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晚,《山海福地·福气来——2023福建新春福气夜》在东南卫视和海峡卫视播出,并在人民日报全媒体、B站、微博等超35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这台走出舞台走进“来福茶舍”的特别节目,在忙碌的佳节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场景,它将人们心中冷暖、所愿所思,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纵有千言万叙,却沉下心来品一盏茶的清香,让一切都在节目中不言自明。

来源:传媒内参(CMNC)

文/安哲

中国人常以各种意象来架构独属于节日的仪式感,为的是续存温暖、寄情未来。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释放新一年愿望的春节,不仅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因团圆、和谐、美好等诸多美好意象,成为寄托着所有情感的家乡记忆和精神家园。

1月19日晚,《山海福地·福气来——2023福建新春福气夜》(以下简称“《福气夜》”)在东南卫视和海峡卫视播出,并在人民日报全媒体、B站、微博等超35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这台走出舞台走进“来福茶舍”的特别节目,在忙碌的佳节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场景,它将人们心中冷暖、所愿所思,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纵有千言万叙,却沉下心来品一盏茶的清香,让一切都在节目中不言自明。

在节目播出的4小时期间,“2023福建新春欢喜夜”全网传播总量破21亿。截至目前,#2023新春福气夜# 等相关话题量传播量破14亿,#福气夜上天入海拜大年#等5条话题单条破亿。直播期间,海内外全网观看量4亿,海外传播量超600万。新媒体碎片化传播方面,共发布短视频1000余条,传播量达3亿。人民日报发布评论文章《福建新春福气夜:山海福地 烟火人间》点赞“福气夜”,更有不少网友给出这样的评价:“有家乡的气息,有家的温情”“去舞台化风格和本土文化传播依旧保持得很好”“每一个节目都好戳心,期待明年会更好”……  

01

时空流转,

沉醉于福建的山川大地妙境

一直以来,晚会都是各大电视台展现平台实力和品牌定位的载体。随着晚会制作规模的不断升级,仅仅拼舞台视觉、音效专业度已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创意的高低优劣已成为决定一档晚会能否赢得观众的又一核心关键词。2022年,《虎年福见 欢喜就好·2022福建新春欢喜夜》以八闽大地为舞台,以“外地女婿入闽寻福记”为主题串联起整台节目,以电影般的画面质感和戏剧连贯性的编排,为愈加挑剔的观众带来一台具有高审美水准和想象空间的晚会。

今年,《山海福地·福气来——2023福建新春福气夜》继续延续实景拍摄的创作方式,以福建的山川大海为舞台,以地域性景观符号展现文化特色,同时将时尚、流行、前沿的科技脉动注入其中,呈现出传统与流行、历史与当下交相辉映的鲜明特点。

从节目效果来看,《福气夜》显然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节目开篇《福气来》将观众带入寻常巷陌去寻找闽味,于山川大海中遇见福气。在叙事风格上,古色古香的客家土楼里叫卖声络绎不绝,人来人往的热闹氛围在音乐里渐渐铺陈开来,更强烈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一秒入戏”,也直直照进了每个福建人关于过年的记忆深处。

从古色古香的客家土楼,到红砖白石的泉州古城,穿过青瓦粉墙的三坊七巷,到海天一色的漳州火山岛,走到庄严肃穆的马尾船政衙门,探寻平潭岛的巨石嶙峋……美不胜收的八闽大地,在动人的旋律里不断显现。视觉与听觉的新鲜对撞,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好想去福建”“原来福建这么美”等话题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也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烈讨论。

事实上,《福气夜》能用极致的新鲜感脱颖而出,绝不仅仅是因为节目组敢于跳脱出传统晚会惯性思维的勇气和魄力,还需要他们与时俱进地从观众的审美中找到共情点,并将高品相的创意全面落地,使其付诸于相匹配的制作实力。

在今年的《福气夜》上,虚拟偶像南梦夏和AI、CG技术首次开启福气“元宇宙”,实现国潮文化与科技的碰撞和表达。在节目《拾灯寻梦》中,虚拟偶像南梦夏从福州软木画匠人精雕细镂的方寸天地,来到山高水阔的《苍兰诀》司命殿融合场景中,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相互碰撞的火花,也为观众们带来前所未有、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这样的创意节目,既是科技赋能艺术带来的视听升级,也是让晚会与观众实现双向奔赴的年轻态表达。

02

展文化之美,

构建“福文化”独有气场

越是百花争艳,越要有自己的模式自信和文化自信。地方文化作为晚会表达的精神主线,无疑是晚会能否做到独树一帜的最佳注解。在多元化的文艺表达中,以自己的气场让散落八闽大地的文化记忆重新焕发生机,是主流文艺创作的重任。在总导演陈晟看来:“今年对于福文化的展示更温润、更深刻,既消解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晚会上常见的那种口号式的、填鸭式的生硬表达,也在构建适合自身的全新的春晚人设,展现福建人的内在和基调。”

从有着浓厚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具有集体记忆的习俗文化,再到如今生机盎然的福建精神,《福气夜》都有意识地将其一一加以展现。

以“福”字入名,对福建人民而言有着满满的自信和骄傲。“福”既是书法、雕刻、衣饰等形式营造出的覆盖范围极广的文化视觉符号,又是多种形式的延伸拓展,从而形成了一个“福”文化的符号体系。而《福气夜》独特的审美场域,恰好与这种“福文化”一脉相承。

在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让《福气夜》更好地强化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连接,也充分展现了福建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从福建“十里不同音”的方言中提取一句“Hokila”——《福气来》中霍童线狮、周宁鱼灯、提线木偶等众多福建非遗项目异彩纷呈,甘蔗抵门、吃福橘、跨火盆等传统民俗更是年味十足。以此作为契机,让更多人找到了解和走进福文化的那把钥匙。

伴随着大提琴厚重雄浑的演奏,一群惠安女头戴斗笠在渔歌中海边起舞,既展示了惠安女优美、鲜明的女性形象,也藉由勤劳能干著称的惠安女引申出福建人的整体精神特质:靠双手艰苦打拼,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歌曲《世界第一等》和南音乐器合作,则是让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在此刻相互融合碰撞;《山河图》通过歌曲的内容表达,将船政文化这一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早期实践成果,以更直观、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福气夜》的舞台上,传统性与时代性碰撞、交融,刮起了一股完全不同于其他春晚的舞台风暴。这一刻,福文化不再是外地人难以理解的空泛概念,而是全国观众甚至全球华人一看就能get到的审美意趣和情感共鸣,也映照出福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宝库的真实模样。

03

聚焦时代凡人微光,

释放抚慰人心的温暖

紧扣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立足本土,着眼全国,关切和回应当下的国民情绪与生活状态,几乎是所有卫视春晚共同面对的创作命题。避免生硬说教和空洞展示,用质朴的叙事包裹情怀与力量,从而精准连接国民的文化和情感记忆,是《福气夜》融合主题表达、家国情怀与艺术呈现的处理方式。陈晟表示:“我们更注重平实而诚恳的烟火气,以及朴素的表达,内敛含蓄的情感。正如宣传片说的那样,‘不求今年的福建春晚有多少的璀璨,只希望能给您多道一声平安’。”

与其他晚会相比较,《福气夜》的创新和突破就在于,它打破了晚会看明星、拼阵容的习惯性思维,让“温暖”成为贯穿晚会始终的精神内核。尤其是《福气夜》特别打造的“来福茶舍”,将节目移植于生活场景中,不仅为晚会注入了更多的烟火气,也在用户端引发了更多的情感共鸣。茶舍以导演的焦虑、“再就业男团”对音乐的坚持、情侣在现实生活与理想化生活间的距离、一个砂锅的故事,既串联起每一个节目,又给观众带去感动与思考,以普通人滚烫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图鉴,展现出治愈、温暖、真实的力量。陈晟表示:“最重要的是,福建人是愿意把温暖分享出去的。这种朴素的情怀,其实就是把温暖传递。”

配合四个章节的呈现方式,节目在选曲上也更多贴合故事基调和主线,每个人都在一个关联的场景中带入故事中的思考。而戏剧化情节叠加表演,也增加了表达的带入感。如《闹哄哄》的老照相馆,用镜头捕捉亲情,用影像记录时光;《如愿》中一骑单车走街串巷见证市井百态,用过去一年中的各个温暖瞬间戳中观众的泪点。随着歌声响起,“一杯酒两角银,三不五时嘛来斗阵,若要讲博感情,我是世界第一等。”这首《世界第一等》,不仅代表着福建人的自信和拼搏,也透着市井烟火味的细腻柔情。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完善,福建春晚在探索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这里既有对福建人文风貌的生动展现,又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小趣事与人生哲思。对于节目内容创新而言,显然是一次颇具实验性的成功示范。

来源 | CM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