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及她的教练辛庆山共同担任顾问,徐峥监制,王放放执导的电影《我心飞扬》于2022年2月25日在院线上映。影片灵感源自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讲述冬奥健儿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故事。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了电影《我心飞扬》的导演王放放一起来聊聊这部正在上映的影片。

《我心飞扬》上映后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但是票房成绩不是那么理想,对此王放放表示:“电影总是遗憾的艺术,在电影里有一句话‘金牌不代表一切,但是我们要的就是金牌’,电影也是如此,可能其实票房不代表一切,虽然我们要的就是票房,所以票房差肯定会对我们以及团队来讲会是一个信心上的打击,但是它仍然不代表一切,反而会更激发我们去创作更好的东西。我采访杨扬老师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体育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信仰,电影对我们来讲也一样,我相信一个好的作品肯定慢慢地会被大家所认知的。”

《我心飞扬》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中国短道速滑队为国家夺得第一枚冬奥金牌的故事。中国冬奥会的历史和夏季奥运会不太一样,许海峰1984年到洛杉矶参加夏季奥运会,运动员的一枪就完成了中国夏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但是冬奥金牌不是,冬奥会金牌是经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几代体育人不停地努力,最后才完成了这个零的突破。所以《我心飞扬》不仅是表达体育人的电影,还是振奋每一个人的励志故事。

有观众提出情节上的疑惑:为什么要设计运动员没能在自己以往最擅长的1500米比赛获胜,反而是500米当中获胜呢?其实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奥运会的时候,1500米是她最擅长的,而且又是第一个比赛项目,当大家都以为她会拿冠军时,没想到她却输了。她反而在500米这个项目中获得了冠军,王放放认为这当中具有很深的思想含义。他表示:“我采访了很多的奥运冠军,包括海峰老师,杨老师,我有时候会去问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会想到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让我很惊讶,他们在困难的时候想到的从来不是金牌,而是教练对我的信任,家人给我的鼓励,或者我不能放弃自己,要对得起自己,要完成挑战。就大家其实说的都是这样一些事情,这是真正让人们站起来的,即便他们的真正目标,确实是要拿下奥运会金牌,在赛场上披五星红旗为国争光。”这个人生哲理在电影里也得到了体现,就是你的目标可能未必是你的动力,真正地让你前行的那种动力是对职业、对生命的爱,而并不是一个结果、一个金牌。

可以说体育精神浸润到了王放放的导演生涯当中,那么《我心飞扬》和他参与创作的另外两部体育电影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体育电影非常依赖于体育项目本身。《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聚焦的是跑步项目,《许海峰的枪》则是射击项目,这两个运动在视觉呈现上来讲就不是那么的容易,很难去把它的视听化做的很好,但短道速滑就不一样,它既有速度,又有弯道的力量,还有队员指尖的战术配合。不仅如此,《我心飞扬》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用现代的视听语言去呈现短道速滑的电影。

那么怎么去理解现代电影的拍摄手法呢?首先现代电影就是商业化的一种电影拍摄手法,严格意义上来说体育电影就是一种动作片。现代电影手法的意思就是拍摄之前要全部地设计好,包括所有的动作,然后把设计完的动作画成故事版,就画成小人书,再用Maya(三维动画软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接着根据这些动画的形式分解,最后再去完成拍摄,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预览最终的效果,这就是现代的视听语言拍摄手法。

从1932年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一个人参加夏季奥运会,2002年杨扬拿下冬奥会金牌,2008年北京成功举行夏季奥运会,再到现在举行冬季奥运会,这九十年的过程中,中国完成了与整个奥林匹克文化的相容。本届冬奥会中国也用优异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所以从此之后,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后奥林匹克时代”。希望在这个时代当中,体育和运动能更多的走到每个人的家庭当中,让青少年都喜爱这项运动,就像习主席所说的三亿人上冰雪,也希望像《我心飞扬》这样优秀的电影能够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奥运,理解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