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如此包装》,有些人会愣一下神。
说“嗯哼”、“嗨”、“麻辣鸡丝”,所有人都明白了。
这就叫耳濡目染,深入人心。
不信,您念下面这段: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我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大概,节奏都得被带跑偏到赵丽蓉老师那边去?
赵丽蓉老师是个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巩汉林跟她搭档时也表现卓越。
我们看得见记得住的艺术,是赵老师身为一个评剧艺术家,能够“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能够“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能够“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能够“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能够唱《My heart will go on》。什么都会,反差萌。土萌土萌的跨世纪老太太。
但说她表演的小品是艺术,还不止于这“样样都会”。
比如,侯耀文三爷和赵丽蓉老师传奇的“司马光砸缸”,三翻儿抖了包袱,那是相声技法。
侯三爷最后那句“司马刚砸缸”一出来,赵老师翻身一句“你错咧”,包袱翻出来了。尺寸好。
铺平垫稳,包袱才响。
我觉得赵丽蓉老师最好的作品,是《打工奇遇》,从头唱到尾,花团锦簇。“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这是进入日常话语系统的了。
但只论结构,《如此包装》太经典了——嗯,不止经典在那段说唱上头。
《如此包装》的作者是石林与沈永年二位老师,导演是由二群老师。赵丽蓉老师的大多数作品,以及冯巩跟周涛《马路情歌》,都是由二群老师导演的:
人一个国家顶级话剧导演,出来玩这个,也是驾轻就熟。
开场,巩汉林手舞足蹈,说要搞定老太太。一听美女秘书说老太太的事儿成了,巩汉林大呼:
“我们的财运来了!”
另一边,老太太上台,一路东张西望,喜笑颜开。
第一句台词,方言腔极重的:
“屋里头有人没?”——近似于“屋哩偷由韧妹?”
半分钟内,开门见山,人设和主线已经定了:
巩汉林浮夸图财,老太太天真淳朴。
巩汉林满脸堆下笑来:“赵老师!”
美女秘书:“我们的经理兼艺术总监!”
巩汉林抢前,拽老太太的手使劲晃动,老太太继续方言:
“这闺女长得真俊(zun)呢!”
——《我爱我家》第43集,李明启老师一见贾志国,“姑爷真zun呢!”
第一个包袱,也是第一组喜剧矛盾:
巩汉林的洋气腔调vs赵丽蓉老师的方言腔调。
巩汉林:“呃不,我是男性!”——这说法很书面语。
老太太:“哟呵呵,我没看出来……就看那小辫子……真对不起呀闺女……啊,(第一次不带口音,模仿巩汉林)男性!”
第一组冲突解决。这也是老太太第一次模仿/顺从巩汉林。
从此之后,老太太一直在热情活络与保持距离之间纠结。
巩汉林先请赵老师坐,然后介绍出整段的矛盾核心:
“我们要拍个,评戏的MTV!”
老太太:“有唱歌的TV,有跳舞的TV,还就没有评戏的TV”。
显然她没太明白。于是才引出那个包袱:
“那就TV吧!——先T哪儿?”
巩汉林带进主题:
包装。
“您这个腔调一定要改一改!”——老太太腔调的伏笔,从一开场埋到此处,第一次用上了。
于是老太太:“嗯哼!”“嗨!”
第二组冲突解决。老太太第二次模仿/顺从巩汉林,但私下里吐槽了一句:
“这就是不让好好说话……”
裂痕出现。
巩汉林提出包装艺名。
老太太提了小白玉霜李再雯,这里是个隐藏的对老艺术家致敬。
巩汉林提出了“玛丽蒙泰斯,波姬小丝”。老太太这时抖了两个包袱:
“我们都是丝字辈的?”——老艺人习气。
“记住了,麻辣鸡丝!”——第二个包袱乍看是为了文字游戏,老太太:“玛丽鸡丝……玛丽鸡丝……记住了!麻辣鸡丝!”说话带点怨气。其实是本段最重要伏笔,但藏得很巧。
这时老太太第三次模仿/顺从巩汉林,但也带了老太太第二次吐槽:
“你咋给我起个菜名儿啊!”
第二道裂痕出现。
老太太签约前,还顾虑“一按手印就想到杨白劳”,于是改签字。
这个伏笔与先前麻辣鸡丝其实是一起的,但这里显得天衣无缝。
巩汉林掏钱,老太太感谢:
“我真得谢谢,总,总啥来着?总监!”这里又是个小伏笔。
按了手印,巩汉林变脸。
老太太穿衣,第四次顺从巩汉林,第三次吐槽:
“感觉它咋就不像我们唱评戏的呢?”
这时巩汉林忽然变了脸,威风起来了。签了合同之后,嘴脸立刻不一样。
于是老太太只好迁就:
“大兄弟,不是总务,总统,总监!你听我慢慢给你解释!”
这是呼应前面的,“总,总啥来着?总监!”
巩汉林彻底翻脸,开始以扣钱来要挟。资方的嘴脸尽现。
老太太连续的“六月六”,巩汉林扣了两次钱。
到第三次,老太太“六……又错了!”过去自己把钱给了巩汉林。
三翻的包袱。
但老太太的无奈,也被逼到极点了。
穿衣。演练。
巩汉林的要求,进入第三段。
之后就是中文电视史上,可能最脍炙人口的那段说唱了。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我看谷秀我春打六九头,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我跟不上溜,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
老太太最后一次顺从了巩汉林的逻辑。
这段过于传奇,不必再赘言。最后那一跪,众所周知,是老太太膝盖软了撑不住了,倒了,意外地成了个包袱:
让人心疼的经典。
展示完毕后,之前积累的矛盾,也终于爆发了。
从“闺女……男性!”
到“这就是不让好好说话!”
到“你咋给我起个菜名儿啊!”
到“感觉她咋就不像我们唱评戏的呢?”
憋到这会儿,老太太的情绪终于迸发:
“我算琢磨透了,就你们这种人,把我们这些好玩意儿都给糟蹋了!”
翻脸了。不再顺从巩汉林了。
合作结束。
巩汉林依然资方嘴脸,开始拿着签名逼迫老太太。这里插一句:真得赞美巩汉林的表演:
虽然他常年演“只长骨头不长肉”,小里小气的角色,但细节和分寸感一向好。不止是他跟赵丽蓉老师搭档时演奸商,包括后来跟黄宏纠结钉子和大锤时,个体户、小区物业、抠门业主,他都演得很到位。
这个段子里的大忽悠奸商,从开场装模作样的洋气姿态,到资方露出狰狞嘴脸时的扣钱,到最后要挟时的猖獗,表现得既浮夸,又精致。
——终于,先前埋的伏笔到了。
妙在这段节奏还抻了抻,所以包袱翻得特别爽。
先是老太太带哭腔:
“我说不签,你非要我签!我签……(态度大转)告我去吧!”
巩汉林有恃无恐的嘴脸,这才给后来的反转添加效果:
“哎,我提醒您,这可签着您的大名儿呢!”
老太太没直接翻包袱,还抻了抻,笑眯眯地:“我签得是啥?”——她自己不翻,因为这个包袱,就得巩汉林翻才有意思。
巩汉林:“哼(一低头)……麻辣鸡丝??!!”
——这个包袱,巩汉林翻得非常好:
疑问腔、诧异、尺寸,极到位。
全场藏最久,最大的包袱响了,观众都乐疯了,大快人心。
然后底来了:
巩汉林:“别别别,赵老师,您不能这样。赵妈,奶奶!”——这是对应之前的“总统,总务,总监!”
老太太:“我走了。”
巩汉林:“别别别,姥姥,姥姥哎,您不能走啊!您一走我们公司那就完了!”
——到这里,如果直接出底,就还是差一点。
所以赵老师还抻了抻:
老太太:“完了?”
巩汉林:“啊!”
好,底来了:
老太太:“嗯哼~~~~~~~”“嗨~~~~~~”
——这是“闺女……男性!”——“总务!总统!总监!”之后,又一次模仿了巩汉林。
——但这次却是老太太完美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完美反讽翻底包袱。
回想下大致结构:
序幕,点明人设和主线剧情,同时已经将腔调的矛盾埋好。
→第一次冲突,靠“闺女……男性!”平息。
→第二次冲突,“嗯哼”“嗨”+第一次吐槽,同时埋下攒底包袱。
→第三次冲突,“麻辣鸡丝”+第二次吐槽,继续不满,同时麻辣鸡丝+签名(而非盖手印)埋下压轴包袱。
→第四次冲突,换衣服+第三次吐槽,
→第五次冲突,被迫屈从,“六月六”+扣钱+“总监!”
→第六次冲突,高潮+爆发。
→老太太换回衣服、放弃钱:反击了第五和第四次冲突憋下的委屈。
→第三次冲突的伏笔“麻辣鸡丝”反击了巩汉林的要挟,抖压轴包袱。
→第二次冲突的伏笔“嗯哼”“嗨”,反击了巩汉林的哀求,攒底包袱。
为什么我们看着,一气呵成,又爽又欢乐?
因为先前二三四五次的冲突,我们看着老太太一路憋着。
终于到说唱完了,我们看爽了,也跟着老太太爆发了。
之后,看她脱衣退钱、“麻辣鸡丝”+“嗯哼”,五四三二,把先前憋的气,依次反击了回来。
最后两个包袱,更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堵得巩汉林无话可说。
爽啊。
整部作品,只有12分钟半。(《打工奇遇》也是类似长度)
内容丰富细致,但看时一点没觉得急迫:没一句废话。
每句台词都为冲突服务。
看得见的艺术,是老太太那段不朽的说唱,以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嗯哼”。
看不见的艺术,是这底下的尺寸与结构。
好的艺术就好在:
哪怕我们看时,并没注意到这完美的结构和节奏,还是会不自觉被带进去。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许多喜剧作品,完全看不下去,就因为以前我们就见识过这种级别的作品了。
所谓人民艺术家,就是如此。
外面看去土萌土萌,内里细想鬼斧神工。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
那一代过来的人,怕是没几个能好好念完这两句话,不被带跑偏的。
赵丽蓉老师的小品个个绝,样样好,但最好的,私人认为是两个。
一是《如此包装》,一是《打工奇遇》。
在此之前的,多是以老太太的质朴,对撞各色现代套路。比如让侯耀文嘴皮子快磨破了,还是搞不定的“司马光砸缸!”
在此之后的,是看到了老太太的无敌新技能,于是着意让她唱现代歌曲的《功夫令》,以及“维尔康木图靠山屯儿!”“伦敦音!”“My heart will go on!”
前者有趣,但简单;后者热闹,但情节略薄。
还就是《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剧情冲突和舞台演出,都够棒。
《如此包装》以前另篇聊过,今儿聊《打工奇遇》。
作者和导演,还是那几位老师:石林、沈永年、由二群。都有丰富的舞台创作经验了。
那还是个相对尊重艺术家的年代。
开场,《拉德斯基进行曲》,巩汉林一身中式衣服,在那儿蹦舞:特别不搭,极为荒诞。
这是个开场包袱,一下显出巩汉林这个角色的性格来:
滑稽,轻佻,赶时髦。
之后就:“我们这西餐厅都改大酒楼了,怎么还放这曲子呀?”
所以他的人设,还是跟《如此包装》里那个,要录“评戏的MTV”似的,是个投机取巧、见风转舵的商人。
巩汉林的动作设计很精致:坐下来时,提溜袍子和兰花指很熟练,“都给我精神着点儿!”
还真是一副宫里大总管的架势……
于是老太太登场。质朴无华。
巩汉林先前演得一副大总管模样,所以对比老太太:
“这老太太够精神的!”
老太太神完气足:
“想当初,我是民兵——排长!”
这亮相,就把两边的气质对比勾勒得明显了。
老太太还强调不要钱,就为了学习开酒楼的经验。
巩汉林乐滋滋地录取了她,回头跟金珠说悄悄话:
“我就乐意招这不要钱的!”
金珠的作用出来了。
多说一句:《如此包装》里,基本是老太太和巩汉林俩人对戏,第三人的台词,也就是介绍巩汉林是“总监”。
但这出戏里,金珠作用挺大的。
她是巩汉林的手下,但又没巩汉林那么鸡贼,所以更像是个反应慢一拍的喜剧角色。
老太太登场,先拿出自己的抹布,还介绍:
“抹布,软和,吸水!”
这是她民间特色的习惯,巩汉林浮夸的调子,受不了这个,于是让大家摆场面。这是第一次暗示:这出戏以后,还要摆类似场面的。
于是老太太去后台换衣服了——其实她完全可以在台前直接把衣裳套上。
之所以去个后台,是剧情的结构。
物价局来电话了,金珠这时候显出她的憨厚本色:
“我们经理说他不在!”
巩汉林急了,抢过话筒:“撒谎都不会撒!”然后假扮秘书小姐,女音,“呵呵呵呵”糊弄过去了。
然后特别字正腔圆地念了句台词:
“再来电话谁都不许接!”
这是关键剧情。谁都知道了,偏偏老太太没听见
接着进入第二部分。
老太太出场,一身慈禧的袍子换上了——可还是拿抹布当手绢使。
这包袱逗乐,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之后的路线:老太太没被五光十色所蛊惑,还是喜欢自己质朴平民那一套;巩汉林还就是受不了她这个。
之后,巩汉林乐滋滋地夸老太太:慈禧再世!
老太太第一反应却是:我是八辈贫农啊!
这其实是个价值观冲突。巩汉林讲究虚浮的富贵,老太太在意实际的生活。
巩汉林:就是让你陪客人吃饭!
老太太:那更不行了,有文件哪——“不许三陪!”
春晚小品里,拿三陪开涮的经典包袱,俩。
一是这个,二是《拜年》里,赵老蔫对老高婆子痛心疾首地怒吼:
“耗子给猫当三陪你挣钱不要命了!!”
之后老太太揭穿了:
人家坐着我站着,人家吃着我看着,那慈禧不惨点儿?——说白了我就是饭托!
这时候,老太太已经显出,看不惯巩汉林这份虚浮了。
带着这份情绪,进入了下一组矛盾。
巩汉林手举宫廷玉液酒,让老太太闻:
香不香?香!像二锅头!
金珠的憨厚再发作:那就是二锅头兑水!
巩汉林急了:到我们这儿,那就得叫宫廷玉液酒!
然后是群英荟萃,老太太乐喷了:啥群英荟萃,我看就是萝卜开会!
您注意这里,老太太是跟金珠吐槽“萝卜开会”的,她也看出来了,金珠跟她是一路人。
巩汉林这回真急了,开始瞎扯,说皇上都长生不老;老太太这时显出老年间的资格来:
“也不尽然,那同治21岁就没了,还有那咸丰,那光绪!”
——咸丰31岁,光绪37岁。
帝王神话被戳得差不多了,巩汉林只好说自己大补,老太太给了句残忍的:
“就这补得跟小鸡子似的?”
这一连串神吐槽,俩作用。
第一,激化矛盾。从此老太太跟巩汉林,显然卯上了。
第二,就因为矛盾激化了,憨厚的金珠及时把巩汉林拉开:
去看宫廷土豆熟了没!”
这个间隙是剧情关键。
老太太表达了愤怒,彻底宣告之后的冲突:“我练你奶奶个嘴儿!”
然后老太太接着电话了,让报菜价。本来她要走了,但听说物价局要,高兴了:
“明白了!明白了!”
所以之前的两幕,就是巩汉林的虚浮和老太太的踏实,矛盾都尖锐了。
为了给物价局提供内部消息,老太太就配合巩汉林来一出。
——这其实是最早的商业谍战小品?
铺平垫稳了,好戏开始了。
话说,老太太开唱的时候,脱了袍子。既是方便活动,也有个挺象征性的意义:
之后唱戏的,是一个代表民间艺术的老太太,而不是慈禧。
为了强化这点,说到小二黑结婚时,老太太忘我了,上炕了。
您注意这个盘腿坐姿。再看看下面:
《我爱我家》观众懂的。
这是人民艺术家的正统坐姿……
之后就是脍炙人口的名段:
“我做的是,爆肚炒肉馏鱼片
醋溜腰子炸排骨
松花变蛋白菱藕
海蜇拌肚儿滋味足
四凉四热八碟菜
白干老酒烫一壶!
——走四方,你看一看你尝一尝,我做的饭菜到底香不香,香不香!”
“香死个人嘞!”
我国最早的真香现场。
这里的一个细节:
老太太倒,巩汉林扶,金珠也赶紧来扶了——都知道老太太身体不好,金珠在场上,得时常照应她。
但金珠扶得慢了,不是她不关心老太太。
您重看这段,会注意到金珠有个发愣,然后就是一溜烟过来扶。
因为如前所述,金珠的设定,就是慢一拍的憨厚,不如巩汉林机灵,这个细节都是对的。
我是江南人,小时候对爆肚炒肉馏鱼片这些不太懂——我们那里惯是鱼汤或红烧鱼,酱排骨之类,爆肚也不多见。
后来自己做菜才意识到,这桌好啊:料备齐了,能很快地连续做完,上桌,四凉四热,一壶酒,大家都能吃了。热闹,火炽,爽脆,真好。
民间菜的温度很重要。
——而贵得离谱的“群英荟萃”,就是没烟火气的凉菜。
之后就进入经典段落了。
巩汉林的“别耍嘴呀”,老太太回“我要是耍嘴我是个棒锤!”——这是评剧唱段。
我觉得这两句,连同“六月六我看谷秀我春打六九头”,是我们最熟悉的、张嘴就来的评剧唱段了?
真正的艺术,就是这么普及的。
以及,您记住,这里出现“棒锤”这词了。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
黑不溜秋,绿了吧唧,蓝哇哇的,紫不溜啾……”
到这里喜剧效果出来了,而且还是特别好的戒酒广告。
后来好些年,我们家劝老人别太多喝酒,都说,“吃得面孔红,再变黑,再变绿,再变蓝……变了个葫芦娃……”
这里老太太唱着,巩汉林捧一句“这都什么色儿啊!”捧得瓷实。
然后老太太圆回来,俩人接唱“这酒真是美!”完了一个走位。
这个走位特别流畅。
巩汉林顺势坐下了,得意忘形,行云流水,“美呀!”
老太太来得及见缝插针:
“美什么呀?——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
这句话激怒了巩汉林。“你应该这么唱!”
这才引出了下一段。
这里俩细节。
其一,巩汉林哪怕“您看这道菜,群英荟萃”,都不忘了兰花指。
其二,老太太唱的是传统评剧,巩汉林唱的是流行歌曲。
——虽然,现在,不是那一代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那首歌是谢东的《笑脸》。大家也未必唱得出原曲了,但“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要您老八十一点都不贵!”谁都记得。
翻唱能比原唱更出彩,太神奇了。
终于到最后一个包袱:
“它怎么这么脆!
它就是一盘大萝贝!!”
完美。
当时老太太接电话时,有个小小的失误,话筒掉了一次。我估计是连唱带跳太累了,还得掐着节奏。
瑕不掩瑜,就跟“难受不难受”时太累了,膝盖一软跪下那个,特别显真实。
《打工奇遇》没有“嗯哼,嗨”那么神来之笔的底,但有老太太那“货真价实”四个字,也是非常出彩的底。
以及老太太终于“你就是个棒锤”,痛快地结束了。
这里妙在,老太太“走四方”时,没忘了一转身回来,拿那块抹布。
这个一来一回折返,才是真显得人民艺术家,不忘初心。“抹布!软和!吸水儿!”
首尾呼应,完美。
于是英雄的母亲,探戈就是趟着走的推广者,中国rap艺术的先驱,评剧艺术MTV的先行者,靠山屯的武圣,让泰森肝颤的大师,对练武的儿子始终心太软的民间武术家,伦敦音的定义者,中国的席琳迪翁灵魂歌者、车迟国王后、评剧表演艺术家、顺便拿了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人民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完成了在太后大酒楼的商业女间谍工作,揭发了违法真相后,继续走四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