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短暂,短到转瞬即逝,但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又显得那么漫长。长到走遍200多个村子,放映近万场电影;长到亲历了露天电影由辉煌到衰落,再到崛起发展;长到见证了从8.75毫米到35毫米电影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智能投影仪的时代变迁。

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村民观看露天电影

岁月流转,电影虽然记录了时代的更迭,但荧幕之外的变化则深深地烙印在了50岁陈子洛的记忆中。

1989年,不满20岁的陈子洛跟着老师傅们下乡放电影。“当时,去农村放映电影需要带一台放映机、一台小型发电机、银幕和其他附属设备!”日前,在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许昌农村数字电影有限责任公司禹州服务站放映员陈子洛回忆说,因为放映设备比较多,所以每次都得三四个人一起,骑着自行车结伴下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村里放映的露天电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陈子洛说,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特别受人欢迎,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一听说今天要放电影,他们早早地跑到村头等待,一直到电影放映结束还舍不得离去。

陈子洛介绍放映电影的经历

转眼30多年过去,那个骑着自行车放胶片电影的时代一去不返,放映黑白电影的胶片机也早已被放映彩色电影的数字电影放映机所取代。

在陈子洛记忆里,随着电视机在农村家庭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兴起,露天电影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记得10年前去村里放电影,群众会问:‘现在还有露天电影?’‘这种电影现在谁还看啊!’”陈子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手机上的节目丰富多彩,愿意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

后来通过各级政府和院线公司的努力,推出了“标准化放映”模式,用最好的节目为群众提供放映服务。“用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流动电影院’,就是按照电影院的标准来服务,只不过是可流动的。”陈子洛说,银幕的规格向电影院看齐,放映前要摆好座椅,影片选择要紧扣时代主题,用最好的放映效果让群众满意。

“施行‘标准化放映’后,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陈子洛说,按照“标准化放映”的安排,每个村他每月会去一次,一次放映两场电影。“看到放映车进村,村民们高兴得不行。用我们的工作评判标准来说,观众的上座率是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农村主要的观众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考虑到他们的喜好不同,我把动作片、喜剧片与戏曲片搭配在一起放映。”陈子洛说,为确保每个放映责任村不放重复的影片,他专门为每个村建立了电影放映档案,还准备了不少村民喜爱的种植、养殖科教短片。

“我是真喜欢放电影,大家现在也喜欢看电影,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了。每次看到群众期盼的眼神,听到群众的笑声,内心会有一种幸福感。”陈子洛开心地说,现在国家对电影行业越来越重视,2016年还专门针对电影行业出台了《电影行业促进法》,对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进行了专项扶持。“在这种政策红利的背景下,我们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不辜负老百姓对我们的喜爱与信任!”

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