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是我国电视节目当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即便现在是2023年,还是无法超越当年的盛况。

-01-

在翻阅资料不难发现,那年的主持人队伍十分大牌,有刘晓庆、姜昆、马季等人。

如今再想看到几人同框,怕是很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的刘晓庆笑颜如花,穿着红衬衫黑裙子,化着精致的淡妆,看起来既自然又端庄。

除了刘晓庆之外,另一位女演员也格外亮眼,她就是斯琴高娃,当日,她以“虎妞”的形象参加了春晚晚会,并且在胡松华的演唱下翩翩起舞,画面感十足。

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下当年的播放模式。

该节目大胆开辟了现场直播,和观众互动,据说当年春晚的后台有四部电话,观众想看什么节目就直接打电话,然后工作人员挑选出票数最高的节目,请现场的演员表演。

这种“点播形式”极为大胆,是一场时代性意义的演出,别具一格。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国家经济吃紧,改革开放推陈出新,一般家庭基本上都没电视机,大人孩子为了看电视只能去有电视的人家,有单位的人则直接跑去单位。

这种挤在一起的感觉是很难奇妙的,为了那一刻,很多人早早便开始期待。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甚至因为手机的存在而落了灰,可遗憾的是,那种感觉再也回不来了。

-02-

回归正题,我们继续说节目。

如果要问哪个节目最让人印象深刻,那就要属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了,当年,流行歌曲刚刚兴起,郑绪岚的嗓音很甜美,收获了不少粉丝。

一些人实在太喜欢,就专门找个本子把歌词抄写下来,不得不说,当年的人也是追星一族,虽说方式有些“古老”,但很有意义。

除了郑绪岚之外,李谷一这个名字也和春晚有着不解之缘,1983年的春晚上,她连唱了好几首歌曲,其中最被人关注的就是《乡恋》这首歌曲。

要知道,这是采用观众点播的方式进行表演的,《乡恋》这首歌的呼声非常高。点播率超过了百分之六十,最后经过广电领导的决定,歌曲被成功采纳。

1983年的春晚不仅仅只是一届文艺晚会,更是思想开放的闸门。

除了歌曲类节目之外,最令人期待的就是相声和哑剧

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吃鸡》其实在1962年就被表演过,但当时情况特殊,这个节目直接被批判,王景愚差点落难。

1983年,当黄一鹤再度提出这个节目时,王先生的心里很不好受,但最后,他还是卸下自己的心理包袱,将哑剧这门艺术展现于世。

令人意外的是,《吃鸡》这个节目大受好评,就连领导人都笑得直掉眼泪。

如今,我们很难看到哑剧这门艺术,其实相比较相声小品来说,它的要求更为严格,演员必须有深厚的功底才行。

随后,马季和赵炎又说了三段相声,姜昆和搭档也来了三段,侯耀文和石富宽一个相声三十分钟。

可见,当时的演员都非常敬业,这才是春晚最大的意义。

-03-

其实说实话,对比如今的节目水准,1983的春晚不管是从节目编排还是舞台效果来看,都十分简陋,甚至可以用“随意”两字去形容。

但那时的人很容易得到满足,大家的心态也和现在有很大差别。

直到零点三十分钟,四个半小时的春晚终于落下帷幕,一个由六十多人撑起的春晚承包了观众一年的回忆。

和现在的财大气粗相比,1983年的春晚演播厅不到600平,现场观众不超过200人。

至于总费用,总导演也记不太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主持人和演员的着装都是自己平时穿的衣服,大家能省则省,时代气息很浓重。

回顾1983,当真令人难忘,因为正是那次尝试,才有了1984年的“第二步迈出”。

次年,春晚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港台歌星张明敏、黄阿原等人激情献唱,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吃面条》成了经典,李谷一的《难忘今宵》至今都是春晚的重磅所在。

结语

可以说,1983年的春晚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

现如今,我们都经历了“流量至上”,大家的审美高度疲劳,在越来越多的消遣方式中忘记了初心。

加上,近些年各大卫视不断争抢,导致春晚这个节目常态化,越来越没有期待感,已经基本脱离观众。

与其说春晚是为群众准备的,倒不如说是为明星准备的聚会,缺乏内在,缺乏教育意义,早就没当年的味儿了……