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6天票房突破20亿,口碑稳居五大平台春节档电影冠军宝座。
《流浪地球2》让国内观众惊喜不已,它不仅在技术、世界观构架等方面完全超越前作,还强势证明了中国科幻也能在顶级赛道展现无限光芒。
与此同时,《流浪地球2》海外市场也屡创佳绩,在北美院线只有小范围上映的情况下,仍旧斩获首映50万+(美元)的票房,上座率北美周末冠军。
待其他人看到《流浪地球2》海外上映的消息准备去买票时,却发现几乎已经场场爆满,网友们晒出来的上座率截图都相当高,买票难度与国内IMAX厅有一拼。
在不少地区,感受到《流浪地球2》口碑与票房魅力的院线已经开始默默增加场次,但面对《流浪地球2》的光速成长,有的“人”,却急了。
美媒《纽约时报》迫不及待地出来唱衰,指责《流浪地球2》“失去了所有的欢乐,错综复杂的叙事,未煮熟的主题,明显被批准的潜台词、民族主义”。
对此,网友相当淡定:他急了?那我就放心了。
不等国内观众反击,《纽约时报》便被“自己人”疯狂打脸,《流浪地球2》的烂番茄新鲜度、爆米花指数一路飙升,IMDB口碑更高达8.2分。
不少海外专业影评人认为《流浪地球2》特效壮观、剧情精彩、共情能力强,这与国内大多数观众的感受很相似,可见,电影的优秀,可以冲破审美差异。
普通观众也纷纷化身海外“自来水”,积极表达自己对小破球2的喜爱。
“超越了前作”。
“是中国目前最好的科幻电影,很长时间内它也会是科幻电影的代言词”。
“期待《球3》”(郭帆别休息了,快点拍3!)。
针对《纽约时报》一再强调的“民族主义”,观众也有话说:
“看到了电影具有的现实意义,没有他们说的那些”。
凌驾于客观之上的抨击,永远比不上最真实的群众感受,如果细捋《纽约时报》的指责,你会发现其中有太多熟悉的味道,或者说,遮盖不掉的偏见味道。
他们吐槽电影人类用核武炸月球的脑洞很“可笑”,是“愚蠢的叙事想法”。
显然,《纽约时报》眼中的核爆月球的设计悬浮弱智,脱离了正常理论范围,但若以此为由批评科幻片,热衷于超能力的美式科幻,岂不是更愚蠢可笑?
毕竟,那边还有一个响指消灭50%人类的典型美式科幻逻辑在那摆着呢。
《流浪地球2》里的炸月球,有全球科学家与量子计算机共同给出的严谨核弹相位矩阵排列计算,有完整的引爆流程,有缜密的洛希极限预估。
连投放核弹的镜头也没有节省脑力,而是设计了落地气囊缓冲,从宏观到小细节,都融入了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支撑,无法100%合理,却尽可能给予观众真实共鸣。
《流浪地球》系列呈现的“科幻”感,一直深谙原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髓,“幻”永远依托于“科”之上,而不是纯粹的超能力幻想,或者用神学代表科学。
这让整个故事科幻的部分不仅具有超出现实的脑洞冲击及出色戏剧效果,又同时会给观众一种意外真实的感染力:我们未来的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
而美式科幻解决“幻”的方式,有时严谨,有时却根本不会跟你扯依据,灭霸“响指”式的“强塞”手法比比皆是,哪个更符合“可笑、愚蠢”的点评?
答案一目了然,可总有人不愿直面现实。
但我们的,是愚蠢?他们的,是史诗级科幻大片?
针对自己的科幻片,“科”的部分可以随便“创造”,解释权归自己所有;针对我们的科幻片,却无视严谨的科与幻脑洞畅想,不是自己常见的,便大肆批判。
这种为批评而批评,因偏见而贬低的声音,这才是真正“可笑愚蠢”的。
至于他们不断强调的“民族主义”,相信已经让不少网友感到麻木,永远离不了双标味,我向你们输出价值观是正确,你们要敢反过来输出,就是民族主义。
最典型的便是关于《流浪地球2》“50岁以上的,出列”的讨论。
已观影的网友应该清楚,这是剧情最大泪点之一,既传递了国人的集体贡献精神、军人的使命感,又是人类在绝境之下为了赢得种族生存的羚羊飞渡命题。
这种精神既是刻进中国人DNA的传承,同样也是全人类都能共情的贡献精神,作为观众,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大家看到的,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震撼与感动。
把一群英雄的牺牲,把全人类的团结守护视为民族主义,本质上便是狭隘的。
更可笑的是,我们输出的价值观与美式大片价值观有很大不同,却也有不少共通之处,类似的羚羊飞渡命题,他们在做某些选择时不会采纳吗?并不是。
《泰坦尼克号》里,当只能选择让小部分生时,没有人会批判“妇女儿童登艇”的处理方式不妥,甚至,这一段还是电影中公认的泪点。
正如周喆直强调的那样,“危难面前,唯有责任”,“唯有”,是因为没得选,我们能选的,只有全力以赴解决危难,撑起责任,为人类命运的延续而战。
但相似的选择,同样的感动,得到的,却是一褒一贬。
《拯救大兵瑞恩》里一队换一人的故事曾经感动了全球观众,但换到《流浪地球2》,全球50岁以上军人对人类的集体守护,却成了“民族主义”。
几年前吴京用《战狼2》彻底盘活国产战争片市场时,他们嘲笑电影具有中式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选择性忽略自己才是真正个人英雄主义大片的批量生产者。
如今《流浪地球2》传递全人类团结内核时,批评声又变成了“民族主义”、“政治潜台词”,“某些人”,什么时候,才能统一一下自己的评判标准呢?
只要狭隘与偏见存在,这种现象永远不会消失,但《流浪地球2》会证明自己在科幻史上的地位,未来,希望中国大片持续闪光,打脸不要停。
也希望我们的市场、院线能给予优秀影片积极的回馈,目前《流浪地球2》口碑处于春节档第一,排片却不太理想,但一部优秀的科幻片,成本与质量成正比。
票房又是系列电影成本延续的基石,只有市场回馈足够,《球3》才能有启动条件,希望这部优秀的作品,能得到更好的排片,让我们的科幻梦持续延伸。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