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年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那么一家子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看春晚,必定排在高位。
今年的春晚,依旧热闹。
王宝强时隔15年重返春晚舞台,却成为这届春晚最忙的人。
图源:迷妹速报
沈马组合发挥依旧稳定,开屏羽绒服猛戳大家的笑点。
黄渤再上跑步机,别人演节目他锻炼身体。
图源:狐厂大拷问
每到这个时候,春晚越是喧闹,我们越是怀念起那些已经从春晚舞台上消失很久的面孔。
比如陈佩斯。
恍惚间,陈佩斯已经离开央视春晚的舞台快二十年了。
很少有这样一个演员,能让我们如此念念不忘。
为喜剧而生
陈佩斯仿佛天生就和喜剧有缘。
他爹表演艺术家陈强去布达佩斯访问,排演之中得到妻子生了的消息,索性为儿子取名“陈布达”。
两年后,二儿子出生,叫“佩斯”自然顺理成章。
这个来源带着几分诙谐色彩的名字,拉开了陈佩斯人生的序幕。
曾经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用“五彩缤纷”造句。
同学们正在苦思冥想之中,陈佩斯站起来对老师说了句:“我放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豆花儿屁。”
老师气得把他赶出课堂,同学们倒是哄堂大笑。
被笑声围绕的陈佩斯,那一刻或许是享受的。
经历了特殊的年代,陈佩斯苦不堪言,陈强给陈佩斯找了条出路——进电影厂当演员。
为了让陈佩斯考上,陈强亲自辅导他念台词、吊嗓子、走台步,但因为长得“贼眉鼠眼”,陈佩斯报考北京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都一一落选,最后侥幸特招反派演员的八一电影厂。
但那些伟光正的角色陈佩斯一概演不了,出镜的戏份不多,只能跑跑龙套。
陈强吃过亏,生怕儿子前途被耽搁了,恰逢新时代到来,百废待兴,陈强就拉着儿子演了新时代第一部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
这部电影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更是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不少欢笑。
之后,他又参演了温情喜剧题材的经典之作《夕照街》,并创造了经典的“二子”形象。
沿着喜剧这条路,陈佩斯一路狂奔。
陈强曾告诉儿子:“老百姓过得太苦了,你把喜剧演下去,给大家带去欢乐吧。”
这句话,陈佩斯一记就是一辈子。
怀揣着父亲的谆谆教诲,陈佩斯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高光
后来,陈佩斯遇到了朱时茂。
两人把演员平时训练的小品进行加工,就有了《吃面条》。
试演时,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一位食堂的大师傅,笑得胸前的扣子都崩开了。
春晚前半小时,导演还在犹豫着这个节目适不适合放在春晚上,最后咬着牙拍了板:“你们俩上吧,出了问题算我的!”
于是,在1984年春晚的舞台上,陈佩斯把一碗“空气面条”吃得眉飞色舞,味道十足。
从一开始的狼吞虎咽,到最后的难以下咽,陈佩斯滑稽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让全国的大街小巷都充斥着笑声。
第二天,朱时茂上公厕时,都能听到隔壁孩子在模仿《吃面条》里的桥段。
之后,便是一系列让人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的作品。
《羊肉串》里,陈佩斯假扮新疆人卖假羊肉串,树立起一个狡黠的小市民形象。
《警察与小偷》里,假冒警察的小偷形象入木三分。
《主角与配角》里,“贼眉鼠眼”的陈佩斯,抢光了“浓眉大眼”朱时茂的风头,不仅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更是输出了许多名场面。
从那句“队长别开枪是我”,到讽刺意味满满的“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么”,都已经刻入了我们的DNA深处。
陈佩斯的小品都很高级,不装疯卖傻,也不拿他人的残疾与苦处做文章,只靠鲜明的人物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撑起。
只要春晚名单上有他们,观众们甘愿熬夜等待他们的出场。
为了给大家送去笑声,陈佩斯还开辟出了另一条路。
1991年,陈佩斯成立电影公司,那是中国第一家集创作、制作、发行于一体的民营影视公司。
公司成立之后,陈佩斯投资并主演了《编外丈夫》、《太后吉祥》等一系列喜剧电影。
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什么叫喜剧,陈佩斯拍完电影,还要一场一场宣传,最多时候每天跑7个场子,还要给观众附赠小节目。
一天下来,为观众签名签得手都在抖。
喜剧置身茫茫旷野无人问津,他决心做开路的先锋,故而用“喜剧”给公司命名,两年后公司更名为“大道”。
他想要在喜剧和观众之间铺一条通天大道。
挫折
但拓荒者总被荆棘刺得浑身伤口。
陈佩斯的电影口碑很好,但不怎么挣钱。
每一部电影赚回来的钱,只够下一部电影的前期花销,所以陈佩斯经常要借钱拍电影。
问题出在票房瞒报上。
陈佩斯派出去5个调查团,发现有的地方演了7场只报3场,有影院明明有100个观众,却告诉他只有10个。
号称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的《太后吉祥》投资了400万,按照估算票房能达到1300万,但最后只收回了30%的利润。
巨人挺身而起,却难以扫清整个时代的尘埃。
那个时候的陈佩斯,半年时间花在了拍电影上,半年时间用来排小品,忙得连轴转。
电影事业收支不匹配,原本驾轻就熟的小品,也逐渐脱轨。
因为和导演等人创作理念的不合,节目经常要被反复审查和调整。
即使最后勉强上了春晚,效果也离自己的预期差了十万八千里。
陈佩斯和朱时茂,经常陷入失落之中。
1998年,陈佩斯构思7年的《王爷与邮差》终于面世,演出服都是他亲自找人手工缝制的。
但在直播中,这个节目却问题迭出。
原本是重点的枪声和万众欢腾的音效,并没有按时播放,让舞台效果大打折扣。
更糟的是,朱时茂的话筒突然掉了,只能拼命靠近陈佩斯,蹭他的话筒说话,声嘶力竭地吼着。
台上陈佩斯涂着红脸蛋,戴着假辫子,仿佛一个站在旧时代废墟中哭泣的残党,又好像一个与众人格格不入的小丑。
下场后,陈佩斯哭得像个孩子,因为“效果和彩排比差远了”,一门心思扑在艺术上的他,不能接受这个结果。
《王爷与邮差》,也成为陈佩斯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的绝响。
开山
即使“退隐”,大家也都惦记着陈佩斯。
2013年,央视春晚导演哈文邀请陈佩斯和朱时茂回来演出,他们一口回绝。
2014年,央视春晚导演冯小刚再次邀请二人出山,他们又拒绝了。
这些年,关于陈佩斯朱时茂即将登台春晚的谣言,更是一年接一年层出不穷,两人需要不断澄清。
毕竟,陈佩斯有了“新欢”——话剧。
从央视春晚舞台消失的那些年,陈佩斯一直投身在话剧之中。
如果说拍电影是拓荒,那么在二十多年前,那个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没人愿意花钱买票看戏,陈佩斯排话剧的难度不亚于开山。
2001年的《托儿》是陈佩斯制作的第一部话剧。投资前,制作人告诉他,这个话剧可能赔30万。他咬着牙说:“我投,我做。”
排练的时候,陈佩斯整晚睡不着觉,梦里都在背台词。
每天都靠大量的安眠药入睡,第二天早上起来灌一壶浓茶提神。
直到开始巡演,陈佩斯才发现,很多小地方的剧场环境之恶劣,远超过他的想象。
上台表演前,他还要亲自带着大伙儿赶走闲散人员,清扫剧场的粪便和垃圾。
史航曾经评价:“如果评选对中国话剧有‘苦劳’的人,陈佩斯一定排在第一。是他最初把一个个根本没有话剧文化的码头跑出来的。 ”
从2001年初做话剧到2004年,陈佩斯完成了自己的舞台三部曲——《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
这三部话剧巡演过45个城市,拉动票房6000多万元。
但这冰冷的数字,并不足以概括陈佩斯为话剧发展做出的贡献。
排话剧是体力活,但这些年来,陈佩斯一直坚持在一线。
在巡演《亲戚朋友好算账》时,陈佩斯规定演员一年不能请假;
2006年重排《托儿》时,他1个月痩了6斤。
在准备《雷人晚餐》期间,他每天工作11-12个小时,形容自己已经“苟延残喘”。
朱时茂曾经来帮忙演了几期,说实在受不了这个苦。
陈佩斯“不爱钱”。
一场采访中,主持人问陈佩斯,怎么不去走穴赚钱,一定能赚得盆满钵满,赚来的钱可以买房买车。
陈佩斯却说自己对物质生活没有那么追求,多贵的车也不过四个轱辘,买再大的房子也不过睡在一张床上。
自己曾经花大价钱买了最好的床,但还是只睡得习惯炕。
陈佩斯又很“爱钱”。
朋友们都知道,陈佩斯不怎么接广告,但只要一破例,就肯定是要排话剧了。
排话剧《阳台》前,有一个奶制品广告找上门,陈佩斯假装摆谱:“拍广告啊,不行,我没时间。”其实,心里在想:“阿弥陀佛,千万别跑了。”
这么多年,他一直有一条规矩——
不管谁来看戏,不管多大的面子,多高的身份,都得自己花钱买票,从不赠票。
在他看来,付出就该有回报,为了辛辛苦苦打磨的作品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事。
陈佩斯还专注于培养喜剧新人,开办喜剧表演训练营,亲自培养喜剧人才,并且不限制学员未来的发展。
在2020年,北京春晚的舞台上,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和朱时茂的儿子朱青阳,把父辈经典小品《吃面条》搬上舞台。
台下的陈佩斯胡子与眉毛早已被岁月染白,却笑得合不拢嘴。
那一刻,他或许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1984年,在观众的欢笑声中端起瓷碗的那一刻。
又或许看到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灌溉,喜剧这棵大树终于枝繁叶茂,有了后继的力量。
陈佩斯曾经说,他希望后人都比他强,大家最好把他忘记了。
但我想,无论岁月再怎么向前,世事再怎么变迁,我们都会记住他的名字。
毕竟,没有他,我们的快乐不会如此丰满。她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