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2日刊 | 总第3124期
乐观来看,这个春节档会帮助很多快要倒闭的影院续命,渡过难关。但要想一步跨入牛市,春节档没戏,全年总票房也不会有太惊喜的表现。2019年的票房纪录,未来几年都不会打破。
前段时间我要去望京开会,就用滴滴叫车。上车之后,司机总是通过后视镜看我,后来忍不住问我是不是高老师。我说你怎么认识我?他说自己原来是一名电影录音师,三年没工作了。
近些年的喜剧片极少往深度走,制作方只想多制造笑点,票房就有保障了,仅此而已。不只是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奇幻片等各种类型片的创作,都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今年是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档,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第22个年头。
2019年的内地市场年度总票房为641.48亿元。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年票房报收300.67亿元。票房收入大幅度滑落的原因,在于疫情之下电影行业的举步维艰。
今年的春节档能否带给电影行业惊喜?行业如何才能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影视独舌带着疑问,对话了资深电影人高军。
高军投身电影行业30余年,曾任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是电影营销专家,曾为《红樱桃》《离开雷锋的日子》《观音山》等文艺片打开过市场。他也是电影投资高手,投资过《集结号》《叶问》《锦衣卫》等众多商业大片。
高军为今年春节档的高质量影片感到欣喜,但对市场的景气指数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今年的春节档并不会创造新的档期纪录。聊到当下的电影行业,他提出了两条恳切的建议,希望行业能够早日走出困境。
抚今追昔,有关卖座影片的类型更迭,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影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他为我们逐一剖析。以下,是高军的讲述。
春节档之后的重点:盘活存量电影1000部
今年春节档陆续有《流浪地球2》《满江红》《深海》《无名》《交换人生》等影片定档,这对市场来说是好事。这些影片的整体质量不仅有所保障,也各具看点。
比如《流浪地球2》,郭帆与刘慈欣再度合作,推出一部备受期待的科幻大片。张艺谋在《满江红》中将怎样塑造秦桧让影片充满想象空间。院线都在看《交换人生》能否成为黑马,它是档期里唯一的家庭类喜剧片。
我认为今年会是一个表现不错的春节档。但要想超越2021年同期78.42亿元的票房纪录,希望不大。
首先,春节档的票仓之前在三四线城市,因为大城市工作的青年人都回家过年了。返乡青年才是春节档的票房主力。今年由于疫情,观众的流动和聚集依旧会相对谨慎。三四线城市如果难以实现票房增长,就会拉低春节档的整体票房产出。
其次,三年疫情之后,观众的钱包瘪了。人们收入减少,最先压缩的就是文化消费。民以食为天,饭必须要吃,但50元一张的电影票可以不买。观众对于全家观影这项活动产生犹豫,制约了春节档的票房增长。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来分析,我得出春节档不会创纪录的结论。乐观来看,这个春节档会帮助很多快要倒闭的影院续命,渡过难关。但要想一步跨入牛市,春节档没戏,全年总票房也不会有太惊喜的表现。2019年的票房纪录,未来几年都不会打破。
现在电影行业艰难到什么程度了?前段时间我要去望京开会,就用滴滴叫车。上车之后,司机总是通过后视镜看我,后来忍不住问我是不是高老师。我说你怎么认识我?他说自己原来是一名电影录音师,三年没工作了。他要养家,所以出来开滴滴。窥一斑可见全豹。电影行业真的太难了,还能工作的电影人都是幸运的。
电影市场目前要想尽快复苏提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从放映终端入手。电影院每周都能有具备号召力的影片公映,每周至少保证2~3部。累积下来,一年有超过100部的卖座电影上映,整个市场才算是真正复苏。
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春节档不缺大片,但是后面的情人节档、五一档还没填满。当然,《黑豹2》定档2月7日,《蚁人与黄蜂女》定档2月17日,好莱坞电影开始有序放量。《不能流泪的悲伤》定档2月14日,《风再起时》定档2月17日,《宇宙探索编辑部》定档4月1日,都是可喜的现象。春节档一结束,影院要是又回到等米下锅的状态,这就不是健康的市场。稳定的片源,是市场繁荣的基础。
影视制作公司复工复产固然重要,但是电影制作需要一定的周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盘活存量也很重要,据我所知,目前各家公司完成电影的总和不少于1000部。这些影片或在等公映许可证,或在等候档期安排,各有各的原因。现在需要主管部门推动这些积压影片的上映进程,加速电影市场的恢复。
电影产业要想真正复苏,就要做到这两条。第一条,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让电影创作进入多题材、多样化的繁荣状态;第二条,逐渐建立起有规划的市场运作,不要再出现空降定档这一类的情况。
这两条建议并不是我凭空想象,2018年之前就是这样的市场环境。如果大环境能够恢复到那时的状态,电影市场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院线制改革奏凯,观众审美更迭
全国现在有11000多家影院,观众可以随时就近欣赏中外大片,电影市场也能产生超过50亿元的单片票房。在我看来,这是20多年前院线制改革奠定的商业基础。
说起院线制改革,那要回溯到2001年12月18日。当时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实施细则》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看做是改革的指导方针。院线制改革于2002年第一季度正式开始,至6月1日,全国首批30条院线正式成立。
之前,我国影院一直采用按行政区域层级式发行影片的体制。比如北京一地仅有北京市电影公司,这一家公司负责全市的电影宣传和发行工作。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沿用到新世纪之后,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
院线制改革,即将全国省市一级的电影公司统一转为股份制的院线公司。各家影院必须加盟一条院线,今后由院线负责提供拷贝。此前以影院为单位的分散化经营,被以院线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取代。
我当时所在的院线是新影联,它的前身就是北京市电影公司。改制过程中,我们吸收了中影等其它股东,共同组成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新影联旗下的影院覆盖到了东三省、河北、山东、山西,甚至是广东,曾经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院线。院线制改革之后,民营资本从2005年开始陆续入驻,这才有了后来万达、博纳等院线的崛起。
《英雄》于2002年12月19日上映。这是内地市场进入院线时代之后,上映的第一部国产大片。这部电影的内地票房收入为2.5亿元,占据全年总票房的约四分之一。《英雄》等于是一颗重磅票房炸弹,拉升了国产片的票房天花板。
《英雄》
《英雄》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对大片的需求。《甲方乙方》于1997年底上映,喜剧片在贺岁档热闹了几年。但观众只看一种类型片是不解渴的,而且喜剧片是中小型投资,无法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
《英雄》的适时到来,正好引爆了市场。同时,《英雄》在院线制的环境中,可实现跨省发行。影片的票房大卖,充分证明了院线制改革的成效。
《英雄》之后,投资方和创作者就看到了古装大片成功的模式,大家纷纷效仿。2002~2008年,是古装大片扎堆的阶段,《无极》《夜宴》《投名状》等作品陆续出炉。观众看多了难免会腻烦。
《无极》
2007年底的贺岁档,我参与过一场战争片和古装片的市场较量。当时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刚刚拍完,出品方华谊兄弟觉得这部电影可能会赔钱。因为影片的主演张涵予那时候还没有成名,现代战争片那几年一直未曾卖座。同档期中,李连杰主演的《投名状》卖相十足,所以《集结号》不被看好。
我和冯小刚曾深度合作过《甲方乙方》等电影。他希望我能给这部新电影的营销出出力。我和新影联的几位业务领导去了他的工作室,几个人围着一台监视器看片。即使观影条件一般,我仍然看得热泪盈眶,多次拍手叫好。
看完那一刻,我让小刚把老板王中军请过来。我见到王中军就说,《集结号》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这么强烈,它的票房前景不会输于《投名状》。
《投名状》
王中军听了很高兴,他邀请我们新影联参与投资,成为《集结号》的出品方,我当时就拍板同意了。影片已经拍完了,新影联的投资可以作为宣发费。第二天,新影联的支票就送到了华谊公司。
新影联成为《集结号》的出品方之后,我就联合了其它五条院线组成联盟,在贺岁档力推这部影片。当时的全国院线都习惯于看北京电影市场的动向,新影联起到了示范作用,为《集结号》打开了局面。
《集结号》和之前的《英雄》一样,恰好符合观众在某个时间段里的观影期望。影片票房最终收入2.46亿元,击败了票房刚过2亿元的《投名状》,成为贺岁档票房冠军。
《集结号》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院线制的先进性,一部优秀的影片,即使缺少商业卖点,得到院线的联合支持,也有机会在劣势中突出重围。另一方面,这个票房结果说明了古装大片在市场中开始走下坡路了。
喜剧片复兴,热血片和煽情片屡创纪录
2012年12月12日,喜剧片《泰囧》上映,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影片最终收入12.7亿元的票房,是国产片首部破10亿元的电影。
《泰囧》大卖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喜剧片再度成为市场宠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水平,对后来的电影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囧》完成后不久,我们院线方看过了样片,预测这是一部票房体量2~3亿元的电影。发行方光线最初给《泰囧》定档在12月20日,但是同档期有《大上海》《血滴子》,《泰囧》处于被夹击的态势。
原定在12月12日公映的电影是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影片后来调档到12月20日。成龙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11月底公映的《一九四二》腾出一周的票房空间,这两部电影都由华谊出品。结果,光线宣布《泰囧》提档至12月12日上映,踩准了这个档期节点。
2012年的贺岁档从11月底就开始了,当时上映的大片有《王的盛宴》《一九四二》,这些影片都是悲剧。观众看得比较压抑,《泰囧》一下子就让电影市场欢乐热闹起来。大部分影院还是现场排队买票,有的影院观众从5楼排到了4楼,热度不亚于《阿凡达》。
《泰囧》的影响至少有三点:第一,古装片开始边缘化。同档的《血滴子》票房收入7184万元,之前的《王的盛宴》收入7692万元,两部作品都没有实现盈利,之后的古装片越来越少。
第二,喜剧片再度成为市场主流。此后曾出现过一窝蜂拍喜剧片的情况,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第三,档期开始被高度重视。《泰囧》的成功让各家片方看到了档期的魔力,一周前后的差异是巨大的。此后,大家对档期的选择慎之又慎。
《泰囧》带动了喜剧片的制作风潮。盲目跟风是中国影坛一个特别不好的现象,很多电影公司总是扎堆拍摄同类型的电影,拍到观众不想看为止。
平心而论,中国电影市场化之后,喜剧片的创作水平是一路走低的。比如《黑炮事件》这样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黑色幽默作品,有讽刺、有笑点、有反思,现在的喜剧片有几部能相提并论?
近些年的喜剧片极少往深度走,制作方只想多制造笑点,票房就有保障了,仅此而已。不只是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奇幻片等各种类型片的创作,都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当前市场中最受欢迎的两种类型片,一种是战争片,我称之为“热血电影”,比如《战狼2》《长津湖》;另一种是家庭片,我称之为“煽情电影”,比如《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
2015年的《战狼》是小火了一把,票房5.44亿元。吴京是《战狼》的投资人之一,这部电影拍到中途没钱了,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继续拍摄。《战狼》盈利后,第二部的制作就上了一个台阶。
《战狼2》的战斗场面精彩,故事紧张热血,正好击中了当时大众的爱国情绪,票房直接跃升到56.94亿元的高点。《战狼2》之后的《红海行动》《金刚川》《长津湖》,都是情绪相通的爱国题材,同时又具备明星阵容和宏大场面,一路保持高票房。
煽情电影的热卖,应该是源于近几年观众因为疫情而产生的的苦闷情绪。《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这一类电影,以家庭为创作核心,故事中抛出催泪点,让观众的情绪得到宣泄。这一类煽情电影,在未来几年可能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影视公司如何突破兴衰周期律?
影视制作公司处于产业链的上游。20年来,民营公司的兴替格外频繁。2002年之后,几家公司的起落颇有意味:新画面(《英雄》)、小马奔腾(《太平轮》)、乐视影业(《长城》),再加上曾经风头无两的华谊。
现在,新画面已经淡出业内的视线了,小马奔腾和乐视影业的生产停滞已久。华谊有电影新作推出,但票房力作稀缺。20年成为一个周期,民营影视公司似乎都受制于这个周期律。
这几家民营影视公司的下行,原因各不同。新画面是由于张伟平和张艺谋分手,小马奔腾是由于老板离世,乐视是由于资本出现问题。华谊一度提出“去电影化”的战略,等于是让出了电影市场的中心位置,等他们想收复失地之时,市场环境已经变了。
民营影视公司要想突破周期律,我认为需要做到四点。第一点,影视公司要“去家族化”。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经营,要有职业化的CEO。假如是老板完全一个人说了算,一旦他的决策或者他本人出现问题,公司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二点,影视公司的股权结构要明晰。这件事情做得越早越好,公司创立之初,或者初具规模的时候,股权分配就要一目了然。否则,股权结构模糊就会带来极大的隐患。依靠哥们义气达成的合作,一旦出现问题,难免产生纠纷。
第三点,影视公司要学会夹缝求生。民营企业要更多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发挥灵活性,积极应对各种难题和困局。比如疫情这几年,市场始终在低位运行,影视公司也不能躺平。公司要想走得长远,就需要挺过一道道难关。
第四点,影视公司创作上要保持多样化。一家公司出品的电影不能是单一类型,专注于一种题材,迟早会出问题。参考好莱坞迪士尼、华纳等公司,他们出品的电影涵盖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经验值得学习。
过去十来年,互联网公司的入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最早是乐视网凭借乐视影业入局,后来爱奇艺、腾讯、阿里、猫眼等公司纷纷加入战团。
互联网公司给电影行业带来了两个明显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票务,以猫眼和淘票票两大购票平台为代表。网络购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占据了90%以上的购票业务,影院基本看不到现场购票的观众,都是通过手机APP购票。
不过,观众在购票平台上买票是要被收取服务费的,一张票的服务费在3~5元不等。服务费不和电影片方进行分账,尽数归于平台。服务费明显偏高,会直接拉升票价,电影片方对此颇有微词。但是,购票平台已经占据票务市场的主导地位,片方也没有办法。
第二个变化是平台变身为出品方。2010年之前,视频平台主要通过购买影视版权来扩充片库,但是版权费越来越贵。之后,平台陆续以参投的方式成为出品方之一,顺势获得线上版权,甚至参与线下票房分账。
但互联网影视公司目前并不具备制作院线电影的实力。即便他们参投的电影项目获得了市场成功,那也是由传统电影公司主控。互联网公司创作的出发点是创造流量和吸引会员,并不是为了推动电影艺术进步。这就决定了他们难以创作出《霸王别姬》《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经典佳作。
互联网影视公司近几年一直在扶持网络电影的发展。疫情之初,徐峥执导的《囧妈》立刻转投网络。外界就开始担心,网络电影会不会逐渐取代院线电影?
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网络电影都是中小成本的制作规模,仅凭这一点,就很难对冲院线电影。视频平台一直在提高网络电影的分账比例,但是院线电影的票房天花板现在是《长津湖》57亿元,今后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哪个平台能创造这么高的票房收入?
网络电影的观影体验难以比拟院线电影,又是一大软肋。电影院里的宽银幕、环绕立体声带来的震撼视听效果,不是手机、电脑,甚至高级的家庭放映设备所能比拟的。
因此,中国的院线电影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关键是要有层出不穷的好作品。
【文/崔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