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

冬天嘛,可以选一两部暖剧看看,那种人畜无害、温馨暖人的好剧。也不图啥,就是解压,暖心。

而最近,刚好有这么一部剧非常适合,那就是《舞伎家的料理人》。

该剧开播之后,豆瓣评分就直冲8.8,现在虽然跌下来一些,但,8.3分的评分,也是值得一看的。

从各种意义上说,这都是一部非常“奢侈”的新剧。

首先当然是它奢侈的阵容。

在已经被称为“日本巨匠”的创作高峰期,是枝裕和居然联手Netflix,执导了一部纯正的日剧。

大师下场,当然一切都是顶配。

除了养眼的新面孔森七菜和出口夏希,还有我们熟悉的桥本爱、常盘贵子、井浦新。以及是枝裕和的爱用中川雅也、松冈茉优等一众熟面孔(有心观众还可以留意一下三谷幸喜的客串)。

很惊喜的是,本剧的音乐居然是很久不为日剧配乐的菅野洋子。

在《掮客》的水土不服后,是枝裕和终于回归本土,也回归了他最驾轻就熟的题材——日常,且必须是日本的日常。

这也是本剧的另一重“奢侈”。

也许是大导演的分量,让我们得以在电视剧的设定、情节、视听都愈发“不惊人死不休”的流媒体大环境中,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日常流”。

它需要功力,需要节奏、深度和参与感,绝非言情剧中凑数的糖水置景。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舞伎家的料理人》都正中是枝裕和的靶心。

本剧改编自大热的同名漫画,故事线索非常简单。

在历史悠久的京都花街上,将培养舞伎的寓所叫作“屋形”。

故事就讲述了从青森来到京都学艺的两个16岁少女季代和小堇。

如何与一堆陌生的学徒为伴,寄居于一家名叫“朔”的屋形中,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个成为舞伎,一个却阴差阳错地成为屋形的料理人。

但从体量和内容上,较之原版的直白,是枝裕和增加了大量的细节和层次,将简单的美食单元番扩充起来。

当然,这些本就是他最擅长的——少女、日常、衣食住行,无血缘的“羁绊”,以及京都大背景下浓厚的宿命感。

如果看《海街日记》时就犹觉不够,恨不得扩充成一部日剧的观众,那么,这部新剧一定能满足你。

《海街日记》

但不得不提的是,本剧的舞伎背景,势必会引发很多争议。

在日本,它被称为“行走的国粹”,但本质上又有糟粕之处。

而对于这部新剧来说,是枝裕和的策略,是有意地将重点转移,大大压缩了原作中做饭和舞伎科普的部分。

确切地说,他试图以日常为底色,进行一次“不省略”的文化输出,展示根植于百千年历史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进入21世纪的。

梳发髻、做和服的职人,服侍穿和服的男众,舞伎表演的神社祭拜。

玄彬和海老藏都可以是餐桌话题,麦当劳与屋形毗邻,JK与和服擦肩而过的奇妙观感。

这种氛围才是剧集想呈现的东西,所以就算你鄙视舞伎文化,也依旧会对京都心神往之。

所以,《舞伎家的料理人》最直观的当然是字面意义上的“养眼”。

每一帧都可供截图当壁纸,粉雕玉琢的少女让你和剧中初入屋形的练习生一样,只会连发“美少女!”的慨叹。

可以说,作为“治愈系”宗师的是枝裕和,毫不吝啬地开设了一次小课堂。

也建议所有导演都来学学怎么拍好日常。

把这种表现方式简单地称作“治愈系”当然是一种速食主义的简化。

它并非那种B站、抖音、流量剧所贩卖的生活方式模版,而更像是日本独有的“空气系”。

《我的邻居山田君》

在无数日本动漫中也有这样静谧但物哀的情调。

它是日复一日,摒除具体时间的大旋流,在“无始无终的圆周上循环的”日常时间里,被具体强调的是生活在“现在”。

剧中,季代成为料理人搬进小阁楼的场景,就充满童趣的况味。

这是一种卷到尽头情不止的流动感,不确定在哪里切断,也不确定在哪里开始。 

第一话从雪国、红豆麻薯汤、穿围裙的欧巴酱讲起,大量的生活细节被镶进画面中。

整齐切好的紫茄,藕断丝连的秋葵,腌制三日才能入味的梅子,配合时令更换的门窗。

剧集大量的时间都在展示“无用之物”或“无用的对话”。

短暂出镜的老妪,讲着哪种昆布做高汤最好,隔着阳台互道早安的少女,故乡青森寡言的棒球少年,梦想着打进甲子园。

而与之相对,人物的关键对话则常被隐去、截断或飘远。

在季代有可能被淘汰回老家时,镜头也只是在阳台外不远不近的注视着,两个少女也仅仅呢喃了两句。

“什么时候?”“下周”,就一带而过。

不重信息,只重情境,这当然也是电影的手法。

几次画面只看着人物并行远去的背影,并不追上,原本如在耳边的台词对话也就渐渐淡去,直至无声。

在季代被任命为屋形料理人后,花街上出现了两个背影,一边是穿着肥大短袖的季代,一边是和服碎步的小堇。

两条岔路,而看似被淘汰的那一边却沐浴着阳光。

画面前后隐秘的联系要远比具体的情节更重要,故事没有变化,只是进程改变了,而我们什么都不用担心,只管看下去就好。

在对美食的表现上也是一样。

缩短了篇幅,也并未刻意拔高,好的食物会出现在最恰当的时候。

送别的红豆汤,舞伎上台前直接入口的小三明治,闲聊时必备的炸吐司边,最擅长的亲子丼,预示新岁的年糕块。

没有预想中夸张的reaction和食评,或已经看腻了的美食番煽情,导演并不打算让食物逆天改命、反转人生。

就是小满足、小雀跃——因为吃饱了才有力气爬山,生病了用来开胃,吵架了用来破冰,以及吃到好吃的就觉得世界还不算太坏。

就像剧中角色的评价一样:“季代的料理普通又超棒!”

这也是“空气系”之奥义,在一箪食一瓢饮间有某种连绵不绝的哲学。

整个人物群像皆是淡淡的出场,镜头翻转了也各有天命。

痴迷舞伎的胶片摄影师,花街酒馆里的神秘大叔,暗恋妈妈桑的建筑系教授…没有一个是多余的,是工具的。

其中有男女的情谊,老少的情谊,百合的情谊也有主顾的情谊。

在不霸道的主线之下,好像什么都没讲,一切都浑融在屋形中,譬如人的际遇之诡谲,也有爱“美”之心和对明日的希冀。

所以,只是“养眼”对于是枝裕和来说太简单,也太可惜了。

《舞伎家的料理人》的确有着“糖水”的卖相,但其内核,在一个面对海外观众的网飞平台上,无疑是大胆的,也是不讨好的。

它所意图构建的,是一种既古也新的“想象的共同体”。

这对于东亚观众来说并不陌生,那种文化里诗意的环境,含蓄到极致的沟通都被准确地捕捉到了。

也正因为此,拍出这种雀跃的古雅才让人嫉妒。

是枝裕和几乎是不着痕迹地搭建着京都的地形图。

它不是无聊的文艺空镜,而是留够时间给含苞的早樱和纵横交错的京都街道。

八坂神社的祭拜、浴衣的花色,妈妈桑散步时有意无意地感慨着建筑之陈腐。

而买菜的季代,则像人形导航般勾画着这座仿唐长安城建造的古都的经纬。

在无数后撤的大远景中,静静沐光落雪的勾栏瓦舍,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代舞伎的碎步。

这种极端的含蓄,被导演尽可能不做作地安放在现代生活中。

剧中,多次让游客拦住舞伎合照,也毫不避讳地让李帝勋、玄彬等韩流元素做梗。

逛公园的常盘贵子和井浦新会躲在油纸伞下低语,告白的句子则是“今夜月色真美”。

在最后的几集中,导演借桥本爱饰演的舞伎前辈之口,道出了日常大循环的奇点:

“一期一会”。

每一次表演,做着相同动作的百子都将它当作是第一次,而在季代看来,看似无限重复的料理台,也因时令、心情而千变万化。

而在坐落着金阁寺、祗园、舞伎发源地的京都,就是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时空隧道。

它和游客智能手机里那张与舞伎的合影,本质上也无甚差别。

这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对于生活在古城的人一定并不陌生。

比如在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中也是一样,故事结束了,但时空还没有。

那三百年的树、几千年的山,以及吸引了黄公望、郁达夫等人的富春江依旧深刻地参与着当代个体的生命。

《春江水暖》

把每一瞬间都当作“一期一会”,这就是日常系影像的终极奥义。

当然,作为一部超水平的“文化输出剧”,我们也不可回避它对舞伎文化的美化,在观看本剧之余,此前推上对舞伎业的披露,大家也可以酌情一同食用。

但是,也不得不感慨的是。

《犬王》

这几年无论是宫九《我家的故事》讲能乐,山田尚子的《平家物语》,汤浅政明的《犬王》翻新名著,还是韩剧《弹子球游戏》讲韩国移民故事。

再加上这部质量绝佳的《舞伎家的料理人》,这样的文化输出着实让人羡慕。

总之无论如何,辛苦了一年的各也可以看看这部新剧,自我疗愈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