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

关注我们

看了《流浪地球2》,迟迟没有写观后感。实在是春节档的影片看了好几部,来不及梳理。看完《流浪地球2》总体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和观看第一部的时候一样的震撼,此外增加了更多的亲情、不舍和人文理念。

这是人之常情,无论是图恒宇还是刘培强,包括更多的人,都有自己的亲人需要呵护,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愫需要惦念,即使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另一种存在,哪怕只有万万分之一的机会都愿意去尝试。在另一个空间里,能够延续的自我意识,即使不是曾经的现实中的自己,一样可以成为一种惦念的存在,甚至永恒。

科技的力量在于可以放飞思想的翅膀,在任何维度的思考和憧憬,都是不拘泥于既有的认知,甚至包括对现实的一种定义,或许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真的难以真正地定义现实的概念和意义。

在另一个维度或者空间的存在,是不是也是一种亘古?《流浪地球2》虽然没有更多地展开,只是一直探求着如何拯救将要灭亡的地球本身。无论是让地球流浪,还是放逐月球,这种科幻的思维,本身就是非常震撼和玄妙的。这是唯心之外的一种探索,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影片之所以比较长,也是因为要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诠释完整的故事架构。影片播放40多分钟之后,另一个主角图恒宇才出现,相信在很多传统的影片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铺垫吧?但对于一部近3小时的影片来说,这种人设的出场模式也没有毛病毫无违和感。在超长的时空架构中,需要更加完整的铺垫和诠释。

中国电影也终于有了好莱坞的水准,甚至不遑多让,在某些方面的想象更是超乎寻常,这和漫威故事是不同的一种幻想。这种科幻构建是在既有知识框架内的一种延续和超期预判,从某种程度上讲,未来或许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实现的幻想;或者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只能在电影中出现的桥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再现,并成为我们日常的场景之一。这才是科幻的价值之一吧?

很多看完影片的观众都在感叹,视觉冲击上,特效应用上真的是大片的味道,不输任何好莱坞科幻大片,其实我们在对标好莱坞大片的时候,本身的格局就有点局限了。因为我们更在意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铺设,在这方面,《流浪地球2》的人物无疑更有血有肉,情节更有信仰和精神。笔者在观影中看到宇航员张鹏号召50岁以上的航天员主动献身引爆核弹的大无畏精神,让人不禁泪目,自然地潸然泪下。

我们以前经常看到的好莱坞大片中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往往是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但《流浪地球2》并没有刻意宣扬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结全人类,大家一起努力拯救地球。这是人文价值的理念,是和为贵的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也只有我们的文化理念才能输出这样的思潮吧?

在春节档的排片中,本来《流浪地球2》的排片率不低,不过随着《满江红》的口碑传播,更多的院线把排片机会让出了一部分给了时间更合适的另一部头部影片,这也是为何《满江红》的票房开始扶摇直上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对于不喜欢科幻片的观影者来说,看三个小时的大片,确实也是一种折磨。因为笔者在观影的时候,也确实看到有人进进出出,还有人真的已经酣然入睡了。当然,在看《满江红》的时候,邻座的一位大哥也打起了鼾声。

不是影片不精彩,是各花入各眼,每个人观看的感受都不一样,没必要相互较劲和踩压,百花齐放才是兴盛之举,对于国内电影市场而言,希望看到的就应该是头部影片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共同促进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用导演的话说,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现在电影里出现中国航天员和中国空间站的时候,观众们是可以有共鸣感的,因为大家真的每天在新闻上看到中国的宇航员遨游在太空,中国的空间站真的航行在轨道上。这些影像对于观众来说不是虚无缥缈的,这些影像有了现实基础,这跟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有关系。”但是西方媒体却在给影片扣上更多的中国文化烙印,甚至给出极低的分值进行弹压,就是担心一种文化影响,而我们的文化是和为贵。

虽然制片方和导演对于未来是否拍《流浪地球3》还不能肯定,主要取决于票房的成绩。在这方面,我们倒是希望中国的科幻大片能够更多一些,想象的空间更宽泛一些,电影产出也更多一些,这样也可以辐射到更多领域,进而带来文化的不断延伸,甚至对于科幻本身,都是一种不错的发展契机。计划再去刷一遍《流浪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