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深海》从电影院走出来时,我的心情着实非常复杂。
目前,该片在互联网上口碑两极,确实是优缺点明显,褒贬不一都有其合理性。问题主要是剧作上的短板,仅从商业电影的剧作规律来说,除了最后的反转,前面的剧情人物关系构建不够充分,使得后续高潮缺乏合理性,女主参宿“找妈妈”和南河“搞事业”的两个人物动机没有有效整合并分出主次,部分单场戏流于炫技,并未有效服务于人物建立和故事发展。
可思来想去,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走进影院观赏的作品。
《深海》剧照
在我个人看来,《深海》最大的价值在于创作的多方面冒险,最大的问题也在于太冒险。
众口一致的称赞主要集中在视觉呈现,《深海》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精研,多年磨一剑的执着,对中国动画行业带来的技术进步意义,在近来的相关采访中已被报道了不少,不再赘述,但同样,这种创新自带风险,也有不少观众认为美学风格上太“满”,绚烂到极致的斑斓之海,喜欢的自然喜欢,然而对于不适应这种“色彩轰炸”的朋友来说,若是几场重场戏的呈现是惊喜,而一个多小时的持续刺激,会让部分观众疲劳。
《深海》剧照
另一种冒险,则是故事主题。近年来,能成为“爆款”动画电影,大多以神话经典和民间传说作为原始文本,优势是大IP自带群众基础,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天然能让观众感到亲切,无论是《杨戬》《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还是田晓鹏的前作《大圣归来》,都既延续也重塑了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方向,但动画是否能进行现实主义创作?是否能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之前的《雄狮少年》做出了勇敢的尝试,而《深海》无疑也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在我看来,《深海》以奇幻外壳,包裹的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小人物故事。讲述现实中小人物的故事,相比神话和英雄叙事,在动画片的商业价值上,先天存在劣势。
《深海》剧照
更为冒险的是,《深海》所选取的这个小人物的故事,也并非一个“小人物逆袭”“社畜辛酸”等能让更广泛观众有所共情的叙事,抑郁症儿童这个选题,本身社会关注度和大众知晓度不算高。更“要命”的是,以儿童为主角的动画,在国内大多数观众的认知中,定位相对低龄,可《深海》却完全不是一个适合低龄儿童观看的故事。一些带着幼儿进了电影院的家长,难免会有种“受骗感”。
《深海》剧照
“动画不应该是做给小朋友看的吗”,这是前不久《中国奇谭》面临的一句质疑,也引发不少争论。事实上,纵观全球动画创作,其多元性毋庸置疑。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并非服务于某一特定观众群体,而是以其形式风格的多样性能有兼容各种叙事探索和观众群体的可能。
回到《深海》这部作品上,除了动画艺术形式表达的多元之外,我们还应思考儿童群体可以观看什么样的作品。是否有复杂表达的、不够“阳光”、悲剧性的动画故事,就不适合孩子观看?孩子是否应该在摈弃灰度的真空温室中成长,才是最好的选择?
《深海》剧照
成长是渐进的过程,除了自身生理上的阶段性长大,外界对儿童心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处理复杂问题和情感的能力,来自外部环境变化和事件发生的刺激。那些体验和观看到的一切,凿开了我们儿时心智的一片混沌。外部刺激的强度,直接经验自然强于间接经验,相对于亲身经历,也许先在文艺作品中间接了解世界的灰度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是孩子成长中,较为安全的了解方式。
在我看来,《深海》并非适合全年龄段的儿童,但适合已经开始懂得和体验悲伤、失落等复杂情绪的儿童。当我们在说“为孩子好”时,承认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应该和保护孩子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说“孩子什么都不懂”时,也是对自己童年的背叛。
请静下心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是否还记得人生中的第一次悲伤?
《深海》剧照
看《深海》的时候,我想起了身边的很多人。曾经五岁的表妹,父母离婚后寄住在亲戚家,一个人默默洗自己的衣服,不敢叫任何大人帮忙;独自离家寄宿的朋友,年纪小小已懂得看大人眼色;自婴儿起父母就在外打工的朋友,小学时就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孩童时的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完美快乐的真空里,现实世界中一旦风雨来临,即使长辈再如何想撑起一片天,也难免有冷雨落在孩子的头上。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是否内心有一个角落,永远留在那个冷雨夜。
田晓鹏导演非常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点:孩子的悲伤与无助。《深海》这个故事,以绚烂色彩,包裹了一声微弱的呼喊:在我们刚懂得悲伤却无能为力时,在大人们忽视和否定这些悲伤时,有没有一股力量,能托举起我们?
所以当看到参宿抱着小黄鸭的游泳圈,在风浪中浮沉时,可能共情这部作品的观众,有不少觉得像回到了自己曾经最脆弱的时刻,甚至不是儿时,而是人生每一个脆弱关口,脆弱得觉得自己面对世界,是个无力泅渡的婴儿,当我们发出孱弱呼救,却没听到亲人的回应时,有没有人救救我?
对此,田晓鹏给出了一个温柔的答案,也许会有善良的人给你一束光。甚至南河这一人物形象,也许并非外部的救赎力量,而是一个成年版的参宿,一个即使依然弱小,“再也回不了家”,依然记住儿时的无助,自渡并愿意渡人的我们自己。你看,救赎事实上不会来自神话里的英雄,但可能会来自你自己,和愿意托举你一把的陌生人,哪怕你和他都处于世界边缘沉默无声。
《深海》剧照
今年的春节档,不少电影是宏大叙事,集体主义的凯歌我们耳熟能详,但个体的渺小痛苦几近失语。合家欢电影,大部分讲述家庭永远是温柔港湾,但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有如此的幸运。在春节档中,《深海》讲述了一个既私隐悲伤又不那么合家欢的故事,这很勇敢。
作为观众,我愿意体谅它的缺点,因为创作者的温柔和悲伤,太真实地发生在我面前。结合田晓鹏的采访,你似乎能从每一帧里看到一个薅着头发皱着眉的高敏社恐强迫症创作者又真诚又笨拙的形象。如果愿意放下固有审美和剧情期待,专注跟随和沉溺这场穿梭斑斓之海的悲伤旅程,也许你最后会被浪潮扑来时的情绪和共鸣,敲打得浑身震颤。
批评有理,但我们依然可以留足对真诚创作的尊重,叙事技巧可以通过经验累积和后期训练提升,但创作者的真诚,很容易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和隐藏。就像我们的成长本身,我们应该记住自己的每一次哭泣,也希望我们的创作者能保持对自己和他人悲喜的高度敏锐和共情,并愿意为之书写和发出声音,那也是我们自己声音的记录。
《深海》剧照
(来源 澎湃新闻)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