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影视行业太难了,不是一般难,而是太难了。

2022年国务院颁布的《扩大实施缓缴政策的困难行业名单》中明确“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为因疫情影响的“特困行业”,其实还有两个连带受伤领域“文化艺术业”与“娱乐业”。再看一组数据:2020年暑期票房36亿元,2021年74亿元,刚刚过去的2022年暑期91亿元,似乎在缓慢复苏,但请比较疫情前的高峰:2017年163亿元,2018年174亿元,2019年176亿元;2017年单部《战狼2》的56亿元或2019年“爆款”《哪吒》47亿元的票房都能吊打这两年整个暑期档,不可谓不伤。

上海为例。占全国票仓约5%的上海,停业4个月带来的影响巨大,笔者6月在杭州爽看《变形金刚》,上海观众却与之无缘,至今上海上座率还限制在50%,整个国内影院的营业率也不过是80%左右。尽管地方和中央在不同阶段出台了强有力的“纾困”文件,如直接发放补贴解决影院现金流不足;帮助解决影院租金;推出系列金融政策;优化排片吸引消费者等,但因疫情持续反复,此消彼长,效果并不明显。再以国内头部院线万达为例,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总营收断崖下跌,跌幅六成;2021年1.06亿元的净利润不及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根据最新《万达电影苦度“寒冬”累亏106亿》一文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9.38亿元,同比减少约21亿元, 净利润为-5.81亿元,同比盈转亏。

但希望从来都是在前方,摆烂、躺平永远是孪生兄弟,一味抱怨没任何意义。这绝不是单纯的乐观和空想作祟,也不是机械线性的“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而是建立在综合研判与影业萌动的诸多征兆上。就像前述“万达电影寒冬”的文章也指出,万达正在积极“轻资产转型”, 密集收购资产、定增募资、降低投资规模、拓宽合作渠道。基于此,才有可能展望2022下半年电影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这词似乎“大”了一些,历史厚重十足;但这样的精神笔者是赞同的,也充满期望。笔者认为,应本着谨慎乐观态度,客观看待初现端倪的电影走出低谷、渐呈反转之态势。

政策托底与技术加持

上图:虚拟拍摄是一项堪称电影工业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新创举。

行业整体面貌的复苏预期,首先来自大环境,尤其是文化影视相关政策的不断加持。看看最直观、最活跃的消费端:刚刚过去的8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的通知”,除了系统性促进电影消费的措施外,直接发放1亿元观影消费券,“爱电影·爱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可能,补贴也是真金实银。在影视投资侧,同样在“金色八月”,博纳影业成功登陆A股,成为近五年来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影视公司;柠萌影视三次冲击IPO后登陆港股,乐华娱乐也通过港交所聆讯,这些资本搅动无疑给疫情笼罩下的影视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外,国内外各种战略推进都对文化影视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创造新机遇。比如国内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主题下农村题材的爆发(这两年走红的《一点就到家》《我和我的家乡》,以及今年的《隐入尘烟》),“一带一路” “文化出海”“生命至上”等大背景下的电影的外宣功能(例如CGTN出品抗疫纪录片以及著名纪录片导演范俭《被遗忘的春天》在海外热播)的加强,为整个电影行业送来“困境中的各缕阳光”。

疫情是只“黑天鹅”,突兀讨厌至极,但同时也搅动了影业原有布局,倒逼电影迈上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之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电影行业从国有资本到民营加入,再到WTO大片时代,现如今正处在“互联网+元宇宙”转型的关键时刻。依稀还记得2020“疫情元年”《囧妈》打破院线首映模式,选择线上免费放映,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行业内抵制徐峥的强烈呼声。现在看来,这只是一场变革的小序曲。好莱坞正在迎来互联网流媒体的最强挑战,Disney+、Netflix、HBO Max、Hulu、Amazon Prime、Apple TV+每一个都在制作电影、播放电影、发行电影;而虚拟现实(VR, AR, MR, XR)技术也正让观影变得越来越酷炫又真实。

技术革命其实远不止戴一个VR头盔进入虚拟电影空间或“葛优躺”在家看大投影,这是一场电影行业生态的变化。电影的“互联网+”和“元宇宙”布局其实已无处不在。9月初,“上海文化影视科技产业集聚区”在青浦揭牌,其中重要建设项目就是“XR虚拟制作影棚”——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LED虚拟拍摄,LED显示屏幕,OSC控制程序开发等。虚拟拍摄是一项堪称电影工业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新创举,“所见即所得”,拍摄时在镜头里虚拟包括场景、道具、人物、灯光等,全部被整合进了电脑,这比之前大家熟悉的“绿幕”“蓝幕”要先进系统多了;大部分特效场景都可用XR技术完成,节省了原本布景、转场以及部分后期的投入,比如“可节约95%场景搭建成本、削减75%交通费用、减少90%群众演员预算”。迪士尼的《曼达洛人》剧集和科幻大片《沙丘》都用了此技术。国内上半年小成本网剧《开端》不断“循环”的场景就是将公交车置身于360度LED显示屏中间形成的外景效果;2023年最让人期待的《流浪地球2》也采用了LED虚拟化制作平台。

上图:《曼达洛人》剧照。

但无论是政策托底还是技术加持,影视行业是否走出谷底,更多还是要看作品质量本身;是否能走出暂时困境,还是要回归电影的文化属性。好作品才是硬道理,至少在可遇见的未来,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社交功能、情感交流和消费体验都不是网络可替代的。

既然有了暑期档《独行月球》100% “含腾量”的爆发,那完全有理由憧憬2022下半年爆款的出现:

谍战电影《无名》刚出了极酷预告片,“梁朝伟 / 王一博 / 周迅 / 王传君”的超强阵容无需赘言,其“珍珠港事件后情报大战,类似《东风雨》”的故事,或有新意,推荐指数4+;

喜剧《哥,你好》延续马丽+开心麻花的配方,但可能成败皆萧何,还是要看影片原创度和成熟度,推荐指数2+;

战争片《长空之王》有明星J-20担当,再加上实力派演绎试飞员,推荐指数4;

《超能一家人》沈腾、艾伦主演,类似《西虹市首富》,希望有突破,推荐指数3;

电影《中国乒乓》致敬乒乓精神,聚焦90年代初的绝地反击。但明星们能否演绎出球员的风采,不确定,推荐指数3+;

《维和防暴队》片如其名,聚焦海外维和警察,黄景瑜、王一博联袂主演,推荐指数3;

港片《暗杀风暴》沿袭了“XX风暴”的成熟商业模式,Cult之王邱礼涛执导,又有一帮老戏骨加盟,妥妥的香港风,推荐指数4+。

大时代变化中的“危与机”

其他中外大片是否能在2022下半年上映,只能靠猜了:

国内的《红海行动2》《流浪地球2》《美人鱼2》《功夫2》《大鱼海棠2》《哪吒之魔童闹海》;国际的《黑亚当》《壮志凌云2:独行侠》《杀手疾风号》《黑豹2》《阿凡达2》。

有了“当红辣子鸡”,也要“文艺小清新”,下半年值得期待的文艺片罗列一下:

《妈妈!》,母女关系最温情表达。导演杨荔钠持续关注女性,之前的《春潮》就暗流汹涌,此片扮演母亲的吴彦姝刚刚获得北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绝对治愈。

《平原上的火焰》,刘昊然、周冬雨转型之作,之前去过First青年电影节,有股《白日焰火》味道;

《回廊亭》,改编自东野圭吾作品,剧集在前,任素汐、刘敏涛等一众女将,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悬疑。

即将上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故事原型是新中国困难时期“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感人历程,尔冬升必有其独特切入点。

下半年有这么多好作品,还有一年中最high的“春节黄金周”,未来可期。其实所谓作品“优秀”,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好,感情真”,它更关系到主题、主演、话题性、人文关怀等内在品质,以及类型、票房、编导、档期、宣发、口碑、流量、社交媒体等一连串的生态关联。暑期档的《隐入烟尘》与《漫长的告白》分别从两个不同侧面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前者先抑后扬,票房突破8000万元,对于一部文艺片,实属天花板,这归功于口碑发酵,长尾模式盖过了头部效应;后者则叫好不叫座,600万元的票房不温不火,气质经典如《小城之春》,散发“剪不断”之情怀。并列的两个文本告诉我们,无论是扎根农村还是温情脉脉,好作品都必须真实、可触,都要在很多不可控的商业大环境中打磨,没有太多规律可循,唯有靠一腔真情、特色风格才能胜出,这种胜利暂时靠票房,要持久永恒,则依赖文化与影像的感染力。

在这个多元竞争、多平台发展的大时代,好的作品不一定都要在传统院线较劲,完全可以放在网络。投入少、回报高、见效快、少猫腻,无疑是网大(网络大电影)最吸引投资的制作发行模式。这两年网大的质量和数量都在稳步提高,虽然远未达到美国Netflix和HBO等高度,但希望就在未来。上文提到的《隐入烟尘》,就是在爱奇艺、优酷等上线之后,票房“逆袭”。2022年下半年对网大来说至关重要,因为2022年6月始,广电总局正式对网络剧片发放行政许可,包括网络剧、网络微短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等在内的国产重点网络剧片上线播出时,会使用统一标识,这使得网大的发展更加规范,更加蓬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影业公司会加强与头部网络视频平台合作,进行网络付费点播,不再完全依赖电影院渠道。

上图:即将上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故事原型是新中国困难时期“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感人历程。

整个电影行业复苏的意义,已超出了“影片制作与放映,平台完善与发展”,还体现在更宽阔的生态建设和优化中。其中就包括各种电影节、电影研究、产业热度、国际交流以及影迷的成熟度等等。就拿电影节来看,一年一度朝圣般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因疫情被迫顺延至2023年,但如约而至的FIRST青年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让这个暑假增添了不少亮色。下半年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9月)、平遥国际电影展(10月)、海南岛国际电影节(12月)、澳门国际电影节(12月)、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12月)希望都能顺利举办,而被暂停的上影节也会于下半年陆续策划举行影展和主题活动,这些影展都是电影国际交流、影迷互相切磋的重要机遇,一荣俱荣。

2022年下半年也许是疫情转折的一个关键节点。但在此背景下很多“后疫情”展望——比如中国电影行业是否真的能走出“至暗时刻”,有没有可能“完美逆袭”——其实本身意义不大。问题无关“是与否”,而是立足当下,看到整个大时代变化中的“危与机”。须拥抱新技术,尝试新路径,坚持好作品,因为中国影视行业的长期价值预期从未改变。影视、娱乐、休闲消费肯定是未来稳定强健增长点。我们永远期待黑暗中的那缕光。(撰稿 马纶鹏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