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迎来了国产科幻片的一次爆发,《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等影片相继上映,高强特效,震撼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部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基本都由国内视效团队完成。

从引入海外后期视效制作流程,到参与海外影视项目进行学习,再到独挑大梁,中国影视视效水平飞速提升,为国产科幻电影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不输好莱坞

但整体差距仍在

2010年,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3D科幻电影《阿凡达》火爆全球,奇观式3D科幻场景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彼时,中国的后期视效行业刚刚起步,视效制作公司逐渐参与到国产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中,为中国影视视效行业搭建起雏形和框架。

2019年,《流浪地球》“一飞冲天”,被不少观众称为华语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的视效团队大多来自中国,中国企业MORE VFX承接了全片最重要的800多个视效镜头。

MORE VFX成立于2007年,从初期广告视效制作,到2012年进军电影视效,经过十余年发展,一跃成为国内顶尖的视效制作公司,先后参与了《悟空传》《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出好戏》《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等影片的视效制作。正在制作中的《流浪地球2》的视效也由该公司操刀。国内如MORE VFX视效水准的制作公司还有不少,Base FX参与过《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系列、《长城》等电影特效制作,与好莱坞著名的影视后期“工业光魔”有着密切合作,多次获得艾美奖;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曾助力《寻龙诀》《悟空传》等国产大片制作,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天坛奖等知名奖项。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水平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业内较为统一的说法是,“好莱坞可以做的,我们都能做!”但“能做”并不代表没有差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的特效水平虽然还带有某种手工业、小工业作坊的印记,离美国的大工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已能基本满足科幻电影制作的要求,以及观众的观赏需求。”

MORE VFX联合创始人、视效制片人蔡猛明确指出差距所在,“一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流程——无论是生产分工的细节,还是整个制作流程、技术革新、人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要比我们完善先进很多;二是我们的电影工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欧美国家基本垄断了基础行业软件和底层技术。”谈到如何缩短差距,蔡猛认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缺一不可。

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视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中国科幻电影由此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科幻十条”及近年来有关部门为刺激行业发展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在产业政策、财税减免、金融贷款、产权保护等方面,为科幻电影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将推动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

“希望这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给予后期行业更多实质性的扶持。”有视效业人士表示。

高速发展巅峰已过

市场正在慢慢回暖

从初创时的六七个人,到现在三百多人,MORE VFX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行业的一路变迁。对于中国影视视效行业发展,MORE VFX创始人徐建曾有过总结,“巅峰应该是在2016年、2017年到2018年年初。那时候,大量资本进入,影视剧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视效制作需求量特别大,但从2018年年末开始回缩。”

特效师张力(化名)对此有着切身感受。他曾在资本热潮涌动时创业,开了一家特效公司,但公司在2022年春节假期后便鲜有订单、难以为继,“2018年秋天开始,很多在谈预算的项目不了了之,有些项目预算减半,甚至许多在谈报价的制作公司突然倒闭。2019年,这个行业少了三分之一的公司,后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家的处境就更难了,一直没有真正好转。”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整个行业陷入困境,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常规电影逐渐步入正轨,但重视效的电影因工业化程度要求高、制作周期长、投资巨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新项目启动就要慎重很多。因此,项目减少是整个视效行业面临的问题。”蔡猛说,MORE VFX疫情前和疫情中储备的几个大项目,都在正常推进,所以公司的营收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头部公司情况稍好,之前很多小公司要靠行业的头部或者中部公司发活儿才能正常运转。但现在头部和中部公司为了维持自身运营,减少了外包,导致一些小公司拿不到项目,很难坚持下去。”

饶曙光表示,不差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电影现在处于非常艰难的特殊时刻,也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电影人仍要咬紧牙关,要有过紧日子、苦日子的准备。”国家电影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2年暑期档票房超过2021年暑期档总票房(73.81亿元)。“继《流浪地球》后,《独行月球》再次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给暑期档电影市场加了一把‘大火’。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正在逐步恢复,观众仍然对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不离不弃。人们都说,有好电影就会有观众,但关键在于如何出更多的好作品,需要我们找到方法论。无论如何,电影是大创意,需要各种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短板。电影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和优化是当务之急。”

人才流失严重

新人难补缺口

资本退潮和疫情影响的是行业外部环境,大量人才流失则是国内影视视效行业当下面临的棘手问题。

张力表示,疫情暴发初期,公司的很多员工都出于情怀和热爱,选择继续坚守。但从去年开始,很多游戏公司开始以优厚的待遇挖人,“之前影视特效和游戏特效的工资只相差30%左右,后来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游戏特效师的月薪甚至比影视特效师高出两三倍。自2021年年初开始,很多影视行业的高级特效师纷纷跳槽到游戏公司,甚至还有特效公司老板关闭公司,去游戏公司上班了。”

蔡猛表示,行业大环境不景气,大量专业人才流向其他行业成为不争事实,与此同时,新人也难以补足人才缺口。“即便是专业院校培养的影视视效人才,入职MORE VFX后,也要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磨炼,才能胜任工作。” MORE VFX 2019年成立了教育公司,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培养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受疫情影响这三年,培训开展得并不是很好,目前电影视效行业在薪资待遇等方面,都欠缺竞争力,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意进这个行业。”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MORE VFX采取了薪酬激励、与专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国内影视作品对于视效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也在逐渐回暖。市场环境好了,人才自然回流。”

饶曙光认为,对科幻电影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人才——不仅仅是创作领域的,还包括电影工业化流程相关的各工种。“科幻电影需要完善的电影工业作为支撑,同时,科幻电影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电影工业体系布局,从实践、实操层面培育更多人才。电影教育方面,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向培养科幻电影人才倾斜,开辟有效的通道,促使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投身科幻电影的创作生产。与此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促进文学界、游戏界与电影界实现人才联动,更好地整合资源。”

虚拟拍摄成趋势

抓住机遇有望国际领先

8月16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幻主题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论坛以“科影融合:虚拟制片技术发展前瞻”为主题,邀请国内虚拟拍摄技术行业专家、电影导演等业界人士共同探讨,展望未来影视工业的发展方向。

《流浪地球》制片人、编剧龚格尔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提到了“虚拟拍摄”,他表示新的流程正在对电影创作产生新的影响,科幻片是技术和流程创新的前沿影片类型,“《流浪地球2》全程虚拟拍摄、预拍摄,让创作团队先了解影片的大致内容、风格,现场拍摄时可以更从容。”

虚拟拍摄同样是MORE VFX正在实践和精进的领域。蔡猛介绍,虚拟拍摄有利于前期预演,传统的预演是导演先画出分镜,视效部门在分镜的基础上做预演镜头,导演通过后,再剪辑成预演视频。采用虚拟拍摄,相当于导演、摄影、美术、视效、动作指导、制片等主创部门,在开拍前将特别重要的视效类或者现场实拍阶段无法实现的段落,在虚拟的环境和场景里提前演练一遍。“等到现场实际拍摄时,大家就会更准确地执行拍摄方案,甚至预判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在创作层面,这是一套更完善的流程。”

蔡猛表示,目前国内影视视效行业仍在追随国外的步伐,不管是制作技术,还是流程,仍是国外引领,但“虚拟拍摄”是最有希望与国外比拼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目前国内外基本处于同时起步状态,就看谁能抢占先机。”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去年也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上表示,近两年以虚拟拍摄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制作技术突飞猛进,他也期待虚拟制片能取代数字化制片,引领新的阶段。“从本质上来说,虚拟拍摄就是把特效前置到开机以前。它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制片流程的改变,而是‘逼’着导演要在开机前明确所有的创意,并制作完成。”常洪松认为,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也会推动行业人才的更迭,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年轻导演涌现,因为他们可以充分接纳新流程、新技术,“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当然,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依然要以服务故事为第一要务。”

所有技术层面的创新,最终还是要落地在内容端。凡影咨询发布的科幻电影研究报告曾提出:想生产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个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业标准,三是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内核。在这其中,文化内核属于最底层的构建。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认为,未来无论是科幻电影,抑或是其他高成本大片制作,都需要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中国电影产业已进入深耕细作阶段,只有依靠专业的工业体系,创作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优质内容,才能抓住机会,吸引更多观众。

图片来源:节目官微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购买请见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