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月开播至今,江苏卫视这档脑力竞技类真人秀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中国的‘最强大脑’在哪里?”当主持人蒋昌建有力而熟悉的声音响起,荧幕前一众忠实观众的内心不由得瞬间激动起来。“新一季大脑终于又来了!”
自2014年1月开播至今,江苏卫视这档科学类竞技真人秀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以342个挑战项目汇聚15个国家545位选手,节目陪伴一批批青少年成长,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以科学精神滋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近,从先导片、正片前两期的推出,第十季的《最强大脑》一开局就备受关注,网友的讨论量居高不下。这不得不让人好奇,这档节目缘何能如此引人注目?作为名副其实的“综N代”,为什么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
不忘初心,十年陪伴一路成长
第十季拉开大幕,“回”成为一个关键词。“水哥”王昱珩作为脑力见证官身份“回家”,往届“脑王”回归,朱科祺、王心冉、常俊硕、黄明睿、杨英豪等选手也回到舞台惊喜返场,他们在舞台上的身影,既带来满满的回忆,又拉升了比赛的激烈程度,让人对节目满怀期待。
《最强大脑》引领“智青春”风潮,以项目竞技形式开掘参赛者脑力潜能,展现传播科普知识、传递科学精神的魅力。第十季以3位“脑王”对决开篇,让脑力对决再度强化,悬念迭起,激发节目内选手、荧屏外青少年群体的求知欲和共鸣感。
在《纵横之间》这一项目的比拼中,复杂变幻的迷宫碎块让脑力见证官庞博直呼“太难了”,参与者第五季和第七季“脑王”杨易、第八季“脑王”朱辉宇、第九季“脑王”白宇鹏刚一开始也面露难色,但他们即使在压力之下也很快调整好状态,专注寻找破解思路。
然而,“好戏”还在后头,比赛过程中充满了变数和反转,精彩的看点接连不断——一开始领先的白宇鹏因为失误卡住,遗憾落败;沉稳的杨易后来居上,率先完成;而朱辉宇面对这一自己不擅长的项目,顶住压力,最终顺利扭转局势,拿下第二名。
342个挑战项目,无不是如此。它们见证了很多选手们的高光时刻,展现他们不惧挑战、勇敢拼搏的青春姿态,也通过讲述这些热血燃情、温暖动人的故事,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乐、鼓励和陪伴。
而那些参加过节目的选手们,今天遍布在天南海北。他们或由少年变为青年,步入了世界高等学府深造;或成为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科学自信、文化自信添砖加瓦……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最强大脑》是自己人生路上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从中获得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受用至今。
与此同时,观众也在为这群“优智”榜样的无数个热血沸腾的瞬间备受激励,尝试地开拓大脑的潜能。就像娄云皓——从看节目的小孩,到成为登上舞台的优秀选手,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而更多的人也许不会站上《最强大脑》的舞台,但大家通过不懈努力,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上突破对困难的恐惧,绽放青春的生命力。
迭代进阶,科学为“核”与时俱进
近些年,电视节目样式繁多,但《最强大脑》每一季都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影响力,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节目定位精准——始终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理念和追求,并通过持续的模式探索、赛制创新,不断给观众惊喜。
新一季节目更是出其不意,上来就让往届“脑王”先对决一番,再让新秀直接挑战“脑王”,接着新秀们不经备战就进入卡位赛……不知道节目组的制作宝典里还藏着哪些绝招,但毫无疑问,脑力比拼形式和规则设置反常规、反套路,创意先声夺人,效果十分硬核。
一方面,基于前期多年积淀的人才、资源和成熟体系,《最强大脑》不仅可以敏锐掌握观众的观看需求和审美喜好,而且在节目调度、内容呈现上都更加游刃有余,能够尽可能地保证品质。
另一方面,节目组围绕“科学性”,不断突破自我,以激发选手最强的大脑潜能为出发点,推陈出新、匠心设计,让内容的吸引力源源不断。比如,第七季的压力机制,第八季的积分赛制,第九季的level k升维对决……再比如,第十季一改传统的履历介绍,新秀们直接向“脑王”下战书,现场充满火药味,而选手程泽瑞更是以一句“敢问廉颇老矣”,尽显少年意气。而在卡位赛时,新秀们不会得到备战机会,这对心理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其实,这样的赛制安排,既可让观众们过足瘾,也正如“水哥”王昱珩所说,“《最强大脑》考验的有的时候不是最强大脑,而是最强大心脏。”考验压力调节能力,也会激发选手们的勇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在智力之外,稳定的心态和强大的承受力同样至关重要。
特别有趣的一点是,3位“脑王”对战,白宇鹏在备战期间向对手们分享自己的答题技巧,而且大家都用上了,尽管自己落败,他仍慷慨直言,“反正不会淘汰,一起做题的伙伴有方法,当然要分享。”虽是一个小细节,但选手们阳光的笑容和心里这份自信和洒脱让人印象深刻。
十年更迭初心如磐,正因如此,《最强大脑》才能大胆突破固有思维、既定模式,创新节目模式、优化节目内容,保持价值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也收获了更多代际、更多群体的受众。
独树一帜,助力科学持续流行
对于一档节目而言,做到“让智慧飞扬起来,让科学流行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者说,这只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但《最强大脑》用十年的耕耘和坚守做到了。
先不提开播后,社交媒体热搜上关于模式的、选手的、比赛项目的等等种种热搜词条和话题,单说这档节目是“很少有中国家庭不知道的,很少有青少年没看过的”,就可见其深入人心,可见节目组真的将“科学竞技”这一小众题材做到了大众流行。
以展现科学魅力为立足点,《最强大脑》广罗英才,设计各种巧妙有趣脑力竞技项目,传播脑科学知识和,激活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要善于丰富知识贮备,同时能注意培养科学的思考方式。事实上,《最强大脑》也成为很多学校引入和推荐的益智节目。
在这一核心基础上,《最强大脑》也注重展现个体多元化的个性、有趣的灵魂。
比如,新一季首期节目中,当“社恐”选手申武杰遇上“社牛”选手胥子含,一个呆萌愣住,一个大气奔放,喜剧效果拉满;看到选手们挑战《神龙摆尾》时道具在手里上下翻飞,特邀脑力见证官王珞丹谦虚说道,“舞台上任何一个道具我都弄不明白”,感慨一定要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
不仅是好笑,这样生动自在的氛围还拉近了荧屏内外的心理距离,唤起更多青少年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能代入比赛过程。同时,节目还发挥“合家欢”的作用,吸引家里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画面温馨。家长在新一代“优智青年”的成长群像中,也无形中学习、借鉴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
选手们,包括往季脑王们也会善用网络手段不间断开直播,用年轻人喜欢的语境,交流学习经验、心得,引领青少年“见贤思齐”。他们也会把生活、学习的场景拍成vlog,展现其多样性和热爱生活的一面,拉进了与年青观众的心理距离。
可以说,无法复制的《最强大脑》不仅是当之无愧的脑力竞技节目国民品牌,也是中国电视荧屏标杆性的优秀电视作品。
所有的出众和成功都是天赋和努力的叠加,节目中的选手们是如此,《最强大脑》这档节目也是如此——也曾遇到综N代的瓶颈,不断用赛制、项目迭代创新去突围,但它从未随波逐流,不屈服、不迎合,而是坚守价值、守正创新,成功用智青春的正能量激活了崇尚科学的大流量,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科普、传播科学,成就更好的自己。
看《最强大脑》,必然会想到其背后的江苏卫视。挖掘凡人身上的风采和闪光点,且可以创新创作,让节目喜闻乐见,甚至打造成荧屏上的王牌。这一直都是这个平台的一大执着所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