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疯兔子‍‍‍‍

时隔7年,田晓鹏导演带着新作《深海》重新进入观众视野。与7年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大家看到了国漫崛起的希望,从而引起的一片好评不同,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再出发,《深海》接受的审视更为严苛,讨论的视角也更多。

单从画面制作的角度来讲,电影《深海》无疑将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复杂的粒子水墨特效、人物毛孔清晰可见的细节、毛发旺盛神态各异的小海獭们,都需要主创团队耗尽精力创作。片方曾在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中拆解过画面创作的不易:一个镜头≈20亿+粒子数量≈上千种颜色≈3个月≈140版分镜。

制片人易巧告诉骨朵,《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后,田晓鹏导演想要做一部更接近普通人的电影。于是在电影《深海》中,我们看到了其貌不扬的女主参宿,她没有特殊身份,甚至只是一个有点社恐的普通小女孩,而男主角南河也并非高大上的传奇英雄,他会被人无视,是一个没有光鲜亮丽身份的平民英雄。

观影之前,骨朵通过影片所释的物料对电影产生了很多想象,比如它或许是一个关于小女孩意外进入深海大饭店,在和小动物们的相处中被温暖、被治愈的故事。看完电影才发现,小动物们更像是背景的存在,而治愈小女孩的则是船长南河,是一个卖书的小丑,是会不计生死跳入海中挽救一个小女孩性命的普通大人。

若从故事角度来讲,《深海》的故事确实不够复杂曲折,但笔者很喜欢影片对于“深海”的解读。在影片中,深海不是深渊和幽暗,而是水墨粒子构成的色彩缤纷的世界,是打在身后的一束光。围困住参宿的是孤独和害怕,也是对爱和关怀的贪恋,而影片给小女孩这个封闭的内心世界包裹上了绚丽的色彩,仿佛在告诉她,“你看,即使眼前是灰暗,但身后还有光亮,只要回头,就能看见希望。”

正如影片的宣传文案所写:“无论困住你的到底是什么,请温柔、坚定地与它和解吧。”

深海绚烂

“《深海》不是一部常规的商业叙事电影。”

易巧表示,像《深海》这样的电影,已经放弃了燃向打斗场面,影片提供给观众的最大看点,是情绪的最大化,包括动物毛发、人物表演的细腻化处理带来的真实感,声音也在早期就进入了制作流程。

“其实声音在最后配一下就可以了,但这样的流程不能满足我们对小女孩细腻表演的刻画,表演动画师们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演绎一个小女孩。而《深海》是很重情绪的一部电影,非常需要真实可信的情绪张力和爆发力,所以我们等于是一开始就已经把情绪投入其中了。”

《深海》的制作过程同样不易。动画指导陈征表示,“《深海》光是片头制作就花了两年时间,平均下来一个镜头基本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虽然每个镜头20亿+粒子数工程量大,但它并非最大的难点,因为这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影片最大的难点在于把二维水墨变成三维立体状态,对于电脑而言是个挑战。”

视效指导吴敏智补充道,“我们当时电脑已经卡住了,稍微挪动鼠标就会导致电脑重启,后来基本每帧画面都需要渲染一周才能完成,但一周之后又会因为粒子的不可控面临新的问题,比如‘这么多粒子的颜色正确吗?颜色会不会很花?它的光对吗?光会不会过曝?它的形态是否好看?形态会不会乱掉?’等,这样的问题基本每帧都可能出现,我们也需要随时调整。”

《深海》的创新还包括在动画电影中呈现写实的表演,而这也意味着将为主创团队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想在动画画面里让大家看到像真人一样具有穿透力的细腻表演,所以动物和人物都必须做到毛发细腻真实。之所以选择海獭做影片中的主要萌物,是因为我们想让动物传达出温暖的感觉,让看到它的人都想要抱一抱它,但天然温暖的动物比如猫、狗,其他作品都已经多次尝试过了,我们这次想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而海獭是世界上毛发最多的动物,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

在讲述选择海獭的原因时,制片人易巧和两位指导跟骨朵讲述了大量关于片中海獭眼神、微表情等细节制作,以及他们长久以来对于海獭这种动物的观察结果,比如它有拟人态的一面,在某些时刻很像一个小朋友,会使用工具,用石头敲贝壳进食,包括海獭的生活习性、各种动态都在主创团队的观察范围内。

“治愈”之海

易巧表示,电影中的海并非物理意义上真实的海,而是一个主观的海。在可爱的小动物、亮丽的海面色彩之外,另一部分是写实、是对于内心的观察,五彩斑斓的色彩也是表现主题的手段之一,“因为绚烂背后隐藏的是悲伤、疯狂、挣扎。所以大家看到的绚烂的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的表层,我们的底层思考是希望跟大家探讨更贴近于我们生活的普通人,甚至是人生的问题。”

因此主创团队在《深海》这部影片中放置了很多追问,比如:“人生有意义吗?我们靠什么活着?如果是孤身一人,该怎么生活?像南河这样的普通人值不值得被探讨?他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他对于生活的想法和理念是怎样的?”

笔者在看《深海》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联想到《海底》这首歌的两个版本,原唱一支榴莲讲述了抑郁群体在负面情绪中的沉溺,凤凰传奇改编版则在挣扎和绝望中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希望。而《深海》这部作品,有灰色调的压抑,有彩色的温暖,有萌物的治愈,也有参宿和南河两颗飘零无依的心凭借一个小鸭子救生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互相救赎。

参宿被家庭忽视,渴望被爱但找不到心灵依托,直到遇到了南河,对南河从排斥到接纳,体现了她逐渐打开的心门。而南河漂泊在外,回乡不能,游走在世界的角落不被人在意,但他依然愿意倾尽所有温暖她人,为保护参宿而沉入海底。“我觉得治愈不是简单的一句鸡汤话,而是我们一起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抉择过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够到那一点微光。”制片人易巧这样解释这场相互救赎。

‍‍

而电影将失望和希望摆在一起,影片的最后,让参宿去做一个选择,是继续沉溺于幻梦的“美好”,还是勇敢去迎接真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围困”,同时也是治愈。即使这样的治愈不是普适的,甚至是运气和意外的结合,但孤独的心是共通的,每个人在某个时刻所产生的情绪是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共鸣的。

也许南河的魔法不是真的魔法,但他却用微笑感染治愈了一个小女孩。

《深海》之后

电影上映之前,易巧曾对骨朵表示,“《深海》是一部突破常规类型的影片,这部作品的风险较大。”

既然已经预见了风险,为什么还要做?

“首先,我也想寻求自己的突破,我问过自己做电影的真正价值到底体现在哪?是做的片子多?是票房更高?还是口碑更好?似乎这样的评价标准都很单一,一部电影,大家愿意去讨论它,才应该是它的价值所在。”

‍‍

在易巧看来,《深海》是一部具备了很多创新的影片,同时,“发现新类型”的诱惑对他而言更接近电影的本质。“《深海》有很强烈的碰撞,可能这会导致观众的讨论和争议,但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就是长久引起大家的探讨,而不是一部快餐式作品。”

而第二个原因,是易巧看到了创作团队当时的艰难和决心。“他们当时正处在一个艰难时期,因为做这样的项目需要投入很多时间、预算,但是他们没有。当时团队里只有60个人,而且资金已经断掉了,虽然说当时影片的品质已经到达了较高的水准,但因为还没到颠覆的程度,所以继续往前走,创作出一个颠覆性的作品,还是就这样交片成了摆在面前的两难选择。我们定下过很多个档期,比如2020年6月、2021年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以及再下一年的春节档、暑期档……”

‍‍

最终,他们还是决定将影片做到满意的程度后再上映。

深度参与动画作品的这些年,易巧看到了国漫电影工业化尚未完善的部分,比如成熟的动画导演人才储备不足、动漫电影制作的流程体系没有适时跟上,但在国漫电影崛起的进程中,也有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渐渐成为新的中坚力量,比如《深海》的很多负责人之前都曾是普通职员,如今已经渐渐成长为“指导老师”。

而电影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视效越发进步的当下,观众阅片量大量积累。中国动画电影如何给观众带来更新的感受,是易巧及团队一直深入探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