立获得评价。评价一部电影,评价的就是电影本身的内容、制作、艺术水平,而不能说必须把电影和原著加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评估。如果这样,那这个电影就是不完整、不成熟的,最好标注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慎入

8.剧情方面,有一条不得不吐槽,但这个不算剧透,因为第一集已经交代过——就是最后谁进入地下城是靠抽签决定的,最后,人类有一半人进地下城,一半人留在地面上(并死掉)。不特如此,抽签还会拆散家庭:同一个家庭有的人抽中,有的人没抽中。这一条根本不可能在现实宇宙发生:只会导致人们揭竿而起,世界大战。社会科学家眼里的现实宇宙是,一个社会,如果有3%的人口在以暴力的形式进行政治反叛(革命),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越过“临界点”——暴力行动无法遏制,政权大概率会被推翻。这是人类政治运动的真相。所以这个抽签是脱离政治社会文化现实、常识及语境的,也由于其完全脱离现实,所以也不会在现实宇宙里被提出来。这条是故事里最大的硬伤,危及剧情的根本合理性

9.还有一个问题是:代入现实国际政治太多,搞得很政治,其实折损了科幻片的价值。举例:

——亚非拉国家,往往被刻画成各种小跟班。特别对待黑人,专门配了一个诙谐、幽默的形象,骨子里其实暗含歧视,不应该这么拍;

——对俄罗斯是压倒性的完全正面,是中国以外另外一个拯救人类的国家。这就是想契合地缘政治主题,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这么拍,而且即使有这个倾向,也可以适当控制,不用搞那么明显;

——对盎撒-美利坚/白人英语国家的刻画是比较负面的,毫不掩饰,从一开始的美国大兵,到最后UEG总指挥室里那位要把李雪健轰出去的盎撒白人(倒确实很符合我在现实职业世界里遇到的那种白人asshole),有点搞得太过明显;

——里面对各国的政治都不加评价(不知道各国怎么形成决策的),但对美国是深入刻画,有总统,有国会,有军方和专业人员,有民间人士,各种dynamics,最后说美国九成以上民众反对移山计划,其实就是暗示美国的政治、社会、民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威胁。实际上,我是同意这部分的判断的——确实如此。但是拍成电影,直接表达出来,就不同了。咱们换位思考一下,美国拍这么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说中国人因为中国的制度文化文明,导致其要毁灭世界,我们会怎么想。我们肯定会觉得被冒犯,要抗议、抵制的。美国拍电影,都讲的是美国拯救世界,但一般不会刻意贬低某国,因为这就过了。这不仅仅是政治考虑,还有商业考虑;

——现在我们政府对外讲,讲的都是反对搞阵营、主张多元化,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电影里描绘的世界,是由中俄主导的,中俄是拯救世界的力量,代表价值正义,然后贬盎撒-美利坚——基本已经说到美国是毁灭世界的力量了。然后,其他国家则处于跟班、配合状态,我理解,电影的意思大概想说,这是盎撒-美利坚自己的制度、文化选择所导致的客观结果,你看看现实世界里,Trump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就这样么。不是我们有意要构建搞阵营化、构建两极社会啊——并且你看看,电影里美国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啊。但这个电影给外国人的感觉是,中国人想象的未来世界就是两极化,阵营化,带有狭隘性的,和他们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多元化社会好像不同

10.总体而言,这个片子代入现实地缘政治的东西太多,搞得非常政治,其实折损了科幻片的价值,没有必要。而且这里面的政治是在增加误解、强化对立,而不是消除误解、消解对立,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对外宣讲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软实力什么的恐怕没有太多帮助,反而是帮倒忙。亚非拉国家的人看了,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中国现在起来了,勾勒一个未来世界,拉着俄罗斯叫板美国,把自己描绘为救世主。基本就是这么个印象。咱们说的主义和价值,他们估计也不信,觉得你们就是在说漂亮话,借助电影大片搞搞宣传而已

11.从商业角度看,电影内容肯定不利于在欧美推广,似乎折损了商业价值。所以在商业上怎么评价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市场问题:片子到底是给谁看的,票房在哪里。欧美人可能本来也不要看你拍的科幻片,你再怎么拍也没用,那还不如就面向国内观众。有了这一条预判,然后再确定内容,拍一些民众喜欢的,能“爽”的东西。但这些拿到外面效果就不一定好了。如果要让外国人喜欢,假设他们能耐心看中国的科幻片,那就得非常谨慎,非常“sophisticated”,要回避各种可能得罪某些群体受众的敏感议题,要遵守很多政治正确的规则,要大家看了都没毛病,要都能觉得你勾勒的世界比较公允、靠谱、平衡,皆大欢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受众,在各地(甚至欧美)也圈回来很多粉。过程中,你就能在国际上获得一些商业成功,也能帮助提升中国软力量。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尺度也不好把握。但我的看法是,《流浪地球2》的地缘政治特色有点过强,过于直接,不见掩饰,这可能给片子带来短期的国内票房成功,但在不经意的受众里是有负面影响的。其实拍科幻片,最好少拍政治。拍中国好是没问题的,贬损其他国家就要谨慎。把地缘政治因素减弱,增加科幻的因素,片子才会更有力量,才能经历时代的考验

最后想说:中国电影刚刚走向世界,也代表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在一开始,避免敏感地缘政治话题,低调、怀柔、多圈粉,避免制造对立和误会,肯定不是坏事。这也和我们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想法一致。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