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几年,全球电影市场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境地,连《阿凡达2》这样的超级 IP 都让迪士尼股价栽了个大跟头。

编辑搜图

国产片更是吓得按兵不动,有些干脆推迟上映,生怕赔的底裤都不剩。电视剧日子也不好过,流量打架,争得你死我活,收视率全靠吹和买。

综艺节目却像是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总给人一种默默“闷声赚大钱”的错觉。因此还多了一种艺人,他们没有任何影视歌作品,每天在各个综艺里穿梭,简称“综艺艺人”。

现在打开各大平台,首页上都挂着好几个综艺。从剧本横飞的恋综,到尴到人头皮发麻的真人秀,再到硬挠观众脚底板都笑不出来的脱口秀……综艺节目的形式也变得五花八门。

编辑搜图

恋爱、结婚、带娃,旅行、种地,做饭等常规题材,已经满足不了观众们逐渐刁钻的口味。为了提高收视率,资本绞尽脑汁,甚至连离婚都能搞出一个综艺,可真是把窥探隐私玩儿到了极致。

中国综艺刚兴起那几年,任何一档综艺节目,只要不是太差,基本都会有人买账。特别是 05 年《超级女声》推出后,火爆程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当时互联网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给选手投票要用短信,一条短信 1 毛钱。那一年,这个节目短信总收入就超过了 1300 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按照一人投一票的理论来算,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 1.3 亿人都进行了投票,相当可怕!

编辑搜图

眼看综艺这么有市场,资本蠢蠢欲动,闻着钱的味道就扑了上来。经过计算以后发现投入跟产出比竟然是 1:5,真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特别是早期的综艺,可以说从开机那天起就是盈利的,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一档新节目的方案,往往由制作人和广告部一起出。从方案策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广告植入。

先是广告部和客户谈合作,拉来赞助之后,节目才启动制作。这样的策略,从根本上保证了综艺节目稳赚不赔。

而且赚的比你想象的还要多,那时候比较火爆的综艺,通常靠冠名和特约就能摊平成本。如果没有拿到上亿的广告费,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

在这种情况下,明星资源就变成了“硬通货”。没大牌明星,品牌方不给投钱,卖给平台也没人要。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砸钱请来那些传说中的“PPT 之神”。

像邓超、沈腾、鹿晗等这些有号召力的明星都是抢手货。会出现在每个节目方案的 PPT 上,但又有几个节目真的能请到呢?

明星本来就是稀缺产品,娱乐圈上能叫得出名字的就那么几个,中国人均可消费明星数非常有限,典型的狼多肉少。

在 2013 年以前,中国综艺节目还没有打开任督二脉,市面上受欢迎的节目类型无非就那么两种。

编辑搜图

一种是以《快乐女声》和《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选秀综艺;另一种则是以《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为代表的室内娱乐类综艺。

而这两种都已经走到了天花板,基本上整不出什么幺蛾子了。

直到 2013 年,《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资本猛然发现,综艺还可以这么玩儿?

原来,观众更想看的是明星的隐私,恨不得围观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这个发现,让资本看到了新曙光,赚钱还可以如此简单?

只需要找些明星露露脸,秀秀恩爱,聊聊家长理短,随便整点小市民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可以让观众们看得不亦乐乎。

编辑搜图

之后,资本迫不及待地宣布中国的综艺进入真人秀时代。对明星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这直接导致明星片酬暴增。

一个亿的制作费,七到八成都要给到明星,制作公司心里苦啊,但只能嘴上抱怨“完全是在为明星打工”。

因为这个市场就是这样,你不给这个钱,自然有人给。只能砸真金白银去哄抬明星的价钱,谁让客户爸爸只认明星呢?

有报道称邓超录一集跑男,收入是 100 万左右。而隔壁韩国,“国民MC”刘在石录一集《Running man》收入仅 6 万左右。也就是说,邓超录一集,抵得上刘在石跑一年的。

编辑搜图

于是乎,综艺节目变成了明星们的移动提款机。

谢霆锋光是在《十二道锋味》里面的片酬就是 2000 多万;陈小春带着儿子参加《爸爸去哪儿》片酬 3500 万;岳云鹏只是去综艺里面客串一下,就要 200 万出场费。

编辑搜图

相对于拍戏和开演唱会,综艺不仅来钱快还轻松。不需要演技,也不需要背台词,更不用担心没人买票。只要把自己家里那些事儿再演一遍,炒炒 CP,卖卖人设,就能赚钱。

除此之外,明星热衷于参加综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借机咸鱼翻身。

已经有不少过气艺人,通过综艺实现了二次再就业,只要人设立得好,不仅吸粉一大波,身价还能翻几倍。

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谁不乐意去啊!

当然,哪里有钱赚,哪里就卷,所以留给综艺的题材也已经开始不够用了,没那么多节目形式咋办?

一个字:“抄”。

我们目前看过的几乎所有火爆的综艺几乎都是“拿来主义”。完全照搬国外综艺,从模式,道具、甚至嘉宾人设,都一比一复制。

《爸爸去哪儿》引进的是韩国综艺《爸爸!我们去哪儿》;《跑男》照搬《Running man》;《极限挑战》拷贝《无限挑战》;这两年比较火的《向往的生活》也是挪用《三时三餐》。

编辑搜图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已经把国外 30 年所有综艺版权买完了,再想“汉化”都找不到素材了。更可怕的是,一个类型的综艺火了以后,立马会有大量后来者跟风。

因此,这几年国内的综艺节目大爆发,可繁华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抄袭泛滥,导致节目严重同质化。

别看中国这几年没拍出什么好片子,但“表演类”的节目却大行其道。《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还有今年刚上的《无限超越班》……

从形式到内容到导师,甚至炒作方式都一样,让观众傻傻分不清楚。

非要从一堆不知演技为何物的爱豆、演员里找演技派,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编辑搜图

其次,艺人不务正业,沦为综艺咖。

歌手无心创作,演员不再专注演技,都想着能捞一把是一把。甚至因为参加了太多的综艺节目,都快忘了自己本来是干啥的了。

魏大勋,正经的科班演员出身。结果戏没有拍几部,大大小小的综艺却参加了 80 多档,数量惊人!怪不得李诞吐槽:一个综艺不可以没有魏大勋。

像魏大勋这样的,娱乐圈大有人在。综艺节目无形之中破坏了他们作为演员的神秘感,在捞金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以前孙红雷扮演黑社会大哥,一出场就能威震四方。结果参加完《极限挑战》后,再演什么都透着一股喜感,分分钟让人笑出声。

编辑搜图

黄磊的新剧《县委大院》播出后,不少网友吐槽他太出戏,总感觉还是在参加《向往的生活》,下一秒就要去炒两个菜。

编辑搜图

如今,烂综艺大行其道,某些节目为了博眼球无下限。最惯用的手法就是恶意剪辑制造话题。热度是有了,但却本末倒置。

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节目内容本身,而是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明星之间的争吵。什么今天这个明星耍大牌了,明天谁和谁又不合了。

举个例子啊,在节目组的神剪辑下,赵文卓和林志炫两个大男人,竟然能因为开不开空调而吵起来……节目组为什么这么爱挑事儿?说白了,还不是因为观众喜欢看。

编辑搜图

流量搭台,小丑唱戏,观众看热闹。归根结底,烂综艺的盛行,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资本游戏,但如今这个套路已经行不通了。

之前的很多爆款综艺,都靠砸钱。请最大牌的明星,搞声势浩大的营销……但如今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以前给到制作公司千万级别制作费用的节目,现在直接拦腰斩。

随着短视频兴起,品牌赞助商的选择多样化,根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给综艺的钱越来越少。即便是那些曾经吸金能力超强的 N 代综们,也都在走下坡路。

《中餐厅》第六季只有 5 个合作品牌,比上一季少了 7 个;而《大侦探》最新一季合作品牌也从原来的 17 个直接降到了 7 个;就连国民综艺《王牌对王牌》第七季也少了 2 个赞助商。

编辑搜图

等不来钱,只能去适应环境。这时候,分账综艺兴起,商业模式开始从 B 端向 C 端转移。综艺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了,在视频上线后,平台会根据点击量,从会员费中抽取资金给制作方。

观众喜欢,看得人多,才有可能赚钱。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倒逼制作方提供优质内容。毕竟没有赞助商做冤大头了,就没有钱请流量艺人,如果内容再做不好,只能被观众抛弃。

在这种大环境下,《快乐再出发》成为 2022 年综艺界最大的一匹黑马。刚播出的时候也就一个赞助,几乎没什么人看好,硬生生凭着几个过气男艺人,把评分抬到了 9.6。

编辑搜图

等到《快乐再出发2》播出的时候,广告赞助涨到了 8 个。这不仅仅是从 1 到 8 的转化,而是开启了一个以内容为中心的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当综艺彻底沦为资本和明星捞钱的工具。只靠明星的家长里短、鸡零狗碎,来满足观众的恶趣味,终究是走不长的。如今时代变了,观众审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综艺也该重整旗鼓,再出发了。

参考资料:

新浪娱乐:揭秘明天天价综艺片酬背后狐厂娱乐观察:2022综艺观察:没有爆款也没钱飞娱财经:烂综艺靠什么赚钱?

文化产业评论:综艺节目跨入亿元时代:遍地黄金 闷声赚大钱

电影烂番茄:该管管了!如果放任这些乱象,综艺只会发展成娱乐圈的“毒瘤

编辑: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