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到现在,很多人打招呼的方式从“过年好”变成了“看《狂飙》了吗”,如果回答是“没有”,约等于把话题聊没了。

春节爆火的《狂飙》,在本周中已迎来大结局。

作为主旋律剧作,它让我们看到期待的结果:所有的恶人落网,好人得以沉冤昭雪,普通人也不再经受欺压。但《狂飙》并没有止步于此。剧中塑造的每一个角色,绝不是单一的黑与白,而是丰富而复杂,细腻又饱满。

剧如其名,《狂飙》的势头一路“狂飙”,伴随着收视率、口碑、热搜话题的不断拉升,从豆瓣开分8.7一路升至9.1分,虽然26集之后的剧情多多少少存在遗憾,让评分又跌至8.8分,却也不能否认它总体上是一部不错的剧集,留下了安欣、高启强这样经典的荧屏形象。

为什么一档“传统”反黑题材的电视剧能够在春节档脱颖而出、刷屏霸榜?“飙瘾”又从何而来?我们看《狂飙》究竟看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狂飙》剧名背后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在狂飙?

有观众说是尺度在狂飙。相比于大多数传统扫黑题材影视剧主要将目光集聚在打黑英雄身上,《狂飙》一反原有的叙事角度,大胆采用一正一邪双线叙事手法,毫不避讳地深入细致描绘黑社会老大的发家史,生动讲述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小市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故事。当黑社会老大不再只是刻板的“陪衬”,更能反映出扫黑除恶行动本身的不容易和任重道远。

也有观众说是正义在狂飙。像剧中的正义代表安欣警官,20年来,虽然在与黑恶势力的搏斗中早已遍体鳞伤、疲惫不堪,甚至众叛亲离、陷入绝望,但始终挺立在扫黑斗争的最前沿,哪怕成为了京海的“孤勇者”也初心不改,那一声声对百姓的承诺和身有使命绝不退缩的责任担当,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人间正道。

此外,更多人会感慨于是演技在狂飙。这一点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是《狂飙》破壁出圈的关键原因之一。单看电视剧演职人员表,就足以让人“安心”。能够被观众和业内制片导演认可,既演得了电影又演得了电视剧的演员不多,张译算得上一位,加上“戏痴”张颂文,加上张志坚、吴刚、倪大红等一大批老戏骨联袂演绎,林家川、高叶、苏小玎等配角全员演技在线,观众们沉浸其中,也就不足为奇。

在这方面,《狂飙》最大的惊喜要属演员张颂文,他饰演的“强哥”几乎承包了全剧一大半的流量话题。张颂文演得过于逼真,以至于许多弹幕齐刷刷呼吁“建议查查”,“不像演的,搞不好是真的有问题”。还有人在看了《狂飙》后,坦言自己得了“飙后综合症”,以至于出门看见小摊小贩,就隐约觉得是潜藏的黑社会老大。甚至有些剧迷发表评论:“‘强哥’演技好到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卖鱼强的鱼腥味,以及黑化后的古龙香水味。”

事实上,张颂文火爆和出名的背后有一定必然。

外部环境提供了出圈机会。近几年来,国内影视剧市场充斥着各色“小鲜肉”“小清新”,演技浮夸,却可以凭借人气和流量,担当大剧主演,粉丝不断刷榜、冲量,导致剧目评分畸高。狂热久了,市场需要回归理性;浮夸久了,观众自然呼唤演技。

内驱动力创造了自身价值。张颂文“戏痴”的称号由来已久。在经历20多年的职业低谷后,张颂文凭借《隐秘的角落》朱永平一角,彻底征服了观众,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是戏。为了演活高启强,“生活观察家”张颂文特意赶早跑去广东当地一个菜市场,观察鱼贩子一天的日常,并记于心中、刻在脑内。

与张颂文上演对手戏的张译,同样出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不同“安欣”。从20多岁初出茅庐、热血涌动,到30多岁理想仍在、坚守使命,再到40多岁世故圆滑、向现实低头,每一个阶段的“安欣”警官,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人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狂飙的剧情,加上狂飙的演技,让观众如何能不患上“飙瘾”?

为什么《狂飙》与普通扫黑题材影视剧相比技高一筹?除了“硬核”演员演技打底外,《狂飙》的厉害之处在于找准了叙述角度和呈现方式。

高启强是很多观众一开始入坑《狂飙》的原因,勤恳小人物走向最初的堕落,引起很多观众的同情。然而,当剧情进行到中段时,不少人对高启强的那一点同情荡然无存,因为高启强蜕变为真正的恶魔。他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已经不是外界的逼迫,而是他主动为之的作恶,他不配再为自己寻找任何辩解的理由。剧情中后段,始终牵动观众内心的,则是安欣。事实上,如果《狂飙》从一开始就以他的视角来讲述,这就是另一部《沉默的真相》,也会落入传统扫黑题材电视剧的固定模式。

说起扫黑题材影视剧,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套固定脚本、一部预设剧情:正气凛然、刚正不阿的政法干警乔装打扮、深入虎穴,顺藤摸瓜牵出了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在一番斗智斗勇后,成功将坏人送进大牢,皆大欢喜、圆满收场。与《狂飙》相比,传统的扫黑影视剧输就输在过早地框死反派角色,脸谱化反派人物,把每个反派角色都塑造成不择手段、阴狠狡诈之辈。不仅如此,剧情中正邪两派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没有过渡,更没有所谓的“灰色地带”。

正义值得歌颂,但是邪恶同样需要客观剖析。黑社会不是从天而降,形成的过程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土壤。与传统扫黑影视剧相比,《狂飙》赢就赢在谜之叙事,击破了固化审美,讲活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走向邪恶深渊,演变成黑社会老大的唏嘘故事。在《狂飙》中,正邪不是势不两立,而是会彼此相交,甚至互相转换的。

故事主人公高启强,原本是菜市场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鱼贩子。13岁那年失去双亲后,高启强就扮演起“父亲”的角色,独自拉扯抚养着弟弟和妹妹。经历社会的毒打和现实的蹂躏,高启强步履蹒跚从社会底层往上爬,从饱受欺负的守法公民,成为了一手遮天、独霸一方的黑社会老大。

作家路遥曾在小说《人生》中引用作家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正义在左、邪恶在右,一念之差也许就是一生之遥。

当唐氏兄弟百般凌辱,砸坏自己辛苦攒钱买来的电视时,高启强选择了抗争搏斗;当街坊邻居听说市公安局副局长是他的靠山时,高启强选择了默不吭声、狐假虎威;当面对弟弟需要两万块钱开小灵通店的创业渴望时,高启强选择了铤而走险,成为打手,最终走向万劫不复的犯罪深渊。

《狂飙》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正邪间的斗智斗勇,也是人心浮动和人性抉择。看《狂飙》的过程,就是观众跟着剧中角色,一次次作出抉择的过程。从老实本分的小鱼贩,到谎话连篇的古惑仔,再到罪恶滔天的犯罪分子,每次的选择都把剧中角色的命运推向新的位置。

高启强的阴险毒辣、不择手段是一种人性,是沉沦的人性。安欣的沉稳坚韧、正直善良也是一种人性,是高贵的人性。就像有人说,只有看懂了高启强对人情世故的拿捏,才能明白安欣保持初心有多难,有多可贵。正因为有一个又一个“安欣”的忘我付出甚至是牺牲,这个社会才充满了祥和与安宁,我们才能安心地生活。

电视剧《狂飙》充分尊重了观众的智商,刻画了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发家史,揭露了盘旋在剧中京海市多年黑社会的历史成因,在扫黑除恶、弘扬正气的大前提下,让整部剧显得更加有血有肉、顺情应理、合乎逻辑。

如果说《狂飙》大获成功带来什么影响,可能就是让演技派坐稳了荧屏“顶流”。前几年,为了博取关注度和话题度,头部剧集通常都要起用“顶流”明星,后来演变为由流量明星搭配实力派演员的主演阵容。2023开年则让人感到明显的荧屏风气之变,张译、张颂文、张鲁一、于和伟几位来自“叔圈”的“顶流”一举撑起了《狂飙》《三体》等开年大剧,此消彼长之间,是“流量”们的淡出。

而《狂飙》中的配角塑造出的人物也很有代入感,而且对比之下有很大的反转,让善与恶在明暗中交织、在对峙中浮沉,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群像剧,《狂飙》无论正反面角色都生动鲜活。不仅主演“双张组合”(张译、张颂文)一颦一笑都是戏、人物塑造精准到位,连每个配角都有相辅的成长线,且都贡献了可圈可点的表演——李响(李健饰)、唐小龙(林家川饰)、唐小虎(孙岩饰)、老墨(冯兵饰)、陈书婷(高叶饰)、泰叔(倪大红饰)、高启盛(苏小玎饰)、李宏伟(阿如那饰),他们把剧里所有的配角都演“活”了。

剧中,老默的棒棒糖、陈书婷的“衣带杀”、李响的保温杯,都让观众印象深刻,每个配角的表演都不是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演员也不是过场的工具人。很多演员在二度创作中填补细节“腻缝”,把生活的“毛边”翻出了花。

谈到《狂飙》的选角,导演徐纪周表示,选演员还是尽量选有阅历的,张译和张颂文都有生活阅历和感悟,这两个主角人物就像靶心,外围一圈一圈的角色则像靶环一样,表演风格要和人物气质相契合。建组时,徐纪周和每个演员谈过,发现大家都有表达欲。

在拍摄现场,徐纪周非常鼓励演员的自由发挥,他希望每个演员都能对人物有自己的解读,在喊“预备,开始”之后,他会把现场交给演员,“把世界给你,你是真实的,导演、编剧不存在了,让演员在戏里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照着剧本变成一个背词的机器。”

剧中,贾冰饰演的徐江在逃亡中有场打电话的戏。徐纪周说,这戏本来就是徐江打个电话就走了,贾冰拍戏时又加了一番儿,打完电话返回来掏钱,想了想又把钱装兜里走了,把这个黑老大落魄后的抠搜劲诠释得生动到位,“我觉得贾冰把自个特有的包袱都玩儿得很好。”

影评人谭飞认为,《狂飙》中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小特点,每个配角都在把自己当成主角在演,所有演员不管戏多戏少都在整个的气场里,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生活化和细节化才会让人物有血有肉。

热播剧《狂飙》虽然已落下帷幕,带来的思考仍在继续。《狂飙》有没有“烂尾”,不一样的观众可能有不一样的看法。好在,对这部大热剧集,网友们普遍比较宽容,也把更多注意力放到了角色的塑造和演员的表演身上。对于创作者来说,获得观众的这种宽容是幸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感到心满意足,放弃更高的追求。一部剧的热度可能是一时的,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一定会在未来被反复打量,其含金量也必须接受时间的检验。

《狂飙》作为一部凸显真实性的扫黑除恶剧,不管是表现反派角色的复杂性格,还是塑造正面人物的有血有肉,当然呈现出了创作者的高超功力和扎实工作,但它其实也是对早期经典警匪剧的一种继承和延伸。所以对《狂飙》的评价,也应该放置到整个国产警匪剧、扫黑除恶剧的大视域里进行。对比早期的同类型电视剧,它有了哪些突破与创新、又表现出哪些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对比许多作品令人回味无穷、印象深刻的结尾,《狂飙》到底还有哪些还可以提高的地方?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关注、讨论。

就此而言,《狂飙》虽然已经大结局,但它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已经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一笔。近些年,观众持续呼唤好剧,渴望国产影视剧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好剧涌向市场,好演员开始得到更多发展空间。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该被“饭圈”那套“流量游戏”搅乱。要知道,像《狂飙》这样的影视剧,从打磨剧本到选择符合角色个性的演员,从搭建场景组织拍摄到演员沉下心琢磨表演细节,再到后期的制作和推广,整个过程中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但这两天,部分舆论却逐渐从“探讨剧情”“点赞好作品”滑向了“饭圈”的老路子。对主创关系不和进行猜测,“深扒”演员私生活,为演员建立粉丝站、设立站姐……拉踩引战、捕风捉影,制造矛盾引流,这些已被诟病多年的“饭圈乱象”又借机冒头“乱飚”,给影视剧的创作环境带去了本不该有的负面影响。

当一部好剧靠自身的硬实力得到舆论关注的时候,主创团队需要的是诚恳的评价和理性的探讨。反复进行恶意炒作,对演员拉踩引战,挖掘主创隐私等行为,不能给好作品助力,只会让好演员备受干扰,让好作品的光彩被淹没。好剧需要好的创作团队,更需要好的市场环境,可别让“饭圈”那套再来荼毒好作品了!

作品彰正义,社会盼久安。《狂飙》的火热,折射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向往,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扎实成效的认可。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是社会毒瘤,剧集内外的“安欣”们初心不改、利剑剜毒,为的就是守护朗朗乾坤,让人民安心。剧集告一段落,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狂飙”仍然在路上。正道沧桑,邪不压正,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京海”有安澜,人间更安好。

剧已落幕,但很多观众仍在“飙瘾”发作、随剧狂飙,不要在剧中迷失自我。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可以看到,中央扫黑除恶、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行动一路“狂飙”。

与此同时,党政领导干部只有在“不忘初心”“自我革命”之路上“狂飙”,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当面对正义与邪恶,面对是与非,我们每个人该怎么抉择?网上有句话说得好,“无论生活怎样,保持清醒,保持善良”。

编辑 | 霍然

综合 | 新华社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 北京日报 浙江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