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狂飙》,让入戏的观众有些恍忽。它让人感受到真实,又有些亲近,身边人何尝不是剧中人?我们身边那些熟悉的人、亲近的人,或多或少有他们的影子。人情与法理交织碰撞擦出的“火花”,照在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2023开年最火电视剧《狂飙》已迎来大结局。虽然结局前的几集剧情使不少观众觉得有些迷惑,但并不影响这部剧整体的成功。作为扫黑除恶剧的最新代表作,《狂飙》有其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有真实感很强的剧本基础,有演员出色的发挥,其贯穿全剧的人情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内在冲撞,更编织出一道细密而又引人沉思的情、理、法交织之网,让《狂飙》更具复杂人性的表现张力。
↑海报据@狂飙官微(下同)
人情关系下的内心挣扎
《狂飙》一开始就对剧中人物高启强的活动场所进行了刻画,一个充满鱼腥臭的鱼档,一个拥挤但不乏热闹的菜市场,一排简陋的工厂员工宿舍楼……这些是高启强每天活动的地盘。虽然菜市场管理员高小龙、高小虎的飞扬跋扈,让观众觉得这个地方并不友好,但这并不影响旧厂街是个人情社会:菜贩子们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日常场景也有温馨表现。高启强在面对警察安欣时也数度说到,高小龙、高小虎是他的街坊,从小玩到大的,他们并不坏。这样的说法,也是人情社会的一个标志——可以有冲突,但彼此的身份认同也可抵抗外来压力。
这就是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他所说的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的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旧厂街虽然不能说是宗法群体,但把“亲属关系”置换为“人情关系”,差序格局同样成立。这种格局在保护其成员避免困境的同时,也阻碍了完善法律制度的发展。
高启强砸了别人的等离子电视,第一次进了公安局,安欣转交高启强弟弟妹妹送来的年夜饭,这是《狂飙》第一个展示温情的情节。以此为标志,安欣与高启强有了对手之外的另外一种人情联系。这种联系在全剧中一直都有体现,因为捍卫法治,两人水火不容;因为彼此了解,又掺杂了敬畏、喜爱、同情等复杂情感。在情感层面,安欣与高启强在剧中是互为正反面的关系,这成为《狂飙》最强的戏剧张力来源。观众持续讨论两个人的较量,其实是带有一种审视眼光:究竟会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
《狂飙》在正反面人物关系当中使用人情元素,出发点是非常朴素的,一个警察内心善良、柔软、富有同情心,并不影响他黑白分明、坚持正义;一个坏人做了许多坏事造成恶劣后果,在得到惩罚的同时,看到他如何从软弱变凶悍的过程也很重要。人情元素的融入,并未混淆善与恶的边界,但通过他们各自内心的挣扎,观众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人,以及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不同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所作出的不同选择。
人情与法治的内在冲撞
一部《狂飙》,让入戏的观众有些恍忽。它让人感受到真实,又有些亲近,身边人何尝不是剧中人?我们身边那些熟悉的人、亲近的人,或多或少有他们的影子。人情与法理交织碰撞擦出的“火花”,照在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狂飙》的这种人情表达是一视同仁的,在公安局大院里,因为父亲因公殉职,安欣作为孤儿被安长林副局长收养,也被局长孟德海视如己出,崔姨把安欣当成未来女婿,孟钰也喜欢安欣……从家庭到单位,安欣其实是被一张温情的网包围着也保护着。安欣对工作的莽撞与执着,对情感的不安与逃避,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要独立且证明自己。在单位中有些任性的安欣,通过旧厂街打开了一道与外界联系的大门,在一个大院之外的世界中,安欣找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安欣也起到了一个载体和媒介的作用,使公安工作与社会情感拥有了一种畅通的联系。
《狂飙》在人情元素方面的大胆刻画,在于剧情涉及法治时采取了严肃、严谨的创作态度。有一个细节颇具代表性:安欣在送孟钰去机场时两人口角路边违规停车,交警杨建因安欣忘带驾驶证要暂扣车辆,当安欣亮明刑警身份后,交警表示,交通违章可以帮你,但下次我触犯刑法你能帮我吗?这提醒了安欣,所以当交警决定减轻处罚先行放行时,安欣坚决选择了按原处罚决定执行。在检察院接到举报调查安欣时,安长林与孟德海划出红线,明知安欣被诬告,也绝不干涉;而在省教育整顿驻点指导组组长徐忠被要求配合调查时,他也立刻放下在京海市的工作,回省接受调查……类似的细节与情节,在剧中还有许多,这传递出一种坚实的价值观:法可容情,但法治不会被人情干扰,根据规章制度办事,才会建立信任与信心。
要完成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离不开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彻底转变。对整个社会而言,这种转变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具体到个人,每一次行为决策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内心斗争。《狂飙》正是通过安欣、安长林等角色形象地展现出其中的丰富性。
补足“差那么一点意思”
《狂飙》得到广泛好评,正是因为对人情与法治的齐头并进展开讲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通过对人物与剧情的打量讨论,一种社会情绪也得以借助剧情被释放出来。
在历时多年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人们通过官方平台与媒体报道,看到了黑恶势力的恶劣,也看到了国家除恶务尽的决心,但体现到影视作品中,却总有一种拍得“差那么一点意思”的感觉。
这个时候,《狂飙》把“差那么一点意思”进行了补缺,让观众看到了扫黑除恶大案背后公检法的艰辛努力,也看见了时代变迁下人的生存百态,因此,诸多漂浮于案件报道表层的一些猜测甚至疑虑,在《狂飙》这样的电视剧作品中找到了答案。观众的释放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的社会现实生活。
自2017年《人民的名义》使反腐剧备受关注之后,近五年来,同题材或者相关类型的反腐扫黑除恶电视剧作品,都在真实性上下了不少功夫。如2021年播出的《扫黑风暴》,因案件原型是来自像操场埋尸案、孙小果案这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大案要案,而对观众造成强烈吸引力;2019年播出的《破冰行动》,则根据2013年广东省歼灭“亚洲制毒第一村”真实事件改编,令人倍感震撼……《狂飙》的爆红,再次验证了同类剧引起广泛共鸣的一个规律:真实性加艺术性,两者互为作用,在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强化了电视剧价值观的表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种现实意义,体现在对“恶”的思考方面。人们会发现,恶一旦被鼓励,便只会膨胀而不会收缩或消失。这一点在《狂飙》高启强身上有体现,在其他扫黑除恶题材中也有体现,黑恶之所以难以被全面终结,在于第五集当中如徐忠所说的“不公平的分配”,也在于社会秩序中对恶的让步。
这正是《狂飙》这部电视剧被拍摄出来的意义,它不仅是弘扬安欣所代表的正义,也不仅是批判高启强所代表的邪恶,而是系统性地对黑恶势力产生的地方进行了充分反思。观众喜欢这部剧包括剧中人物,想必也包含着一份想要了解真相与反思的成分。
正如徐纪周导演所说的那样,拍摄《狂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打击邪恶、弘扬正义。而一个好看的、令观众信服的故事,则会把正确的价值观,更为迅速有效地传递到观众心目中。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