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剧体验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切入正题。

大年初一我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流浪地球2》,在不影响大家观看体验的前提下,说说自己的感受。

超可爱的海报

早上9点多入场,影厅除了第一、第二排,全部满座。

全场观众都很有素质,没有任何打电话的声音或者小孩子的吵闹,我坐第三排过道边,整场电影只有不到5个人去上了厕所(而且是加速度的)。

可侧面证明电影情节很吸睛,基本没有“尿点”。

再说特效。

不和其他电影比,只比系列的第一部,明显在特效方面更宏大震撼了。

太空电梯一镜到底的运行、无人机“倒戈”倾巢而出,军人乘坐单程飞船前往月球引爆核弹等等,这些大型场面视效不错,强烈建议巨幕观看。

很多硬科幻的设定,可能需要看第二遍才能挖掘到更多细节(镜头目不暇接)。

最后回到正题——这场电影还真把不少观众给整哭了。

价值观输出

《流浪地球2》的催泪场面不比第一部少。

整体内核与刘慈欣原著《三体》中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那就是中国式的集体主义思想。

各国建立地下城后,只能入住人口总数的一半。中国采取的做法是抽签。分摊到每个家庭身上,结果很残酷很无奈,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着亲人离散,生死离别。

你说这公平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又是公平呢?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就面临了这样的生死抉择,第二部里圆满解释了第一部中,为何孩子会恨他。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讲究的就是传承、舍小我顾大家,这种支撑着民族脊梁的价值观在片中用三句台词可概括:

“我只想让我的家人活下去”

“50岁以上的,出列!”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催泪名场面

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月球上的核爆装置需要人工机械引爆,这意味着200多个装置,就需要200多个人从容赴死。为了保证任务完成,需要300个飞行员自愿前往月球。

各国飞行精英沉默了。

突然,人群里传出一声斩钉截铁的中文:“我去!”,有一个中国飞行员带头,接着就出现了此起彼伏各种语言的“我去”。

这时候观众就已经被感动到了,但最感动的还是下一幕:

沙溢饰演的张鹏,看着旁边举起手报名的年轻飞行员,对方回报以坚定的目光。

作为队长的张鹏拉下了他的手,对方疑惑的看着他。他怼过去:看什么看,月球是我们的。

随后跨出队伍大喊一声: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

队伍里瞬间站出多位符合年龄的飞行员。和张鹏共同作战过多次的诺夫一看,急眼了:俄罗斯人在宇宙中是无敌的,50岁以上的出列!

很快各国都开始号召超过年龄的队员站出来,而站出来的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犹疑。

听到各种语言的报名声,看着大银幕里那一张张沧桑的面孔,眼泪忍不住就涌了出来。

他们都选择了把生存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让年轻人去传承火种。

这种观念在西方电影里是很难见到的,他们可能会把重点放到哲学、人性方面的冲突,但中国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集体主义无意识,也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只有责任。

刘德华这条线主要是“亲情的抉择”,如果是放在生活类电影里,这条线会很感人,可是在人类即将覆灭的大背景下,他的抉择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吴京的爱情线与亲情线同样也是。起初,他想让家人活下去,后来,他想让地球上的人类活下去。

当你把视角放到宇宙之中,回望地球那个小小的白点,会深切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人类的力量只有集合起来,才能勉强对抗外部的威胁。而令人类恐惧的核弹,把地球上所有的存量都集合起来,也只是相当于引爆月球的一个引线而已。

要完成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只有团结互助才有希望。

李雪健在片中讲了一个“断骨愈合”的故事,中国式的价值观输出,在这部电影里完成得非常棒!

小结

《流浪地球2》的剧情,郭帆原本是打算要拍成两部电影的,但为了让观众一次看过瘾,把几条线都并了进来。

通常这种多线并行的剧情很容易显得节奏凌乱,但我看完之后感觉良好,衔接得比较丝滑。

图恒宇(刘德华 饰)和马兆(宁理)这条线是最有科幻味道的,对逝去女儿的AI研发,给中央控制系统“莫斯”出现自主意识做了铺垫。

数字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冲突,用一句台词确定了立场: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吴京的不少打斗戏很有成龙早年的搞笑风格,吴孟达作为岳父出现在婚礼上,让人十分感怀。想起第一部里,他带着刘启的画面……

我想,新年第一天,大多数人选择首先观看《流浪地球2》,肯定是出于第一部的口碑使然,也是对中国硬科幻的支持。

看完电影,我心里的石头也落下了,郭帆导演的发挥很稳定,作为观众我认为完全对得起这票价。片中确实也有几个逻辑不通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若出第三部我仍然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