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偶然看到一个所谓第三方票房预测。

关于即将上映的《风再起时》,有三家媒体给出了1.9亿、1.5亿和1.3亿的总票房预测数据。

重点在于“总票房”。

那么如果转化一下,不考虑导演、题材、规模投资和众多配角及龙套演员,只谈郭富城和梁朝伟这两位现下香港影坛“大浪淘沙”之后的大咖演员。

这两个人加起来,不值两亿票房?

香港电影这些年确实有些“萧瑟”。

无论在票房表现还是题材广度、年出产量上,确实都有式微之像。

尤其在内地市场,十亿票房就算是香港电影的头部成绩,而内地电影则早已冲破五十亿大关,更有多部破二十亿、三十亿和四十亿票房的作品。

但这些媒体预测是认真的吗?

记得当年的《无间道》,集合了梁朝伟和刘德华两个一线大咖,用庄文强导演后来的话来说,找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随便拍一部,在香港市场都能破两千万票房。

前提当然是拍商业电影。

其实这句话放到今天也同样适用,或许可以这样阐述,找到郭富城和梁朝伟这两个演员中的任何一个,随便拍一部商业题材电影,三亿票房起步都应该是常态。

可能有一些人会有异议,比如经常见到的句式是,「某某某就算了吧」。

但理性一点,要学会数据说话。

内地电影的票房起飞,从一零年代开始。

最近十来年的时间里,郭富城主演了九部、梁朝伟主演了七部商业电影。

郭富城有三部电影低于一亿,破两亿、六亿和七亿票房的电影各一部,破十亿票房的电影三部,梁朝伟破一亿和两亿票房的电影各两部,破4亿的电影一部,破二十亿的电影一部,电影《无名》正在上映。

票房问题与很多因素相关。

比如题材、宣发、档期、排片或者观影风向等等,都会造成影响,但客观来看,“有扑有爆”其实是一种常态,随便挑个大明星出来,列出票房数据,都不会例外。

郭富城主演九部,低于一亿的算“扑”,那么另外六部的成绩自然算“爆”,而其中破十亿的三部就是“大爆”,梁朝伟即便不考虑那部破二十亿的《捉妖记2》,成绩也起码在及格线之上。

所以综合来讲,二人的商业号召力都不应该被质疑。

网络言论一般都很可笑。

比如单独拿郭富城来讲,有三个香港年冠并破过一次华语片影史纪录。

三部电影分别是《风云雄霸天下》、《寒战》和《寒战2》,有人就说了,这都是双雄戏,所以不能算作他个人的影响力。

但不管是不是双雄戏,有两个标准可以说明问题,其一是电影排名和戏份对比,郭富城毫无疑问皆是电影大男主,其二是对手演员,无论是郑伊健还是梁家辉,离开和郭富城的合作都没能拿过年冠。

再如郭富城在内地也有三部电影破十亿票房。

即《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无双》,也有人长期“不忿”,他们不承认《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三巨头”配置,认为《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换谁上去演都能破十亿,又认为《无双》是周润发一个人扛起来的。

类似言论在网络上周而复始,出自何人拥趸,大家其实也心知肚明。

其实很荒谬。

按照这种逻辑,随便是哪个演员,都能扯出一堆理由来否认个人号召力,题材、导演、合作演员、档期和运气,随便一条拿来略加发挥,都足够否定想要否定的演员。

只不过稍有素质的人,一般都不会做这种事情。

仅此而已。

说回《风再起时》的情况。

相对很多电影的瞻前顾后,撇开各种网络传言,这部电影其实只定了一次档。

就现在的趋势看,也并没有“见势不妙,撒腿就跑”的征兆。

在不限制场次大规模点映的情况下,甚至另行安排了多场影评专场,种种表现说明,片方在电影品质层面有绝对的把握和信心。

起码来讲,电影《风再起时》的台前幕后,都表现出了足够的气度和波澜不惊的风度。

在拥趸的角度当然忐忑,他们关注预售和排片,到处搜寻电影口碑讯息,进行着关于各种可能性的讨论,还有很多人就把所谓“第三方预测”奉为圭臬,要么幸灾乐祸,要么悲观以待。

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很多人可能都低估了这部《风再起时》。

因为就前期首映和在香港做过的小规模优先场放映来讲,那些只言片语的快评,受限于样本数量的不足,不可能有任何的代表性。

任何一部电影的口碑,都需要有足够的观影感受才能形成。

而就近期多个预告情况来看,《风再起时》其实并不缺商业元素,但翁子光不以场面爆裂为追逐目标是对的,他将商业元素打散后揉入整部电影,既有史诗式的浪漫,也有扑面而来的绅士、优雅、狠厉、桀骜和深沉。

何来沉闷?

而如另文所言。

历史上关于“四大探长”题材的电影,最高票房也仅有《追龙》的5.7亿。

这路子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再转而看看香港影史上那些成功的电影。

从《无间道》、《功夫》、《寒战》到《无双》,有哪一部是追逐场面和商业效应而崛起的?

所以把话放在这里。

电影《风再起时》如果不破两亿。

欢迎打脸,绝不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