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质综艺?
前一阵,我写过的《见字如面》,里面的专业演员,极具感染力地朗读旧信,为我们揭开沉重历史,并从中得到于今有益的精神内容。
在娱乐之外,还能提供精神层面的探讨,即优质综艺。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追看一部网综——《奇葩大会》。
与《见字如面》的主流价值观追求相比,它的风格更偏多元化,更偏“非主流”化。
但,它同样优质——
《奇葩大会》
《奇葩大会》是《奇葩说》第四季的预选赛。
但与往季不同,这次的一些嘉宾,只是来为传播知识与文化而发声,并不参与竞赛。
必须坦白说,在孟小冬(梅兰芳的红颜知己)的传人,王佩瑜的熏陶下,我的确对京剧产生了一些兴趣。
向大众普及国粹,这是《奇葩大会》比往季更值得夸赞的地方。
而把预选赛当作正片播出,其实并不是《奇葩说》的第一次。
早在第一季开播之前,它的预选中的一个部分,就给我留下了不小印象。
参赛者梁植,清华大学的佼佼者,校方眼中的最优秀学生之一。
法律学学士、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
结果一上台,他先问三位导师:我未来应该做什么?
你们觉得我可以有什么样的尝试
自己可以做什么样的事?
一个27岁的清华博士生,上节目的唯一原因,是想让导师帮他走出迷茫。
为此,校方还特地找到导师高晓松,让多“留意”一下这个梁植。
校长也好书记也好等等
都跟我提到过你
所以你今天的表现让我非常失望
结果他却连预选都没过。
老文艺愤青高晓松,义愤填膺对其猛批——
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不是用来找工作的你明白吗!
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
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
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个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从这之后,我便认为这个节目是值得追看的。
如果说《见字如面》为了登陆电视台的大势,而摒弃了过于冒犯主流的观点,那《奇葩大会》则可说是无顾无忌,一往无前。
就算曾经两期节目因为话题敏感,而遭到勒令禁播(同性恋该不该出柜、好朋友该不该约),它依然能够坚持风格,坚持让表达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态度。
《奇葩大会》第二期中,李银河直言“婚姻终将消亡”。
据发达国家统计,婚姻中的出轨率已达40%。
我们都知道,出轨是严重违反婚姻道德的。
而40%的出轨率,是否说明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违反了人类本性?
因为,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可以证明,一个人一生只能爱上一个人。
记得马东经常会提及一个言论:人类的道德观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
民国时期,对于女性而言,“恪守妇道”高于一切。民间对“离婚”的主流观念是:只能丈夫休妻,妻子不能主动离开。
新中国建立后,提倡婚姻自由,女人也可主动提出离婚。
因此,数万名“不守妇道”的,起诉离婚的女性被婆家打死。
电影《黄金时代》,萧红因为逃婚,使自己屡次陷入绝地
在1983年的“严打”中,一个王姓女子因与10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而以“流氓罪”被判处死刑。
行刑前,王姓女子说了一段话:
性自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行为也许现在看来是超前的
但20年以后人们就不会这样看了
我并非想要倡导什么,只是发出疑问。随着道德共识的变化,过去的丑闻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可能是悲剧。
那么,谁敢保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就一定是世间的真理呢?
对固有的概念发出质疑,不断辨证,是从苏格拉底到毛泽东,几乎所有智者都共同倡导的理念。
也正是《奇葩说》始终坚持的理念。
《奇葩大会》最令我触动的演讲,是第二期的一位盲人,蔡聪。
从小双目失明的蔡聪,被医生诊断为不治后,几乎所有人都由衷地惋惜:“这小子完蛋了,唉。”
当时作为一个10岁的少年
一听说周围都说:你完蛋了你完蛋了
我内心十分地恐慌
长大以后,蔡聪考上一所盲人学校,却被老师告知:自古盲人只能进入三个行业——
乞讨、卖艺、算命。
进入现代社会后,盲人也多出了一个行业:按摩。
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眼睛盲了,人生就已被定格到这四个行业中,再无任何其他选择。
老师不断叮咛蔡聪:
千万不要有其它的 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算什么?
进入21世纪,大多数中国人依然习惯于贴标签,用主观的第一刻板印象来给别人的一生下定义。
盲人只能推拿,民工无需读书,妓女毫无尊严,吃软饭是孬种,理工科搞文学是不务正业,聋哑人就该在家或养老院孤独终老……
因此,我们误失去了多少荷马、郑渊洁、赛金花、李安、刘慈欣、海伦·凯勒……
多年以后,蔡聪成为杂志主编、残障资助官员、残障意识培训师、非视觉摄影培训师。
我想,当那位“盲人老师”从屏幕上看到,所有导师都为蔡聪举起通过牌时,他会为自己当初的无知和武断而感到愧天怍人。
为了避免被贴标签,我很少在文章中提及自己。但借此话题,不得不插上几句本人的经历。
二十年前,我出生时得了侧索硬化症(即霍金病),不能走路,双臂无力,无法学习任何劳动技能。
因为体质差,我不得不从幼儿园休学回家。
周遭环境不断向我传递一种信息:你完蛋了,你注定一事无成,注定要在床上当一辈子的巨婴。
当然,那些负能量的、惋惜的感叹我从来没信,反倒促使我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所以我此刻会在这发文章。
但有人会信。
第四期中,有一个叫暖暖的选手,坦言自己因为天生内向,长相和审美又很“娘”,而遭到周围人的谩骂、殴打,甚至强奸。
在我14岁那年
我被一个男生强奸了
一年后,暖暖移居加拿大,进入时尚领域,并且小有成就,还接了广告。
他在开明的环境下,渐渐摆脱阴影,渐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之后,他把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发到国内的微博,以为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得到那些粗鄙之人的认同。
然而,却招来更多谩骂。
说我是人妖 说我是变态
说我对不起我父母 说我不配活着
那个时候我16岁不到
在极端的人言压力下,暖暖多次想要自杀。
他用刀子屡次划开自己的身体,只因不想父母难过,才坚持活在世上。
偏见,险些杀死这个孝顺的少年。
可能有人想问:“他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他是不是玻璃心?”
我用电影《霸王别姬》打个比方——
《霸王别姬》的前半段,段小楼面对日军的侵犯、国民党兵痞的蛮横,表现都爷们儿极了,宛如真霸王附体。
但到后来文革时,面对群众的讨伐,段小楼一秒就跪下来,甘当孙子。
为什么?
阮玲玉临死前说过四个字:人言可畏。
被日军打死是英雄,被兵痞枪毙是好汉,被群众诛心而死……是反动的异类。
哪吒可以只身对抗天庭,但无法承受家人的精神折磨。
文革时代,建筑学泰斗梁思成被批斗时,他不断在心底忏悔——
我到底错哪儿了?“他们”都说我错了,那我一定就是错了,虽然我不知道错在哪,但错就是错了,“他们”是对的,我该被打。
当一个人被全世界诛心时,他会认为自己的心是有问题的,是活该被诛的,伟大如梁思成者,也很难不“玻璃心”。
当所有人都告诉我 说我不配活着
我慢慢地开始信了 我觉得是不是所有的原因
都是因为我自己
我本人也认识两个人。
第一个:因得绝症瘫痪,父母不抱希望,对他的未来完全放弃。被当成猪般养在家里,最后他选择吞药自杀。
第二个:同性恋,高考后向母亲出柜,考上重点大学,却被母亲送到精神病院,耽误三年学业,患得抑郁症,自杀未遂。最关键的是:周围人全都支持他母亲。
我们的刻板印象(建议你们搜下“刻板印象”的百科),有时真的会杀死一个人。
我下面想说的话,全在蔡聪这段演讲里,诚心推荐你们看下。
| 时长:08分09秒 |
在这段视频里,蔡聪所指的问题,并不只是包括残疾人、视障人,更受用于任何被偏见歧视者。
如果此刻读者中,有被偏见歧视者,我最后再送你三个字——
别信邪。
我的微信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电影文章。
都看到这儿了,好意思不关注一下吗?
PS:本人长期为各大电影媒体撰稿,所有文章均属原创,请勿诽谤。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